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汝初:《中国古代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考古学研究》系列之九(孙汝初教授)

2023-05-28 09:21:17

 

原标题:孙汝初:《中国古代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考古学研究》系列之九

四、中国古代最早原始文字良渚文化陶玉石刻符文真正文字性质的比较考证

1、符号、图画、纹饰、雕塑与文字的关联性

通过以上对我国古代著名考古学文化符号与图画纹饰雕塑的全面认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在人类指示和记录语言思想上与文字的相同性和关联性。它们是人类智力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产物。在人类尚未掌握绘画技能以前,人类只能用简单的符号指示和记录少量语言思想信息;当人类掌握了绘画雕塑技术以后,人们就会用图画和雕塑来表达记录储存更多的语言和思想信息。熟炼掌握绘画技能以后,就可以用简化的图画组合抽象成纹饰来装饰陶器、玉器, 表达、强调更丰富的语言思想。而全世界文字创造过程表明,人类文字无一例外都是从图画中发展而来的。(见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第一版)因此符号、图画、纹饰、雕塑都和文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前后渊源关系;它们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难彻底分清它们与真正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就造成了文字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长期以来对某些考古学文化出土的具体符号、图画、紋饰和象形字符是不是文字的争执。因为有世界和中国许多权威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大家坚持各自的观点互不相让,使得这些争执几十年来愈演愈烈至今没有结果,妨碍了中国原始文字研究的深入。为了觧决这一历史难题,我们需要从公认的古代成熟文字甲骨文和现代文字中寻找文字的普遍性定义和评判标准,来与这些和文字相关的各种古代遗迹进行反向比较分析,找出中国真正的原始文字。

2、文字和原始文字的定义

我们常常可以在现代辞书字典中查到文字一般的定义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语言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文字》一条中认为文字是:“人类用来交际的约定俗成的可见符号系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5月);前苏联语言学博士、维克多·亚历山大罗维奇·伊斯特林教授在他的著作《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王荣宅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中认为文字:“它是有声音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这种手段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用来把言语传到远处,长久保持,并且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现;通常这些符号或形象表达某种言语要素——一个个简单的信息、单词、词素、音节或音素”。根据这些定义,文字就是交流记录储存传播语言信息的符号、方式和工具。因为这些定义过于笼统,如果以此定义对照比较古代的绘制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和雕塑以及结绳记事符号;八卦符号、图腾和族徽,它们明显都符合以上的文字定义,它们都可以定义为文字。但是它们其中很多事实上与我们公认的真正文字甲骨文、现代文字具有的,用字、词、句形式和由句子組合成文章,记录储存表达传播语言思想信息內容范围大小、描述表达内容的清晰准确功能有根本的区别。(甲骨文和现代文字常常依靠多个字符组词造句,用句子组成文章,记录、表达、储存比单字、词素、单词范围更大、内容更多、描述更加清晰准确的语言思想信息。)与大多由单个抽象符号和象形符号组成的刻画符号、图画、纹饰的表达范围和功能并不完全等同。(如上山文化彩陶绘符、贾湖龟甲刻符、半坡彩陶绘刻符、仰韶文化汝州鹳衔鱼图画、大汶口陶尊象形字等表达范围较小。如果脱离语言和其出土环境单独出现则难以知其准确清晰意义。)由此造成古今中外文字学, 语言学, 历史学, 考古学专家学者对文字认识观念的不同,和长期以来的纷争和对立。因此确定文字能否描述任意语言思想信息的内容范围、描述内容能否准确清晰,就成为文字定义和解决这些纷争对立的首要任务。

怎样才能给中国文字准确清晰的定义呢?我们必须用世界和中国公认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和现代常用文字汉字,来向上反推符合实际应用标准的文字定义。

甲骨文是世界和中国公认的成熟的文字。从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记录储存表达传播交流语言思想的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它从图画发展而来,使用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方法造字;以字、词、句为单位,组合成句子和段落文章,达到记录储存表达传播商周时期君王贵族宗教语言思想信息的目的。并且甲骨文已经具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形状、和在一定范围內约定俗成的字义,以及后人借助古今文字字形边傍结构与形声字反推破译获得的文字读音。(人类语言主要通过声音表达,而语言产生于大脑形成的概念。因此古代记录储存表达人类语言信息的刻画符号、图画、纹饰、雕塑在当时应该首先是思维概念和声音语言,都有约定俗成的方言语言名称。运用到一定时间应该都可以用声音表达出来。只是现代人还没有办法复原它们的读音。

