生活里总有些 “多余” 的存在,比如奶茶里没吸完的珍珠、衣柜里穿不上的旧衣,而语言世界里,成分赘余就像句子身上的 “赘肉”,明明一句话能说清的事,偏要多裹几层 “肥肉”,不仅读着费劲,还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就像有人说 “我亲眼目睹了这件事”,“目睹” 本身就包含 “用眼睛看” 的意思,再加上 “亲眼”,反倒像给蛋糕额外加了层糖霜,甜得发腻还多余。
这种语言上的 “小迷糊”,在日常对话和写作里简直随处可见。比如朋友约你吃饭时说 “明天中午十二点左右大概一起吃个饭”,“左右” 和 “大概” 凑在一起,活像两个都想指路的向导,反倒让人搞不清到底几点见面;又比如写作文时写 “他的家乡是在南方的一个小镇”,“是” 和 “在” 叠在一起,就像穿了两件外套,臃肿又没必要。其实把多余的词删掉,改成 “明天中午十二点左右一起吃个饭”“他的家乡在南方的一个小镇”,句子立刻就清爽利落,读起来也顺畅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说话时会不自觉地加入重复成分,自己却完全没察觉。比如去超市买东西,有人会说 “我想买一瓶瓶装的饮料”,“瓶装” 已经说明饮料的包装形式,再加上 “一瓶” 虽然数量没错,但 “瓶装的饮料” 本身就包含 “瓶” 这个容器,听起来就像在说 “我想喝一杯杯装的奶茶”,多了个 “杯” 字,显得格外绕口。还有人介绍自己的爱好时会说 “我喜欢进行跑步这项运动”,“跑步” 本身就是一项运动,“进行” 和 “这项运动” 纯属画蛇添足,直接说 “我喜欢跑步” 多简洁明了。
在网络聊天里,成分赘余的情况更是五花八门。有人发消息会说 “我现在目前正在路上”,“现在” 和 “目前” 意思几乎一样,叠在一起就像在重复强调时间,让人忍不住想回复 “知道啦,不用强调两次时间呀”;还有人吐槽天气时说 “今天的气温温度特别高”,“气温” 和 “温度” 本就是近义词,放在一起就像把 “快乐” 和 “开心” 绑在一起说 “我今天快乐开心极了”,多余又好笑。其实大家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发现这些藏在句子里的 “小累赘”。
有时候,成分赘余还会出现在一些看似正式的表达里。比如某些通知上写着 “请各位同学务必一定要按时到场”,“务必” 和 “一定要” 都有强调必须做某事的意思,同时使用反而显得不够严谨;还有产品说明书上写着 “此产品的主要功能作用是净化空气”,“功能” 和 “作用” 在这里表达的意思相近,删掉一个,改成 “此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净化空气”,不仅不影响理解,还能让说明书读起来更专业。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不管是日常说话还是正式写作,多余的成分只会让句子 “负重前行”,精简才是让语言发光的关键。
或许有人会问,偶尔多几个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但实际上,成分赘余不仅会让句子变得冗长,还可能造成理解上的混乱。比如有人说 “他把自己的个人简历交给了面试官”,“个人简历” 里的 “个人” 本就是多余的,因为 “简历” 本身就是针对个人的介绍,可如果不注意,万一有人误解成 “他把别人的个人简历交了上去”,那可就闹笑话了。还有人说 “这是我第一次首次参加这种活动”,“第一次” 和 “首次” 重复,虽然不会造成严重误解,但听的人难免会觉得说话者不够细心,影响表达效果。
想要避免成分赘余,其实也很简单。首先,说话或写作前可以在心里先 “过一遍”,想想有没有意思重复的词,比如想说 “大约大概需要半小时”,就问问自己 “大约” 和 “大概” 是不是可以删掉一个;其次,写完句子后再通读一遍,像给句子 “体检” 一样,把多余的 “赘肉” 剪掉,比如 “她是一个很漂亮的美女”,“美女” 本身就包含 “漂亮” 的意思,删掉 “很漂亮的”,改成 “她是一个美女”,句子立刻就清爽了;最后,平时多留意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听到别人说 “我每天都要锻炼身体”,而不是 “我每天都要对身体进行锻炼”,就可以默默记下来,慢慢养成简洁表达的习惯。
语言就像一件衣服,合身才好看,多余的装饰只会显得臃肿。成分赘余虽然不是什么大错误,但就像衣服上多余的线头,不剪掉总会让人觉得不够精致。希望大家都能练就一双 “火眼金睛”,看穿句子里的 “小累赘”,让自己的表达既简洁又生动,再也不用被那些 “发胖” 的句子拖后腿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