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病毒病害其实并不陌生,小到感冒发烧,大到一些严重的传染病,都可能与病毒病害相关。但很多人对病毒病害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不清楚它们具体是什么、如何传播,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预防和应对。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系列问答,深入了解病毒病害的相关知识。
病毒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类疾病,这些病毒会侵入人体、动物或植物体内,利用宿主的细胞进行复制和繁殖,从而破坏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一系列症状。不同类型的病毒病害,其危害程度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些可能只是轻微不适,有些则可能危及生命。
- 问:病毒病害和细菌病害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答:两者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原体、结构和治疗方式上。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包裹着遗传物质(DNA 或 RNA),不能独立生存,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繁殖;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能自主进行新陈代谢和繁殖。在治疗方面,细菌病害通常可以用抗生素来杀灭细菌,但抗生素对病毒病害完全无效,病毒病害的治疗更多依赖人体自身免疫力以及抗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
- 问:人体常见的病毒病害有哪些种类?能举几个具体例子吗?
答:人体常见的病毒病害种类较多,按照发病部位和症状特点可分为多种类型。比如呼吸道病毒病害,常见的有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鼻塞流涕;还有消化道病毒病害,像轮状病毒肠炎、诺如病毒感染,症状多为腹泻、呕吐、腹痛;另外,还有皮肤黏膜病毒病害,如水痘(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属的多种病毒引起),会出现皮疹、疱疹等症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严重的病毒病害,如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等,会损害肝脏、免疫系统等重要器官和系统。
- 问:病毒病害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给人体呢?
答:病毒病害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呼吸道传播,病毒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被他人吸入后引发感染,比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都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其次是消化道传播,也叫粪 – 口传播,病毒污染了食物、水源或餐具后,健康人食用或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病毒就会进入体内,像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多通过此途径传播;然后是接触传播,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黏膜或体液(如血液、唾液)会导致感染,比如水痘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疱疹液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传播;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手机、毛巾等,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睛等部位,也可能感染;另外,还有虫媒传播,一些病毒会通过蚊子、跳蚤、蜱虫等昆虫或节肢动物叮咬传播给人,比如登革热病毒由伊蚊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由库蚊传播。
- 问:感染病毒病害后,人体会出现哪些典型的早期症状?
答:感染病毒病害后的早期症状因病毒种类和个体差异会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较为普遍的典型症状。首先是发热,很多病毒感染都会引起体温升高,这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一种反应,体温可能是低热(37.3 – 38℃)、中度发热(38.1 – 39℃)或高热(39.1℃以上),发热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其次是全身不适,包括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头晕等,患者会感觉精神萎靡、没有力气,做事情提不起精神;另外,不同部位的病毒感染还会伴随相应部位的症状,比如呼吸道病毒感染早期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病毒感染早期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随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皮肤黏膜病毒感染早期可能在皮肤或口腔黏膜出现红疹、瘙痒等症状。
- 问:当怀疑自己感染病毒病害时,应该怎么做?需要立即用药吗?
答:当怀疑自己感染病毒病害时,首先要做好自我隔离,避免与家人、朋友等密切接触,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然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对抗病毒;同时要多喝温水,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的病毒和代谢废物;还要密切观察自己的症状变化,记录体温、症状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
关于是否立即用药,需要特别注意,不能自行随意用药。因为大多数病毒病害没有特效药物,而且抗生素对病毒无效,盲目使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先通过上述休息、补水等方式进行自我护理;但如果症状较重,比如高热持续不退(超过 3 天)、呼吸困难、剧烈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精神状态极差等,或者本身是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免疫系统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其他对症治疗药物。
- 问:在医院,医生通常会通过哪些检查来确诊病毒病害呢?
答:在医院,医生确诊病毒病害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来综合判断。常见的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病毒核酸检测,这是目前诊断很多病毒病害较为灵敏和特异的方法,通过检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如鼻咽拭子)、血液、粪便等样本中的病毒核酸(DNA 或 RNA),来确定是否感染病毒,比如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的诊断常采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是病毒抗原检测,通过检测样本中病毒表面的抗原物质来判断感染,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便、出结果较快,但灵敏度可能不如核酸检测,常用于流感、新冠等病毒感染的快速筛查;第三种是病毒抗体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特定病毒的抗体(IgM 和 IgG)来判断是否感染过该病毒,IgM 抗体通常在感染早期出现,提示近期感染,IgG 抗体则在感染后期出现并可长期存在,提示既往感染或已产生免疫力,比如乙肝病毒、风疹病毒等感染的诊断会用到这种方法;此外,根据具体病情,医生还可能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辅助判断病毒感染对身体的影响,比如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有助于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 问:对于已经确诊的病毒病害患者,治疗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对于已确诊的病毒病害患者,治疗的主要原则是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抗病毒治疗为辅”,同时注重防止并发症和病情恶化。首先,对症支持治疗是核心,因为很多病毒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只能通过缓解患者的症状,帮助身体度过感染期,促进身体自行恢复。比如发热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降低体温,缓解不适;咳嗽、咳痰时,使用止咳化痰药物;腹泻、呕吐时,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通过静脉输液补充;同时,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让患者充分休息,增强身体抵抗力。
其次,抗病毒治疗要根据具体病毒种类和病情来决定,只有部分病毒病害有明确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而且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比如流感病毒感染,在发病 48 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乙肝病毒感染需要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脏功能,防止病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艾滋病病毒感染则需要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即 “鸡尾酒疗法”),控制病毒复制,提高患者免疫力,延长患者寿命。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药物不能自行使用或随意停药,否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产生耐药性。
另外,预防并发症也是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病毒感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并发肺炎、支气管炎,消化道病毒感染可能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皮肤病毒感染可能并发皮肤细菌感染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病毒病害的发生呢?