甲骨文的破译和读音是由清末甲骨收藏家刘鹗、“清末三先生之一的孙诒让”、“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國维、郭沫若、董作宾”、以及唐兰、于吾省、张政烺、裘锡圭等语言文字学家,根据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和其它古籍、石刻、竹简帛书等古物,从隶书、小篆、大篆、金文文字边傍结构和已有读音的相同字形比较向上反推破译获得的。)与全世界早期文字一样,甲骨文也是宗教文字,主要出现在宗教祭祀及相关的占卜甲骨等礼器上。由宗教神职人员创造整理和使用。其使用范围有限,因此在非礼器的民间实用器物上很少能发现。

现代中国汉字源自甲骨文,它们继承发展了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 指事、 形声、 假借和转注的造字方法,同样使用字、词、句子组合成段落文章,记录储存表达传播语言思想信息。与甲骨文相比,现代文字由于从宗教专用扩展到民间实用范围,使用范围和频率增加,因此形态结构更加固定,约定俗成的使用范围更大。因为有特定阶段官方语言的强制,形状读音趋向统一。(如秦朝“书同文”,现代“汉字删繁就简”其形状和普通话语音的强制标准)并且因为与其它国际国内民族语言交流,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方言和外来语,所以造字方法有所扩展。但是其六书造字法和以字、词、句、章为单位记录、储存、表达、传播语言思想的基本定义没有改变。

从成熟的甲骨文和现代汉字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字的基本定义大概就是:“用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造字方法造就,可以组合成词和词组、 句子,用句子组成文章; 记录、储存、 再现、传播和交流人类语言思想信息的方式和工具。”对照成熟文字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 “文字应该用古代造字方法造就,可以组词造句组成文章。” 才是真正文字的核心定义。又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类语言主要由句子为单位完成。(我们常用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语言思想,用半句话形容表达语言思想的不完整)句子与句子叠加可以组成段落和文章。因此组词造句是判断文字能否形成最重要的标准。而人类创造文字从绘制刻画符号、图画、纹饰、雕塑、结绳记事、八卦符号、图腾族徽中,由刻绘符号发展出图画、由图画抽象成线条象形字、又由线条象形字为主再发展出线条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文字,组合成词、词组,句子和文章;发展成具有现代文字普遍功能、现代人能够公认的真正文字。所以真正的原始文字首先必需具有文字的主要功能,符合中国古代原始文字:“从象形字发展而来,具有组词造句功能。” 最基本的要素。

由于现代文字具有固定的“形、音、义” 三要素,考虑大多数古代文字还没有破译,(甲骨文约5000字还只破译了三分之一)文字记录语言,而语言最初都是方言。原始文字的字义和声音较难知晓和确定。所以考察原始文字应该主要从“形”的方面既形态、结构上确认。如果用固定的“形、音、义” 要求原始文字,那么甲骨文中有三分之二无法确认为文字。因为甲骨文许多字义、声音无法知道,既使是字形写法还有很多都不固定,异体字很多。同理、全世界古文字都是如此,无论是西亚两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埃及早期的圣书体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和古埃兰、古赫梯,还有古玛雅文字;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字及辽代、金代文字。如果要用现代文字要求具有固定的“形、音、义” 去衡量的话、那么它们都可能不能算作文字。显然用这一标准要求原始文字也是不合理和不恰当的。

3、用原始文字基本定义衡量比较古代刻画符号、图画、纹饰、雕塑、的文字性质。

有了从甲骨文和现代文字反推获得的具有普遍性的原始文字基本定义,我们就可以用原始文字基本定义来比照衡量我们上面这些考古学文化出土的贝木骨角牙石玉刻画符号、绘制刻画在陶器上的陶符、图画、纹饰以及陶玉石雕刻雕塑、结绳记事符号、八卦符号、图腾族徽是否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

