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婶家每年秋天都会收几十斤花生,除了留着炒着吃,剩下的总会送到村口的小油坊榨油,她说这样榨出来的油炒菜特别香。其实不光是花生,大豆、油菜籽这些常见的油料,要变成能吃的油,都得经过一套专门的加工流程,就像给油料 “脱胎换骨” 一样。
就拿李婶送花生去榨油来说,油坊的师傅第一步会把花生倒在一个大筛子里,一边晃一边挑拣,把里面的小石子、坏花生都捡出来 —— 这一步叫 “清理筛选”,要是不把杂质去掉,不仅会影响油的味道,还可能损坏后面的机器。等花生变干净了,师傅会把它们倒进一个大铁桶里烘炒,随着温度升高,花生的香味慢慢飘出来,这时候李婶总会忍不住凑过去闻,师傅笑着说:“炒到这个程度,花生里的油才能更容易出来。”
炒好的花生会被送进一台压榨机,机器轰隆隆转起来,金黄的油就顺着管道流进下面的大缸里,而剩下的残渣则变成了 “花生饼”—— 这些花生饼可不能扔,李婶会带回家喂家里的鸡,师傅说有些地方还会把它加工成饲料,一点都不浪费。不过刚榨出来的油还不算完,里面会有一些细小的渣子,师傅会把油倒进另一个容器里静置几天,让渣子沉到最底下,最后再把上层清澈的油装瓶,这时候的花生油才算真正能端上餐桌。
为什么有些植物油尝起来有明显的香味,有些却没什么味道呢?这和油料本身的品种以及加工时的 “取油方式” 有关。像芝麻、花生这类油料,本身含有较多挥发性香气物质,用压榨的方式取油时,高温会让这些香气物质释放出来,所以榨出来的芝麻油、花生油香味特别浓;而大豆、葵花籽这类油料,本身香味较淡,有些厂家会用 “浸出法” 取油 —— 简单说就是用食品级的溶剂把油料里的油 “抽” 出来,再通过加热把溶剂去掉,这种方式取油效率高,但因为没有经过高温炒制,所以油的香味会比较淡。
家里买的植物油,为什么标签上会写 “建议避光、阴凉处保存”?因为植物油里含有 “不饱和脂肪酸”,这种成分就像 “怕晒的小孩”,遇到阳光、高温或者氧气时,很容易发生 “氧化变质”—— 一方面会产生难闻的 “哈喇味”,另一方面还可能生成对身体不好的物质。所以不管是桶装油还是瓶装油,开封后最好尽快用完,剩下的要拧紧盖子,放在橱柜里,别放在灶台旁边或者窗台附近。
不同的油料,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不一样呢?每种油料都有自己的 “营养特长”。比如大豆油,里面的 “亚油酸” 和 “α- 亚麻酸” 含量比较高,这两种都是人体需要的必需脂肪酸;菜籽油里含有较多的 “芥酸”,不过现在市面上大多是 “低芥酸菜籽油”,更适合日常食用;橄榄油则以 “单不饱和脂肪酸” 为主,这种成分对身体有不少好处,所以常被用来凉拌或者低温烹饪。
为什么有些植物油看起来颜色深,有些颜色浅呢?这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油料本身的色素,比如芝麻里含有芝麻素,榨出来的芝麻油颜色就偏深;葵花籽本身色素较少,所以葵花籽油颜色偏浅。二是加工过程中的 “精炼程度”,如果植物油经过了多次过滤、脱色处理,颜色会变得更浅、更清澈;而像 “土榨油” 或者 “初榨油”,因为精炼程度低,保留了更多油料本身的色素和杂质,所以颜色会深一些。
油料加工时产生的残渣,除了喂牲口还能用来做什么呢?这些残渣其实是 “宝贝”,有很多用途。比如大豆榨油后剩下的 “豆粕”,蛋白质含量特别高,除了做饲料,还能加工成 “大豆蛋白”,用来制作火腿肠、豆腐脑等食品;花生饼打碎后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埋在花盆里或者施在菜地里,能让植物长得更茂盛;还有芝麻榨油后的 “芝麻渣”,可以磨成粉,加入面粉里做成芝麻饼,或者用来制作糕点,既好吃又有营养。
为什么有些植物油开封后容易起沫,有些却不会呢?这大多是因为油里含有 “水分” 或者 “杂质”。如果植物油在加工时没有彻底去除水分,或者开封后接触了空气,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加热时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就会形成小泡沫。另外,如果是精炼程度较低的油,里面残留的杂质较多,加热时也容易起沫。不过只要油没有异味,起沫通常不影响食用,可以先把油烧一会儿,让水分蒸发掉,泡沫就会消失。
为什么不能用反复加热过的植物油炒菜呢?因为植物油反复加热时,里面的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 “热氧化” 和 “热聚合” 反应 —— 一方面会产生 “丙烯酰胺” 等有害物质,另一方面还会破坏油里的维生素 E 等营养成分。而且反复加热的油会变得更黏稠,用它炒菜时,不仅口感变差,还可能产生更多油烟,这些油烟对身体也不好。所以家里炒菜剩下的油,最好不要反复使用,偶尔用一次也要尽快用完。
不同的烹饪方式,该怎么选择合适的植物油呢?关键看植物油的 “烟点”—— 也就是油开始冒烟的温度。烟点低的油适合凉拌、低温烹饪,比如橄榄油、芝麻油,它们的烟点在 180℃左右,要是用来高温爆炒,很容易冒烟产生有害物质;烟点高的油适合高温烹饪,比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它们的烟点在 230℃以上,用来炒、炸都没问题。所以凉拌菜可以用橄榄油,炒青菜用菜籽油,炸东西用大豆油,这样既符合烹饪需求,又能更好地保留油的营养。
为什么有些植物油会标明 “转基因” 或者 “非转基因” 呢?这是因为现在有些油料作物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比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油菜籽。用这些转基因油料加工出来的植物油,按照规定必须在标签上标明 “转基因”;而用传统非转基因油料加工的油,会标明 “非转基因”。其实不管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植物油,只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都是可以安全食用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油料在加工前,为什么要先进行 “破碎” 或者 “轧胚” 处理呢?这是为了让油料的 “出油率” 更高。比如大豆,直接压榨的话,油被包裹在大豆颗粒里很难出来,把大豆破碎成小块,或者轧成薄薄的 “胚片”,就能增大油料与机器的接触面积,不管是压榨还是浸出,油都更容易被提取出来。就像剥橘子一样,把橘子瓣分开,比直接挤整个橘子更容易挤出汁,道理是一样的。
为什么有些植物油打开后会有 “沉淀”,这是变质了吗?不一定是变质。有些植物油在加工时,没有经过彻底的脱蜡或者脱胶处理,里面会含有少量蜡质或者胶质,这些物质在温度较低时(比如冬天)就会凝结成小颗粒,形成沉淀。比如花生油在低温环境下,就很容易出现白色沉淀,这是正常现象,只要把油放在温暖的地方静置一会儿,沉淀就会慢慢融化,油也会恢复清澈,不影响食用。但如果沉淀伴随着异味,那可能就是油变质了,就不能再吃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