答: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病毒病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做好个人卫生,这是预防病毒传播的基础。要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的清水彻底清洗,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公交车扶手)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时间不少于 20 秒;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用过的纸巾要及时扔进垃圾桶并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睛等部位,防止病毒通过黏膜进入体内。
其次,保持环境卫生,定期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桌子、椅子、门把手、手机、电脑键盘等,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75% 酒精等进行擦拭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通风 30 分钟以上,减少室内病毒的浓度。
然后,避免去高风险场所,在病毒流行季节(如流感季节、新冠疫情期间),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电影院、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正确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 1 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
另外,增强自身免疫力也非常重要。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天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和恢复;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肉、蛋、奶、豆制品),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多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坚持 3 – 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还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最后,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疫苗,这是预防某些病毒病害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比如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病毒感染,降低流感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保护肝脏健康;接种水痘疫苗可以预防水痘病毒感染,减少水痘的发生;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等。
- 问:儿童和老年人这两类人群,在预防病毒病害方面,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答:儿童和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和免疫力状况与普通成年人不同,属于病毒病害的易感人群,在预防方面需要更加注意,有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来说,首先,要做好基础免疫接种,按照儿童免疫规划程序,及时为孩子接种各种疫苗,如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有效预防相应病毒病害的发生。其次,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由于儿童年龄小,自我卫生意识较差,家长需要耐心教导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玩耍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清洗双手;教育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
然后,要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和饮食卫生,保持儿童房间的清洁和通风,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清洗和消毒;给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充足摄入,避免给孩子吃过多的零食、甜食和生冷食物,增强孩子的免疫力;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以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照射,促进身体发育,增强抵抗力,但要注意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尤其是在病毒流行季节。
另外,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异常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做好孩子的隔离工作,防止病毒传染给家人和其他儿童。
对于老年人来说,首先,要重视疫苗接种,除了按照常规程序接种必要的疫苗外,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预防相关病毒病害及其并发症。老年人免疫力逐渐下降,感染病毒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和并发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和严重程度。
其次,要加强个人防护,老年人外出时要正确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菜市场、超市、医院)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避免与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回家后要及时洗手、洗脸,更换外衣,对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手机、钥匙)进行消毒;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
然后,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虾、蛋类、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做到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7 小时,避免熬夜;适当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呼吸道感染。
另外,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降低老年人的免疫力,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因此,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保持病情稳定;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最后,家人要多关心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定期陪伴老年人,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一旦发现老年人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带他们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 问:病毒病害会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吗?如果会,有哪些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毒病害例子?
答:是的,很多病毒病害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类病毒被称为人兽共患病毒,由它们引起的疾病就是人兽共患病毒病害。人兽共患病毒病害的传播途径多样,有些是通过直接接触动物(如抚摸、喂养、屠宰、解剖动物)传播,有些是通过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唾液、粪便、尿液)传播,还有些是通过被感染动物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另外,一些昆虫(如蚊子、跳蚤)也可以作为传播媒介,将动物身上的病毒传播给人。
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毒病害有很多,比如狂犬病,它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如狗、猫、狐狸、蝙蝠等)的咬伤或抓伤传播给人,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后,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到 10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毒病害;还有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的某些亚型(如 H5N1、H7N9 亚型)引起,主要感染鸡、鸭、鹅等家禽,人通过接触患病家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被病毒污染的禽肉、蛋类等而感染,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另外,还有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而蚊子的病毒来源主要是感染登革病毒的人或灵长类动物,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除此之外,还有埃博拉出血热(由埃博拉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传播给人,再在人间传播)、疯牛病(由朊病毒引起,人通过食用被感染的牛肉或牛肉制品感染,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虽然是细菌,但常由跳蚤传播,跳蚤先叮咬感染的老鼠等啮齿动物,再叮咬人,属于人兽共患病,这里补充说明是为了更全面,不过核心还是人兽共患病毒病害)等。
- 问:在食品加工和食用过程中,如何避免因食物携带病毒而感染病毒病害?
答:在食品加工和食用过程中,避免因食物携带病毒而感染病毒病害,需要做好食品的源头把控、加工处理、储存和食用等各个环节的卫生和安全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原料,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超市、农贸市场或有资质的商家,注意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等信息,避免购买来源不明、过期变质或有异味的食品;对于肉类、禽类、蛋类、水产品等易携带病毒的食品,要选择经过检验检疫合格的产品,不购买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