对照原始文字:“从象形字发展而来, 可以组词造句。”的基本定义可以发现, 在良渚文化以前和与良渚文化并行时期,中国各个古代考古学文化出土的、与文字有联系的符号、图画、纹饰、雕塑和其它符号,客观上大都没有达到或没有完全达到原始文字基本定义规定的标准。许多符号不具备从图画中来的象形形式,(如早期的绘刻符号)有些象形符号图画并不具备组词造句的功能。尤其是组词造句这一文字最普遍、最基本功能它们大都还不具备。有些文化有少量组合符号可作为词或词组、短语认识,但是数量太少,不具备普遍性。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世界和我国古代的贝木骨角牙陶玉石上的刻画符号、图画和雕塑,都还不是原始文字;它们与文字起源息息相关,但是它们还没有达到原始文字必须具有的形式结构上的组词造句水平;记录储存表达传播语言思想信息的内容范围太小,无法象成熟文字那样通过组词造句清晰准确描述完整的语言思想信息。故它们还不是原始文字。譬如上山文化彩陶绘符、贾湖、蚌埠双墩、秭归柳林溪、杨家湾、崧泽、石家河和秦安大地湾、仰韶半坡、汝州阎村、大汶口和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还有东北赤峰赵宝沟的动物性刻符、和南方佛山河宕在石峡文化的刻符等字符。它们大都是单字符,有些图画字配合环境可完整表达一个完整语言思想信息。它们可以单独成字成词,但是没有组词造句的事例或组合符号太少。或没有从图画发展出线条象形字。许多单字单词和图画性字符脱离环境尚无法表达清晰完整的语言思想。如汝州彩陶画结合墓葬环境,彩陶和宗教习俗可知其是养鹳捕鱼为业部落头人的族徽。如果把它放到没有水的山区游牧民族岩画上,就很可能弄不清其含义。亦可以理解为鹳鸟捕到一条鱼、衔在嘴里等待主人用斧子砍分的涵义。大汶口陶尊上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如果不在陶尊上、脱离大汶口人生活环境和与长江流域文字符号的传承关系,也很难清晰准确表达其含义。赵宝沟小山遗址的动物祭祀图画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不能组词造句,用句子描述表达其清晰含义。所以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和功能上都还没有达到原始文字的基本标准,故都还不是原始文字。其它有记录储存语言功能的八卦符号、结绳记事、图腾族徽也大都因为单独使用,一旦脱离原来环境都难以表达出它们准确意义。故它们都还不是原始文字。

图43、从左往右、从上至下顺序依次是浙江上山文彩陶绘符、贾湖文化刻符、跨湖桥刻符、双墩刻符、柳林溪刻符、杨家湾刻符、崧泽刻符、石家河刻符、大地湾一、二期刻符、仰韶绘符刻符、大汶口刻符、马家窑和乐都柳湾绘刻符、北方赤峰赵宝沟小山刻纹、小河沿刻绘符。南方石峡文化河宕刻符。我们分别对照原始文字“从象形字发展而来,可以组词造句” 基本定义,从形式、结构上分析,发现除了北方赤峰小河沿文化陶罐上的刻画符号具有原始文字性质以外,其它的都还不是原始文字。

4、用原始文字基本定义衡量比较良渚文化陶符和玉石刻文,确定良渚文化文字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

现在我们再来用原始文字的基本定义来比较分析良渚文化陶玉石刻画符号有没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功能。

第一、良渚文化在陶礼器、玉礼器、石礼器上的刻画符号、图画和纹饰符合中国古代文字从图画到线条象形、会意、指事字的造字方法。其中许多文字已经具有线条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形状特征。(从形象图画到古今文字普遍具有的线条笔划形状是文字形成的重要一步。)

第二、我们可以从良渚文化黑陶礼器、石礼器、玉礼器上看到许多由单个线条象形字符和由数个线条象形字符合成的会意、指事独立的字词,和由两个、三个、 四个或更多独立的线条刻画象形字词连接在一起的组合结构形式;虽然我们现代专家学者对它们进行了破译或没有破译它们真正的涵义,但是这种由单独线条字词符号按一定顺序排列在一起组成的组合结构形式,符合甲骨文和现代真正文字由线条字符组成词组、 句子的普遍结构形式。 从结构形式上可以确定它们具备原始文字组词造句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第三, 从良渚线条文字的书写排列方式上可以看到,它们有的从左往右排列书写、有的从右往左排列书写、有的从上到下排列书写,虽然书写顺序和排列顺序还没有固定;但是它们与甲骨文经常表现出来不同的书写顺序和排列顺序相同,具有世界西亚早期文字、埃及早期文字和印度印章文字书写排列从右往左、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从中心向两边竖写、或从右往左后再从左往右的牛耕田式等不稳定的原始文字书写排列顺序特征。

