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塑料大棚,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灰蒙蒙的塑料布、潮湿的泥土味,还有农民伯伯忙碌的身影。但如果你真钻进某个大棚待上半天,就会发现这里简直是蔬菜界的 “欢乐喜剧人” 拍摄现场 —— 番茄在架子上荡秋千,黄瓜偷偷 “踮脚” 比身高,就连平时蔫蔫的生菜,都能在里面活出 “卷王” 的气势。
就拿邻居王大叔家的大棚来说,那简直是村里的 “网红打卡点”。每天清晨王大叔拉开棚帘的瞬间,里面的 “住户” 们仿佛刚睡醒的孩子,一个个伸着懒腰、晃着脑袋。你瞧那排番茄苗,前几天还只到膝盖高,没过一周就顺着竹竿爬得老高,有的还调皮地把果子挂在竹竿顶端,像是在炫耀 “看我多厉害”。最有意思的是棚角的黄瓜架,每根黄瓜都长得笔直,却偏要歪着脑袋,有的还贴着塑料膜 “晒太阳”,活脱脱一副 “我最悠闲” 的模样。
王大叔常说,这大棚就是个 “魔法屋”,不管外面是刮风还是下雪,里面永远暖烘烘的,连温度计都跟着 “乐开花”。有次寒潮来袭,村里露天种植的白菜冻得叶子发蔫,可大棚里的白菜却照样绿油油的,甚至还冒出了新叶。王大叔每次给它们浇水,都忍不住念叨:“你们这日子过得比我还舒坦,有暖气、有‘小被子’(塑料膜),难怪长得这么带劲。”
大棚里的 “趣事” 可不止这一件。去年夏天,王大叔在
棚里了几排辣椒,本想收获一批 “狠活”(特辣辣椒),结果因为棚里温度太高,辣椒们一个个长得又胖又圆,辣度直接降了一半。有次邻居来摘辣椒,炒了一盘菜后直呼:“这辣椒怎么跟吃水果似的,一点都不辣!” 王大叔一看也乐了,拍着大腿说:“看来这大棚里的‘小家伙们’还挺懂得‘减负’,知道天热就少攒点‘脾气’。”
除了蔬菜,大棚里还偶尔会出现 “不速之客”。有一回,一只小麻雀偷偷钻进棚里,大概是被番茄的香味吸引,在架子上蹦来蹦去,还啄了几口番茄。王大叔发现后,非但没赶它走,还笑着说:“看来我的番茄味道不错,连小鸟都来捧场了。” 结果那只小麻雀后来天天来,有时还会带同伴来 “做客”,王大叔索性在棚角放了一小碟小米,这下大棚彻底成了 “鸟类友好基地”,每次有人来参观,都能看到小鸟和蔬菜 “和谐共处” 的画面。
其实塑料大棚不仅是蔬菜的 “安乐窝”,也是农民们的 “聚宝盆”。以前村里种庄稼全看天,遇到旱涝灾害,一年的收成可能就泡汤了。但有了大棚后,不管外面天气多恶劣,棚里的作物都能安稳生长,农民们也不用再 “靠天吃饭”。就像王大叔说的:“以前种玉米,遇到下雨天就愁得睡不着觉,现在有了大棚,我天天睡得香,看着里面的蔬菜一天天长大,比啥都开心。”
不过打理大棚也不是件轻松事,每天都要检查塑料膜有没有破损、温度和湿度是不是合适,还要给蔬菜浇水、施肥、搭架子。但王大叔却乐在其中,他总说:“这些蔬菜就跟我的孩子似的,看着它们从小苗长成能吃的菜,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有次村里的年轻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摆摆手:“累啥?每天跟这些‘欢乐豆’(蔬菜)待在一起,听它们‘说悄悄话’(风吹作物的声音),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了。”
现在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建大棚,有的种草莓,有的种西瓜,还有的种反季节蔬菜,每到收获的季节,大棚里就热闹非凡。孩子们会跟着大人去摘草莓,一边摘一边吃,吃得嘴角都是红色的汁水;大人们则忙着把收获的蔬菜装箱,准备运到城里去卖。有时候大棚里还会举办 “采摘节”,城里来的游客们提着篮子,在棚里穿梭,一边采摘一边拍照,欢声笑语传遍整个大棚。
记得有次我跟着王大叔去大棚里摘黄瓜,刚走进棚里就被眼前的景象逗乐了:一根黄瓜居然绕着竹竿转了三圈,活像个 “螺旋桨”;还有一根黄瓜长得特别长,垂到了地面,王大叔笑着说:“这根黄瓜是想‘接地气’呢!” 我伸手去摘那根长黄瓜,结果不小心碰掉了旁边的一个小番茄,王大叔连忙说:“没事没事,这小家伙就是太调皮,想跟你玩捉迷藏呢。”
如今每次路过村里的大棚区,看到那些整齐排列的塑料大棚,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里面藏着无数的生机与欢乐,我就忍不住想起王大叔说的那些话。或许塑料大棚看起来普通,但它却用自己的 “身体” 为蔬菜们遮风挡雨,也为农民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而那些在大棚里发生的趣事,那些欢声笑语,也成了村里最温暖、最有趣的记忆。
下次如果你路过塑料大棚,不妨停下脚步,透过塑料膜往里面瞧一瞧,说不定就能看到番茄在 “荡秋千”,黄瓜在 “比身高”,还有可能遇到像王大叔这样有趣的农民,听他讲一讲大棚里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毕竟,谁能拒绝一个充满欢乐和生机的 “蔬菜乐园” 呢?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