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一档真人秀说再见(《为了和平》第二集观后感300字)

2023-05-23 20:16:00

 

做《春日迟迟》的观众是一件幸福的事,它所编织的肥皂泡,对于中年人来说,又虚幻理想又不过分美丽,又各种设计又不矫情做作,是刚好可以把自己放进去的大小。

如果有上海的朋友也追《春日迟迟》,我觉得他们的隔离也不算太亏。推门而出的6月,没觉得错过了春天。

这档节目进入大众视线,是因为它的班底是《再见爱人》的编导团队。因为《再见爱人》的大获成功,芒果台有了这个拿陌生离婚男女做恋综的想法,确切的说是“治愈综艺”。

这可能是我们见过最接地气的真人秀了:男女嘉宾基本都是30-40之间,对像我这样的中年人来说很有代入感;生活水平属于小资或中产,也不会太让人出戏。(其他恋综为了节目效果,基本都是海归和创业精英的背景,9080后成长环境上还是很有差)

我喜欢这个节目,不是因为这个节目直接促成了6个人的三段关系,达到恋综天花板。

而是因为他们在回望自己不算多好的人生路时充满了真实的哀怨和破碎

是因为它完全脱离了劝和不劝分的模式,几乎差点就挽救了一个再入火坑的男中年;

是因为没有见过哪一个节目里两女争一男的戏码上演后她们现场挂完脸后私下里仍然是朋友;

更是因为中年人还有许多事要做,有许多温暖可以点燃,有许多的有情有义可以咀嚼。

这也是我头一次没有看到嘉宾没有到演播室现场和观众互动,而他们在私下却聚在一起看节目正片播出。

每个人知道镜头存在的人当然会有表演,但这种种让人相信这不仅仅是表演。

亲密关系

大龄单身人都会说,进入亲密关系好难啊。我喜欢这样现代的表达——“亲密关系”。

说实话,结婚没那么难,谈恋爱也是。但是亲密关系,不只是恋爱,也无关乎结婚,而是两个原本独立个体对最恰当距离的痛苦探索。

婚姻只是代表了社会身份,亲密关系是个体的需求。婚姻里的人不一定有良性的亲密关系,有美好亲密关系的人也未必要在婚姻里。许多人说谈恋爱好好的,一到结婚就各种不行,那是因为原本他们的关系里就有很多雷点,讨论结婚只是导火索。

亲密关系,和大卫的雕塑一般,是力与美的结合,是感情和理智的平衡游戏。用晋江文学的写法,现代人想要的关系:要脸红心跳,要小鹿乱撞,还要有酸涩的甜蜜,和不知疲倦的思念。经历过互相确认,然后是两具固执的灵魂试图走近,不惧排异柔软相融。再可能是橡树和凌霄花“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这些需要心力、能力,还需要运气。

而残酷的是,中年人的“年纪”,它没有成为什么双刃剑,它只彻底成了一把菜刀,不是自虐的对着自己,就是挥舞着朝向别人。

客观上,他们身体里的多巴胺启动机制越来越严格,“喜欢”反而成为门槛更高的事;另一方面,与人相处又更加困难,不要低估一个中年人的包袱,也不要高估他的成长速度。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实际上,我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又惑又不立的自己。

要不节目里的他们怎么一直在哭,开心也哭,伤心更哭,真人秀里哭,演播室里还是哭。

就像这档节目里,被反复提及的“不急,不急”。打着治愈的幌子,处处营造浪漫的契机,就是让这伙嘴硬心软的中年人能放下戒备,脱掉盔甲,轻松上阵,这或许是中年人尝试新关系的必经之路。这也是节目组的高明之处。

Rock & 李

一开始吸引我看这个节目是因为Rock和李松蔚老师(最后没想到这两位心心相印,简直可以组一个CP了)。

Rock,喜欢看脱口秀的人一定都认识。他知名度挺高,却一直不属于最好笑的那一拨。不光不够好笑,浑身上下散发的“丧”,甚至成了他的最大魅力。我非常知道,这样的人来参加情感类真人秀,要说服自己有多难。

你可能很难想象,他说自己完全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口语表达甚至磕磕绊绊,比一般人还差。他不希望这样的自己被看到。