它们由古代宗教礼器线条刻画符号、图画、纹饰、雕塑、结绳记事、八卦符号、图腾族徽发展而来,上承早期文化宗教神职人员发明、整理的简单记录指示储存传播宗教语言思想信息的方式方法,下接成熟宗教文字甲骨文中许多文字和词组句子的基本形式。有承上启下的传承关系。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破译了解其真实涵义,对它们的词义句义以及读音无法知晓,但是其形式结构上明显具有从形象图画概括成线条象形文字、具有与甲骨文相同相似的组词造句的词组、句子存在。对照原始文字基本定义,符合:“从象形字发展而来,可以组词造句。” 的基本定义。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良渚文化的陶、玉、石刻画符号已经具有中国历史上真正原始文字的性质和功能。

我们在使用成熟文字甲骨文和现代文字反推原始文字定义的发展程序时发现:“线条刻画符号——图画——线条象形文字和单词——词组——句子——文章。” 是成熟文字发展形成必须具备的结构形式条件。其中线条象形字的出现为甲骨文和现代文字线条笔画单字单词、词组形成奠定了基础。组词造句是文字完成一个完整语言思想信息单位的记录储存和再现的重要标志。它比单独字词表达语言思想信息的范围更大。有了主语、谓语、宾语字词的句子和句子的叠加,能够满足记录储存和准确清晰描述表达任何一个完整语言思想信息的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叠加就可以组成断落、文章来描述表达记录储存人类更大范围和所有需要记录储存的语言思想信息。对照成熟文字发展的顺序我们可以发现良渚文化文字,符合从形象图画发展成线条象形字的古代造字方法,具备组词造句功能,已经具有世界原始文字的基本性质和普遍特征。

但是又因为良渚文字尚没有达到甲骨文和现代文字由多个句子一起组成文章、形成句子系列,记录储存表达任意范围语言思想信息的形式结构。因此它们只能算作成熟文字的前身——原始文字。至于成熟文字还应该具有的比较固定的形状、更大约定俗成的意义和使用范围、现代文字应该具有的语音表达等功能等,我们在良渚原始文字中还只能找到很少一些符合有比较固定形状结构和一定约定俗成意义使用范围的例子。(如数字、八角星、日纹、月纹、火纹、山纹以及钺等等有比较稳定的结构形式和一定约定俗成意义和使用范围的字符)不过早于甲骨文二千年的良渚原始文字肯定还不可能具有甲骨文的成熟性。因此良渚文字还只能算作原始文字。

五、良渚文化原始文字出现以后,全国各地原始文字开始普遍出现,证明了良渚原始文字出现时间上的合理性

文字根据人类智力和生产力发展程度以及宗教语言思想的精神需求发展,由宗教神职人员创造发明和使用。良渚原始文字从符号到图画、从图画到线形象形单字单词、从单字单词到词组句子,已经能够表达出部分现代文字的基本功能,完成了原始文字的诞生过程。良渚文化原始文字诞生以后,在良渚文化辐射的周边地区江苏髙邮龙虬庄、山东海岱地区、山西陶寺等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陶文。如果我们把这些介于良渚文化原始文字和成熟甲骨文字之间的文字联系起来看,就会感觉到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是中国宗教神职人员智力、生产力和宗教祭祀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的宗教产物。

1、山东丁公陶文

到了距今5300年至4300年时间段,良渚文化因为经济发展和宗教礼仪发展以及祭祀需要,从古代图画中发展出象形文字,并且发展出具有字、词、句形式的原始文字;受良渚文化原始文字影响,中国大地上以象形字为主要造字方式,以字、词、句为单位的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陶文纷纷出现。它们印证了良渚文化时期原始文字产生,存在时间上的合理性。其中,丁公陶文是比较著名的一例。

