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清明节怎么过?看宋词里的清明,有多美好-宋朝时有清明节吗现在

2023-05-26 15:55:46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节作为祭祀的第一大节日,承载着祭祖扫墓的重要性。

但早在“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时,它只是一种节气名称,并没有其他的寓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是只有两个因人而设置的节日之一,可见其重要性。

北宋王朝,出现了诸多描写寒食清明的词,人们纪念先祖,扫墓祭祀,但多数时间则是在进行一些带有狂欢色彩的民俗活动。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宋人对于现世生活的乐观,更影响到了我们今日的传统民俗。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寒食清明节被合并呢?在宋人的视角下,寒食清明节的活动又有那些独特之处呢?

一、旧人的怀恋

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便已形成,它是古代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工具。“清明”便是其中的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即为清明。

这时候,春回大地,气温逐渐升高,气候也逐渐变暖,恰是春耕好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说得便是这个理。

早期,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但现在的我们却将它视作纪念先祖的节日——清明节,这一切,还得从寒食节说起。

春秋霸主之一的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其忌日定为寒食节,而清明节,也是晋文公为祭祀介子推而设。

相传,介子推母子在一棵大柳树前相拥焚烧,当人们准备殓葬时,有人在他们背后的树洞里发现了一片有血字的衣襟。

大意是割肉奉君我并不后悔,只希望主公能够正直清明,善于纳谏。晋文公痛心难耐,却时刻谨记介子推的忠告,将血书放进自己的衣襟当中。

第二年,当时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很是动容。他下令,赐老柳树为“清明柳”,且将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正是因为寒食节与清明节相差不远,久而久之,便合并为一个节日。《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唐以后,在市民文化高度繁荣的北宋,出现了诸多寒食清明词。据统计,《全宋词》中存在317首寒食清明词,像柳永、欧阳修、苏轼等人均有关于寒食清明词的代表作。

这些词或书写情思,或关注现世,还有的抨击时政,抒发哀怨。何以在宋代寒食清明词有这样高度的繁荣?

究其原因,还是与北宋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关。

首先,统治阶级的提倡强化了寒食清明节的地位。

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注重节日,注重民间活动的朝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丰富的节庆活动,官方也针对节日,制定了专门的节假制度。

据考察,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公共的假日,不同节日的休假时间也从1天到7天不等。

在假期间,北宋的市民们可以随意的安排各种的休闲娱乐活动。寒食清明节假日之际,市民们有特定的文化活动,如扫墓、踏青、插柳、禁火等。

其次,北宋王朝长期的和平为文人创作提供了条件。

北宋国政以和平为基准,利用发达的经济来维持王朝的平稳运作。对外采用求和避战,对内又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对文人士人的重视,对和平的追求,促生了高度繁荣的市民文化。北宋的市民在寒食清明节,不论贫富,均会出门踏青游赏,尽情玩乐。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享乐主义盛行。节日,便成为游赏玩乐的天赐良机。

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将节日当做日常平稳生活的调节剂。对待节日轻松娱乐的态度,促使这一时期的民俗活动层出不穷。

最后,便是基于寒食清明节独特的特点所引发的词作题材的流通。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容易引发人们敏感、怀恋的情绪,实现节日与生机、爱情的结合。加上词人的主体意识不断的增强,两者结合,共同使得文人触景生情、感慨颇多。

满腔情绪,化作寒食清明词,奠定该时期思乡情切、孤独寂寥的谱调。

纵观北宋,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寒食清明词发展迅速。这些词不但表达了词人普遍的思乡、孤独之感,又揭示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民俗文化。

二、生者的狂欢

寒食清明节在北宋统治者、文人的宣扬下,民间由此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扫墓踏青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便表明,扫墓踏青,已成为唐代的一种普遍现象。

到了北宋时期,清明扫墓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刘辰翁《菩萨蛮·春日山行》中曾写到:“何处不青青。青青是汉茔。长亭芳草路。寒食谁家墓。”

当词人在山中独自行走之时,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添了新土的坟冢以及结伴而来的扫墓之人,情景交融,诱发作者本人对于自己的先祖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扫完墓后,又被暮春时节的满园春色所吸引,在田野里、在山丘上、在一望无际的心中,去挽留最后的春日,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踏青”,便成为清明寒食的重要活动。

伴着青梅、柳叶、鲜花,看着在翩翩起舞的蝴蝶群中欢快荡秋千的女子,欧阳修沉迷了,肆意抒情,写下名篇:《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这样的美景,岂会有人愿意待在自己的家中?在踏青的过程中,也发明了一些极具特色的小游戏,以供消遣。

例如斗草。顾名思义,就是比较谁的草厉害、漂亮。具体则是对比草茎的韧性、花草的种类。宋代词人陈允平便极其喜好斗草,“斗草踏青天气,买花载酒心情”,好不快意!

除了斗草,荡秋千也深受宋人的喜爱。荡秋千最早流行于汉代宫廷,盛行于唐朝,尤其是在清明节,人们便会通过荡秋千玩乐。《宋史·礼志》记:

“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

北宋时期,荡秋千不仅成为民众共娱共乐的项目之一,而且还解锁了新玩法——水上秋千,即将秋千当做跳水器械,利用它进行跳水娱乐。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进行水秋千表演时,不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竞相观看。

在水秋千表演之前,水中需置两艘精美的大船,船头则竖起高耸的秋千架。表演开始,船上随即鼓声大作,表演者们依次按照顺序登上秋千,在空中奋力地荡前荡后。

当秋千荡到和秋千架相平之时,他们便双手离开绳子,借秋千的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随后便投身入水。好不惊险!