但我们还是看到了,看到了节目里斟酌每一个精准用词到有点神经质的他。“显得我不仅不会说话,看起来还有点智力缺陷”他现在可舍得拿自己开涮。

每次节目播到rock 的段落,弹幕就开始疯狂吐槽:这个人没救了,太负能量了!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磕他和荔枝的CP,两只刺猬好像就是不能靠的太近。

演播室只有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老师坚持看好,虽然在节目里他显得好憨,但我猜他内心一定在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呀,‘有病’的中年人我可见得多了。”

因为李老师的加入,原本三姑六婆看戏的演播室竟然混合了靠谱的学术色彩。学术和综艺向来很难搭一起,学术的考据和严谨,与综艺要的偏激笃定、语出惊人,简直是冰与火。但李老师身上的温润气质,和他精准观点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所谓合适

其实在心理学家眼里,两人会不会好,适不适合,并不能作为一件事先预测的事。

实际上,当我们预测适不适合的时候,都是基于个人的经验,投射自己的主观喜好。

比如荔枝很被动,她需要非常强烈的确认才能迈出下一步——而Rock刚好也是一个被动的人,有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结论就是他们无法相处。

但这真的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吗?有没有这种例子,两个被动的人在一起,彼此也能向对方传递心意呢?谁规定被动的人就不能好好表达了?

「被动的人」这种说法其实就有一种傲慢在,仿佛我们已经看透「Rock这样的人」或者「荔枝那样的人」了,认定他们只能固守着同一种行为。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相处过程中被激发出了一种互动模式,双方都害怕误解,从而模糊了自己的表达。如果他们都意识到了问题 ,就开始改变,就有可能形成其他的模式,有可能更好,也有可能更糟。这就是两个自主的人之间会发生的事。

这些预言事后会打脸,还是会成真?并不重要。预测最大的BUG在于,他否认了变化的可能性。

好像适合的人,无论他们后面怎么折腾互相伤害,他们还是会因为“适合”好好在一起;而不适合的人,你们再怎么努力,也跳不出这个圈,不适合。

可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他相信人是会变化的,关系是会流动的。

以上是我在看李老师公众号学到的,而这一切李老师并没有在嘉宾们热烈讨论谁和谁合适不合适的时候,试图去说服大家。

这些更深一度的观点在他自己的“地盘”就可以无所顾忌的托出,而在节目里他的身份就要结合现场气氛和现场效果,让自己回到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尽量能共情观众的心态,吃瓜的同时科普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

所以李老师真不容易啊,揣着明白还不能装糊涂。

爱情祛魅

7个人,就可以产生好多个经典爱情范式,节目向我们展示了:《我喜欢的男人爱上我姐妹》、《无法分清的感动和爱》、《我的前夫是大明星我还能接受打工狗吗》、《当被动的人遇上更被动的人》、《霸道前妻突然道歉为哪般》。

可见爱情这件事当然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随机性,但也不是那么可遇不可求。当置身这样精心特别打造的“乌托邦”世界,面对的是面容姣好、双商优秀的适龄单身异性,在种种游戏机制的催熟下,爱情也可以“养成”。一言以蔽之,环境对了,人不差,对眼的机会大大增加。

所以氛围重要吗,形式重要吗,当然!

让陌生人快速进入状态的最好方式就是互相交底。每一次晚餐酒后畅聊或者篝火下的大型回忆现场后,都会让有些关系升温,有些人走近。

同时,这个节目也被调侃为最费礼物的真人秀。在活动环节里他们有被要求送礼,而随着关系深入,他们中有些人特别愿意用送礼物去表达自己。所以送礼风气愈演愈烈,后来简直成了常规项目。

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个送礼的人是谁,但他一定是个浪漫的聪明人。我实在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送礼,这些人现在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

每次礼物的传递总能将情感张力拉到最满,而浓浓的个人风格如同每个人的标签,带着关注、带着情谊、带着爱慕,让羞涩的中年人变回孩子。

中年人回不到18岁了,但可以回到8岁。

David给雅婷的素描画是他相遇第一天就开始准备的,而雅婷送给David的球衣上的签名正是他无意间提到最喜欢的球员。

那一刻弹幕都疯了,美好的人,终会和美好相遇。

引用著名哲人大张伟老师的段子:

原来治愈一切的是盐

眼泪、汗水、大海都是咸的


以上就是关于《为了和一档真人秀说再见(《为了和平》第二集观后感300字)》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722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