199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实习队在山东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一片长7.7厘米,宽3.4厘米,厚0.35厘米平底陶盆底部残片。重要的是在这块灰陶片上发现从上至下竖写,从右往左排列5行11个文字。最右边一行竖写3个字,其余4行从右往左每行2字。文字符号与良渚文化大多数刻画陶文一样,系陶盆烧成后用硬质石骨器在表面刻成。

灰陶与黑陶一样,是烧成后把窑门用湿泥封住,在窑顶注入大量冷水使窑中正在燃烧的木柴茅草快速熄灭,由此产生大量浓煙封闭在窑中,使浓烟中的碳分子渗入到陶器表层形成。这种方法叫做渗碳。灰陶与黑陶的区别只是黑陶渗碳时间长颜色深,灰陶渗碳时间稍短呈青黑色或青灰色。丁公村出土的这块刻字灰陶片上的11个文字,经中国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以后一致认为,丁公陶片上11个文字虽然还无法释读,但是它在形态结构上已经具有中国甲骨文和近现代文字从右往左竖写的书写顺序、以及线条象形字组合的形状结构。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由两个以上单字单词组合在一起,能组词成句的真正原始文字。(因为当时还沒有人研究发现良渚原始文字,所以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距今4200年的丁公陶文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与丁公村遗址一并列入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对照原始文字基本定义,我们可以确认丁公陶文符合从图画发展成线条象形字、具有組词造句基本形式原始文字性质。丁公陶文的发现印证了从良渚文化开始出现的中国原始文字陆续在中国多地形成。丁公陶文从当地北辛文化刻符、大汶口文化单独字

词符号发展而来,是海岱地区社会生产力和宗教祭祀精神需求发展的必然产物。

图44、上图是山东邹平苑城乡丁公村出土刻有陶文的灰陶片原物,下面是陶文摹本。它们年代在良渚文化晚期前后。山东半岛与良渚文化都在东夷舟船交通圈内,良渚文化原始文字曾经对大汶口文化象形字产生过影响。原始文字是宗教性文字,由各地王国、酋长、部落首领为代表的君权神授领袖创造、发明、整理而成。用来记录、储存、传播、交流与神灵沟通的语言思想。他们也是原始文字的直接掌管和使用者。在创造、发明、使用过程中,必然不断吸收汲取古今具有记录储存语言思想其它工具和方法为己所用。当时同一舟船交通文化圈的良渚文化行政宗教领袖已经创造出原始文字,其必然影响邻近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行政宗教领袖,刺激他们的造字兴趣。因为各地发展程度不同、与神灵沟通的方言不同,记录宗教方言的声音有别。山东邹平苑城丁公村的宗教神职人员在良渚文化影响下发明创造出了丁公陶文。它必定象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一样,是宗教语言文字。

丁公陶文出土后许多中外专家学者对其开展了研究。从字符形式上看、它有明显的象形字形态,从11个文字符号组合使用的形式结构看它具有词组短语和句子的性质。其从右往左、从上往下的书写顺序已经具备甲骨文常用书写顺序特征。它属于原始文字是可以肯定的。它在良渚文化晚期山东半岛良渚文化幅射地区出现,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原始文字已经受良渚文化影响在中国各地普遍出现。也证明良渚文化原始文字是中国宗教文字发展到这一时间段时的必然产物。没有偶然性。

丁公陶文是中国4000年前的原始文字。虽然至今它文字的意义、声音还无法破译。但是它从形态结构上证明了良渚文化以后,中国原始文字开始普遍出现的事实。

2, 髙邮龙虬庄陶文

龙虬庄位于江苏省长江北岸长江下游平原稻作农业区。这里在良渚文化时期为良渚古国统治范围。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江苏高邮县一沟乡龙虬庄遗址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出土陶器、骨化石等新石器时代文物近千件。在遗址所在水稻田中已被开凿成小河岸边的地层中,出土了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重要的是陶片上从右往左竖刻两行8个符号文字。右边4个似动物牛鼠虫鱼形状简笔线条图画,左边4个具有线条象形文字形状结构。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它们是宗教祭祀文字。(见饶宗颐《谈髙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

