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刷攻略时总看到有人说泉州是 “活着的古城”,当时还觉得这话有点夸张 —— 不就是老房子多一点嘛,直到我拖着行李箱踩上西街的青石板路,才明白这话里藏着多大的惊喜。第一天刚到就犯了选择困难症,巷口阿婆推着的土笋冻摊飘着海鲜香,隔壁面线糊店的蒸汽裹着胡椒味往鼻子里钻,连卖润饼的阿姨都笑着问我要不要加双份海蛎,最后抱着一碗满是配料的面线糊蹲在骑楼下吃,看着来往的电动车载着刚买的炸菜粿经过,突然觉得这趟旅行选对地方了。
住的民宿在涂门街附近,推开窗就能看到关岳庙的琉璃瓦顶,每天早上都是被隔壁早餐店的花生汤香气叫醒的。老板是对五十多岁的夫妻,每天都会煮一大锅花生汤放在前厅,说住客可以随便喝。有天早上起得早,看见老板娘在院子里摘桂花,她说要泡桂花酒给冬天来的客人喝,还让我尝了刚煮好的芋头,粉糯得能在嘴里化开,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咽口水。
逛开元寺的时候遇到个超可爱的阿伯,他看见我对着东西塔拍照,主动过来给我讲塔上的浮雕故事。说东边那座塔的底层有幅 “狮子听经”,仔细看能发现狮子的爪子还踩着朵小莲花,我凑过去看了半天,果然在角落里找到那只憨乎乎的石狮子,阿伯笑着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小趣味,要慢慢找才有意思。后来在寺里的古桑树下歇脚,还看见几只鸽子落在香火鼎盛的香炉旁边,一点都不怕人,反倒歪着头看来往的游客,特别悠闲。
最难忘的是去浔埔村的那天,本来只是想看看网上很火的 “簪花围”,结果被村口卖海蛎煎的阿姨拉着聊了半天。她教我怎么分辨新鲜的海蛎,说要看海蛎壳上的水珠是不是透亮的,还现场给我煎了一份,加了好多本地的小洋葱,咬下去外脆里嫩,蘸着甜辣酱吃根本停不下来。后来去村里的老房子逛,看见有阿婆坐在门口织渔网,彩色的线在她手里绕来绕去,不一会儿就织出朵小花的图案,她还热情地让我试试,结果我笨手笨脚把线缠成了一团,逗得阿婆哈哈大笑。
在泉州的日子好像过得特别慢,每天不用赶景点,睡醒了就去巷子里找吃的,路过有意思的店铺就进去逛一逛。有次在金鱼巷发现一家卖手工灯笼的小店,老板是个年轻人,说自己是学美术的,回来把老手艺改良了,现在做的灯笼上有闽南的蟳埔女、老君岩这些图案,晚上点亮的时候特别好看。我买了一个小的挂在行李箱上,老板还送了我一张手绘的泉州地图,上面标着各种隐藏的小吃店,后来按着地图找去一家卖土笋冻的老店,果然比巷口的更入味,胶质也更浓。
去崇武古城那天遇到了点小雨,本来还觉得有点可惜,结果发现雨天的古城别有一番味道。城墙被雨水打湿后变成深灰色,上面的青苔显得更绿了,沿着城墙走的时候,能听到雨水滴在城砖缝隙里的声音,特别安静。城门口有个卖贝壳饰品的小摊,老板娘说这些贝壳都是她老公去海边捡的,洗干净打磨好再串成手链,我挑了一串有小海螺的,戴在手上凉丝丝的,老板娘还说这串手链能带来海风的运气,听得我心里美滋滋的。
晚上去逛中山街的时候,发现好多店铺都挂着红灯笼,整条街亮起来的时候特别有氛围。有家卖润饼的老店门口排着长队,我跟着排了二十多分钟,终于买到了传说中的 “泉州春卷”。饼皮特别薄,裹着胡萝卜丝、海蛎、花生碎,还有灵魂的麦芽糖,咬一口满是香甜的味道,难怪那么多人愿意排队。旁边还有卖四果汤的,加了阿达子、石花膏、芒果丁,再浇上蜂蜜水,夏天喝一口特别清爽,我连吃了两碗才满足。
旅行快结束的时候,特意去了趟西街的钟楼,傍晚的时候站在钟楼下,看着夕阳把钟楼的影子拉得很长,来往的行人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和朋友说笑,还有卖冰淇淋的小贩推着车慢慢走过,一切都特别惬意。突然觉得泉州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那些有名的景点,而是这里的生活气息 —— 是阿婆递过来的一块芋头,是阿伯讲的塔上的故事,是巷子里飘着的美食香气,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的悠闲笑容。
现在坐在回程的高铁上,行李箱里装着买的手工灯笼、贝壳手链,还有老板娘塞给我的一包桂花干,口袋里还留着没吃完的润饼。想起在泉州的这些天,好像每天都在被小小的美好包围着,那些不经意间遇到的人和事,比任何攻略都更让人难忘。不知道下次再来的时候,巷口的石狮子会不会又多了些可爱的细节,卖花生汤的阿姨会不会还记得我这个能喝两碗的客人,还有那家手工灯笼店,会不会又出了新的图案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