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nià”改姓“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僻姓氏? | 睡前聊一会儿

2023-05-11 22:44:05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近日,一则“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的消息受到不少关注。可能很多人在看到这条新闻前,并不认识这个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的“nià”字。这个姓氏来自云南丽江永胜县大山深处的村落,全村近700人都是傈僳族人,家族以鸟为图腾,数百年来一直使用“nià”姓,靠书写来传承。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脑系统无法输入和显示该字,村民开户、出行、申请入学等面临诸多不便,无奈只能改姓“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生僻姓氏那些事。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因生僻姓氏造成困扰的,不只是“nià”姓人。据报道,山东菏泽高庄村有上百人姓“三(上)且(下)”(音同“陕”),由于电脑输入法打不出,有村民无奈之下只能改姓“冼”或“显”。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超过 6000 万人名中包含生僻字,这些字无法在数字设备中顺畅输入和显示,在公共生活中遭遇不少麻烦。尽管改姓之后,日常生活的确方便很多,但这个过程本身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妥协”。更值得关注的是,原本特别又包含寓意的姓氏,在一次次更改中极有可能慢慢消失。历史地看,中华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每个姓氏背后,都有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赵、钱、孙、李这样的单姓,也有皇甫、令狐、南宫这样的复姓;有取材自先秦国名的齐、鲁、晋,也有来自职业之称的巫、陶、屠……姓氏形式丰富,源远流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姓氏不仅是称谓,也代表着血脉相连和亲情传承,回应着“我是谁”“从哪来”的追问,是每个人寻根溯源、不忘来路的重要依据。尤其是一些生僻姓氏,往往蕴藏着特殊含义或者记录了特殊历史。如果因为电脑系统难以识别,让一个个生僻姓氏流落、凋零,不免令人惋惜。“为什么不是更新系统而是让人家改姓?”相关新闻下,一则网友的留言引发了热议。支持方觉得科技需要以人为本,理应让系统满足公众的需求,而不是倒逼着人们改掉那些有悠久历史的姓氏;反对方则表示,重新录入非常繁琐,短时间也很难保证各种系统都及时更新,极有可能存在不同系统“打架”的情况。客观来说,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包括姓氏在内的生僻字、冷僻字不少,难免在字体库里有所遗漏。从发现、提交,到编码、应用,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生僻字数字化链路上多方一起行动。尽管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得到了起码的共识,那就是姓氏不应成为负担,信息化不应成为麻烦。正视也许为数不多但是真实存在的需求,让生僻姓氏走进数字世界,是社会温情的体现,也是技术进步的意义。

生僻字数字化过程示意图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事实上,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近些年也在不断努力,希望在系统集成和人文关怀中寻找到最优解。2022年7月发布的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标准,新增了1.7万余个生僻字,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生僻用字,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前些日子,由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指导和推荐的生僻字征集小程序正式上线,通过考证、审查、赋码等一系列专业审核的生僻字,将被收录国标字库。每每通过专业且合理的流程纳入一个生僻字,就是在释放一重暖意,不仅能免去很多“查无此姓”的麻烦,也让拥有生僻姓氏的人更有归属感及认同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拓宽反映渠道,并督促各级各类系统及时更新字库。常言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足见姓名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而今,齐心协力“打捞”那些处在消失边缘的生僻姓氏,做好稀有姓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这也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一部分。这正是:赵钱孙李打头阵,奭(shì)爨(cuàn)麴(qū)厍(shè)莫失声。(文 | 周珊珊)

| 荐书 |

★ ☆ ★

《与未来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


以上就是关于《姓“nià”改姓“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僻姓氏? | 睡前聊一会儿》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235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