龙虬庄刻有陶文的磨光泥质黑陶片年代在5000年前后,与良渚文化同期或稍晚。高邮属长江三角洲扬州市下辖区,这里是良渚文化长江北岸的主要辐射区。黑陶是良渚文化时期主要的宗教礼器;龙虬庄出土的陶文对照原始文字基本定义,符合从图画中发展出线条象形字的特征,和由多个字词组合成词组、句子的形式。因此它与山东邹平丁公陶文一样,属于东夷民族生活水网地区良渚文化时期的原始文字。我们知道东夷地区正是3200年前后中国成熟古文字甲骨文诞生流行的地区。江苏北部属商朝统治核心地区之一。因此专家学者认为丁公陶文和龙虬庄陶文都是甲骨文的早期形式应该是合理的。它们共同见证了良渚文化时期中国原始文字已经在多地区出现、并且向甲骨文发展的事实。

图45、上图为高邮龙虬庄陶文的陶片实物、拓片和摹本。拓片与原文一致,但不清晰。摹本因为人工描摹,清晰但不能与实物刻纹完全一致。从陶片右边从上至下四个象形动物符号和左边从上往下四个线条刻画字符看,这是高邮地区行政宗教领袖在祭神的黑陶礼器上刻画记录的与神灵交流沟通的宗教语言。就其形式结构看,符合象形文字和组合短语句子原始文字要求。并且从上至下、从右往左的书写顺序与年代比它稍早的山东丁公陶文一样、具有了甲骨文和近代繁体汉字的书写形式。它们属于受良渚文化影响在东夷舟船交通地区出现的又一原始文字证据。证明良渚文化以后原始文字普遍出现的考古学事实。

髙邮龙虬庄陶文虽有专家学者破译,但难以公认。但是从祭祀的动物神灵图画可以猜测祭祀哪些动物神。文字符号亦可在以前文化中找到类似形式。

3、龙山文化陶寺朱书文字

陶寺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东坡沟村陶寺小学西北。这里属于临汾盆地,西临黄河河套地区,年代在4600年至4000年前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和临汾行署文化局从1959年调查至1978年到1985年第一阶段考古发掘,以及1999年以后第二、第三阶段发掘遗址80余处,面积430万平方米。出土的夯土城址、贵族大墓、观象台以及鼍皮陶鼓、石磬、铜铃等声乐器,彩绘龙盘、蛋壳黑陶、玉钺、玉琮和彩绘陶器、彩绘漆木器、铜太阳形器等礼器表明;陶寺文化融合了中原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北方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和西方马家窑文化多种元素。专家学者们研究认为陶寺文化是尧舜时期中国的中心。(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编著《襄汾陶寺1978年——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和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即中原文化的中心——最早的中国。

陶寺文化的重要性无庸置疑。我们这里主要关心的是陶寺晚期H3403:13岀土的陶扁壶两面用红色朱砂和毛笔书写的“文、尧”两字。虽然尧字还存在争议。但是它们是我国4000年前后最早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证据。也是符合文字定义的可以公认的文字。从陶寺文化出土的玉琮看,它与良渚文化及以后的长江下游东夷文化有密切联系,是良渚文化原始文字在山西地区的传播发展的证据。朱书“文、尧”两字也是甲骨文之前的原始文字。对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存在发展有辅证作用。

陶寺文化出土彩绘龙豆盘上的龙形来自北方红山文化;铜铃铜太阳形礼器来自西方和北方长城文化带羌戎文化;(铜器石范铸造技术最早由西北羌族从中亚传入中国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陶寺铜铃和铜太阳形器是用石范铸造的。)玉钺受到东部大汶口文化影响。因此可以证明中原自夏朝开始的先进文化的形成来源于南方良渚文化、西方马家窑文化、北方红山文化和东方大汶口文化衰弱以后,各文化先进因素在中原地区的集成。

图46、山西南部被称为夏墟,是中原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也称最早中国所在地。从上面第一排三图显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壶毛笔红颜料书写的“尧文”二字表明、4200年前后陶寺宗教神职人员已经能用毛笔之类软笔把文字书写在陶器上与神灵交流。虽然其中“尧”字尚有争议,但是其用宗教专用红色书写表明其有宗教礼器性质。两个字符合用和其年代在良渚文化以后,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它是甲骨文之前的原始文字。表明良渚文化以后中国大地上原始文字相继出现的事实。