斗草斗过了,秋千也荡过了,水秋千表演也看过了。

这时候,文人墨客便爱好同三、五好友坐在曲折的小河边,将自己所带的酒杯投下河中,任其漂流,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喝酒、吟诗、作词。曲水流觞,此情难耐

袚禊[fú xì]插柳

宋时,寒食清明节依旧存在上巳袚禊习俗。袚禊也被称为是袚或禊,即:清明时节,人们为了能将一年中的秽气清洗干净,便在河边进行祭祀和洗浴。

欧阳修是袚禊的重度爱好者: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袚禊归来晚。因着对袚禊活动过于沉醉,他甚至连家都忘记了回。

袚禊过后,插柳也是寒食清明重要的民俗活动。正如戴复古《锦帐春》所言:“处处逢花,家家插柳。正寒食,清明时候。”

在古人的眼中,柳树是特殊的存在,它具有神奇的作用。与普通的树木相比,柳树能够带来新火,具有驱鬼辟邪之用。因此,插柳便成为宋代清明时节的习俗之一。

在北宋,每家每户都会在门上插上柳枝,以起辟邪的作用。就算是出门在外的旅客、游人,也会在清明时节插上柳条,从而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可谓“明日清明到也,柳条插向谁门。”

而出门扫墓、踏青过后,人们便多在门上插柳,以避免受到在扫墓踏青过程中沾染的病毒、“脏东西”等的侵扰。

禁火食冷

禁火食冷的民俗,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出现。随着寒食清明的合并,北宋依旧保留了禁火的习俗,但不再成为统一的活动。

苏轼在《望江南·暮春》中有:“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就算是煮酒论史,在寒食清明节之际,也仍少不了思乡怀恋之情。

禁火,就意味着不能生火做饭,就需要“食冷”。北宋时期,在“禁火”期间常吃的食物是粥饧。苏轼有“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韩淲也有“上巳是清明,新烟带粥饧”。

可见对于“食冷”的选择,古人几乎是一致的。何为粥饧?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甜粥、糖粥。

除了扫墓踏青、袚禊插柳、禁火食冷这三个寒食清明词中的民俗活动,宋人还有独特的“舟船文化”。

在北宋诸多的寒食清明民俗活动之中,舟船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它既是寒食清明民俗活动和自娱自乐活动中的重要交通工具。

为节日增添欢愉色彩。又作为一个情感载体,承载了词人独特的节日欢愉。

柳永《破阵乐》:

“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

吴自牧《梦粱录》载:

“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可见,龙舟竞渡不仅仅只端午节所独有,在北宋的寒食清明节中,它亦是重要的节俗活动。

宋人为何要龙舟竞渡呢?其原因与端午的龙舟竞渡相同。一是为了祭祀消灾,二是娱乐消遣

在宋人的眼里,龙舟竞渡是欢快、喜悦的象征。吕渭老《齐天乐》就描写了宋代清明竞渡的热闹场面:

“香红飘没明春水,寒食万家游舫。整整斜斜,疏疏密密,帘缬旗红相望。江波荡漾。称彩舰龙舟,绣衣霞桨。舞楫争先,歌笑箫鼓乱清唱。”

人们盛装出行,驾着自家的小船聚集在江面上,准备观赏即将开始的比赛。彩旗则随着波浪的涌起而随风飘荡,被精心装饰过的龙舟则焕然一新。节日之浓郁的氛围顷刻尽现眼前。

在南方,多水多河流,自然环境使得舟船是宋人出行的工具之一。在寒食清明节这天,架着一叶扁舟,去游览大好河山,去领略春日风光。

三、民俗的文化

在宋人所极度热爱的寒食清明民俗活动中,体现着两种文化内涵。

其一,是对自然的热爱

宋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思考: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对自然的热爱、亲近之情是与生俱来的

清明前后,在经历了漫长冬季的寒冷,人们脱去厚重的棉衣,纷纷走出家门。暮春时节,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解脱的快乐

类似于踏春、斗草、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层出不穷,既可以为即将到来的紧张繁忙的农业劳动做准备,又可以放松心情、寻求自我。

其二,是对生命的热爱。

在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对生命的诸多思考。春日暖阳,预示着新生命的到来。在惊喜于新草萌芽之际,不忘对旧草抒情怀恋。

正如在感叹新生命到来的过程中,不忘祭奠已经逝去的生命,由此来表现对生命的热爱、珍惜。

结语

宋代的寒食清明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注重当下的社会氛围中,在纪念先贤古人的同时,宋人享受着节日所带来的种种狂欢活动。

在这长达一周的假日期间,他们扫墓,他们踏青,他们竞渡,他们荡秋千、赐新火。在各种的仪式以及群体活动中,去寻求自我意义上的精神满足。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北宋社会注重享乐的生活风貌,更反映了普遍存在的、关注现实的心态、以及乐观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正是在宋人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宋代文人所作的寒食清明节词中,才增添了一些狂热,一些欢愉。

参考资料:

《全宋词》

《东京梦华录》

《宋史》

举报/反馈


以上就是关于《宋朝人清明节怎么过?看宋词里的清明,有多美好-宋朝时有清明节吗现在》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9267.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