中一、二图是陶寺出土龙纹豆彩陶器和袋足三足鬲。彩陶豆是祭神礼器,图纹中的龙纹源自东北文化;袋足鬲也是北方长城文化带常见煮食器,它们在4000年前后山西南部出现、表现出中原夏文明对东北文化因素的吸收继承。中三、四图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礼器玉琮。它们在陶寺出土表明中原夏王朝吸收了长江下游东夷民族传统宗教礼仪。下排一、二图是陶寺出土的铜铃和铜太阳形器。早期青铜器因其珍贵大都用作祭神的礼器。铜铃是乐器,是继贾湖文化骨笛、跨湖桥骨哨、大汶口和马家窑文化陶鼓之后的铜制乐器,它们与陶寺出土的鼍鼓陶鼓和石磬一起,表现夏朝时期中国宗教用礼乐乐器已非常完备。铜器是西北羌族马家窑文化从中亚引入的,它和第三图烧灼卜骨一起证明中原夏文化汲取了马家窑羌族文化的宗教礼器成果。下四、五图是表示宗教权力的玉钺。从形制上看与东方山东大汶口玉钺相似。大汶口文化是中国玉钺的发祥地,陶寺出土玉钺显示中原夏王朝汲取了东部文化宗教礼仪和礼器。图中全部宗教礼器出土在山西南部夏王朝早期遗址夏墟,它们证明中原文明祖先夏王朝集东、南、西、北各优秀文化的精髄于一身。这是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衰弱后、中原文明兴起和强大的原因。符合中华多元文明最后集中到中原,多元一体的考古学事实。

4,景阳岗陶文

1996年山东博物馆在山东滕州景阳岗龙山文化中晚期灰沟中岀土一块泥质磨光陶罐肩部残片,上面残存3个刻画符号.下面还有一刻划的点。因为陶片残缺部分有没有刻符无法知道。从现有符号形状分析,3个陶符可以组合成短语或句子表达语言思想内容,与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中三字词组短句有类同性。因此王守功先生在《景阳岗城址刻文陶片发现的意义》(《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14日)中认为应当是文字。我们对照原始文字定义,也可确认其为原始文字。景阳岗陶文年代在良渚文化以后,景阳岗陶文的出现进一步证明良渚文化前后,中国原始文字在山东海岱地区的存在。

图47、上图为海岱地区山东阳谷县景阳岗出土陶片上的刻画陶文。因为只有拓片,无法仔细研究分析。从拓片看上面字符为烧制前在陶胎上刻画,可能不止三字。年代为山东龙山文化晚期,晩于良渚文化。可证明受良渚文化原始文字影响,龙山时期原始文字普遍出现。

5、小河沿文化的陶器刻画符号

东北赤峰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二道丈房村大南沟。年代在5000年至4500年。被认为是继红山文化发展而来。1977年考古发掘这里石棚山的氏族墓地77座墓葬。在M52号墓陶罐上发现六字刻符。专家学者们认为是文字。其卍字符在西亚两河流域6500年彩陶碗上常见,在崧泽刻符、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中经常出现。

图48、赤峰地刻画文字较少,小河沿文化石棚山陶符形式上六个刻符合用。卍字符在中国崧泽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都有出现,表明其已是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意义和使用范围的象形文字。一般认为与旋转的太阳有关。我们无法破译其意义和读音。但是从形式结构上根据原始文字由图画发展出象形字、组合符号可组成短语句子的定义,可以确定其为良渚文化并行时期中国北方的原始文字。

6、甘肃古浪县老城遗址出土文字性符号分析

马厂文化在马家窑文化晚期,年代在4300年至4000年前后。据甘肃武威地区博物馆在《甘肃古浪县老城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一文中介绍,1980年8月对老城遗址发掘时,在M3号墓泥质红陶钵(M3:2) 陶钵口沿下发现三组刻画文字符号。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它们具有原始文字性质。

图49、甘肃古浪县老城出土4300年至4000年前后马厂文化时期陶缽上的刻画符号;它们由14个刻符组合而成。年代上与良渚文化晚期和以后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原始文字相符。表明中国西部也有原始文字出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就是关于《孙汝初:《中国古代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考古学研究》系列之九(孙汝初教授)》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0089.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