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中记载的泰伯奔吴的真相-关于史记中记载的泰伯奔吴的真相是什么

2023-05-29 00:32:58

 

正史记载的泰伯虞仲奔吴在江南,到了第五代周章时代,周天子册封其弟在虞国(今山西)。

而实际上是相反的,泰伯虞仲奔吴的地方是虞国所在,而第五代周章才册封到今天江南的吴国之地。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国前5位君主分别为泰伯(没有子嗣)、仲雍、季简、叔达、周章,其中周章执政时,周武王已经建立周朝,找到吴君周章之后,就正式册封他为吴国国君,同时册封周章弟弟虞仲为虞国国君。

按照这种说法,武王伐纣时吴国之所以没有出席,原因可能在于吴国与周国已经断了联系,周章等也不知道族人的灭商计划。

由于吴国位于江苏无锡一带,与中原距离遥远,以3000年前的交通与通讯条件来说,搞不清中原发生的事情也很正常。但武王灭商后,为何能迅速找到周章?册封周章之后,周吴实现正常联系,那么周公旦东征是一场极为重要的战争,为何吴国又一次缺席?

总之,司马迁笔下的这一段历史,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而考古发现的“西周宜侯夨簋”,则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春秋吴国来源的真相。

考古显示,江南地区并没有晚商、周初的周文化痕迹,相关的周文化遗址,都是属于西周中期和以后的。又会有人说,史书上说太伯、仲雍抵达吴地后,断发纹身,说明他们放弃了周人的文化,所以考古才没有发现。而西周以后,吴国与周王室重新取得联系,才将周文化又引入到江南。不过,考古上的发现,进一步否定了太伯奔吴的说法。

1954年,江苏镇江丹徒县境内,发现了一个周康王(周武王之孙)时期的青铜器,称作“宜侯夨簋(cè gǔi)”。青铜器上有120多字的铭文,记录了周康王将虞侯夨(cè)改封为宜侯,并赏赐鬯(chàng)酒、铜器、弓箭、田土、部众的历史。

和周朝的南方大国曾国不见于史册记载,最终考古却证明曾国就是随国一样,宜国也不见于史册记载。很多学者考证,这个见于考古、不见于史册的宜国,就是见于史册、不见于考古的吴国。

也就是说,吴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康王时期的宜侯夨,吴国在江南的建国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周康王时期,比太伯奔吴的传说要迟150多年。此外,与史书上记载的虞国是由吴国拆分出来的恰恰相反,是先有虞国,然后才从虞国中拆分出来宜国(吴国)。

太伯与仲雍所奔的吴,其实就是虞,也就是晋西南地区运城盆地东南部、陕原盆地东北部一带的古虞国。

当然,除了考古的重磅支持外,早期的史书中也有一些蛛丝马迹。

比如《左传》中记载,晋国假道伐虢时,虞国大夫力劝虞国君主不要借道给晋国,谈到本国的来历时说道,“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认为太伯、虞仲是虞国最早的君主,是太王亶父的儿子。

在更晚的史书《史记》中,姬姓虞国的始祖虞仲,被认为是仲雍的曾孙,周章的弟弟。但是通过上文中两处记载的对比,显然是太史公搞错了。事实上,虞仲就是仲雍,也就是处在武王时代之前的虞公。

所以,考古与文献结合,我们基本上可以确认,太伯与仲雍所奔的“吴”,实际上就是晋西南的“虞”。

特别说一下,先秦吴虞通假,这个南虞(吴),由长子周章率领南下,弟弟接任原先的虞国国君、还是很符合周人的习惯的。

代表就是周公长子任鲁国国君,次子接任周公之位。

召公也是长子任燕国国君,次子接任召公之位。

说明长子远方戍边,而弟弟在近家乡处接任父亲原先的封地,应该是一种习俗。

也就能较好较好的解释为何是虞候远迁,其弟接任北虞(吴)国的国君位置了。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宜候鼎发现于江南,他的始封地未必在江南。

也就是说,虞候(宜候)率部迁移入江南的时间,比宜候始封的康王时期可能更晚一些。

这个在西周分封诸侯的时候,是有先例的。

代表就是燕国,它的真正国号是郾,最早是匽。

而这个匽和宜一样,也是商末就出现的中原地名。

应该也是召公始封地,后来追杀武庚的时候,才迁徙到今天燕国故地的。

最后说一下个人以为的虞候南迁过程,个人以为,应该不早于穆王时期,而不是多数学者认为的虞候始封宜的康王时期。

为何如此,因为康王时期,对于东方的徐夷淮夷处于守势而非攻势,是不太可能越过徐戎淮夷把虞候分封在江南的。

周王朝真正对徐夷淮夷取得阶段性胜利,是到了穆王时期。也就是在这样的胜利背景下,虞候才有可能率部迁入江南。

另外、个人以为,虞国迁入江南的路线,未必是经过徐夷淮夷的路线,即淮北—淮南—江南的路线。

因为这条迁徙路线上徐夷淮夷太过于强大,另外还有扬越等百越的前哨,和周人更是陌生。

个人以为南虞的迁徙路线、很有可能是经果荆蛮的地盘,

从宜(河南宜阳)—湖北—江西—江南这样一条迁徙路线。

也就是说,绕过了和周人最敌对的淮夷的地盘,淮北淮南,而是从相对友好的荆蛮底盘,汉水流域,进入江西再迁徙到江南的。

因为这条路线上,汉水流域有曾经服饰于康王的荆蛮楚国,还有监视荆蛮的汉阳诸姬作为依靠。

另外江西有向周王朝朝贡的越裳国作为支点。

所以南虞国,依托这条路线,迁入江南的概率还是最大的。

这条迁徙路线,还有史记中记载到,泰伯奔吴的传说印证。

泰伯奔的是荆蛮,而不是淮夷,也不是百越。

侧面说明,虞候(宜候)南迁的过程,经过了荆蛮地盘,如果从淮北淮南入江南,是不会经过荆蛮的地盘的。

个人进一步推测,南虞从宜南迁,第一步到汉水流域,应该是昭王时期、作为昭王对荆楚用兵的一部分。

之后南迁至江西,江南,则应该是穆王时期,和徐夷淮夷大规模交战的时候,作为穆王用兵的侧翼迂回之用。

因为古文献记载了穆王讨伐徐夷淮夷用了楚师。

穆王用兵暂时获胜之后,南虞国就在江南戍边,负责监视北面的淮夷,南面的百越,作为周王朝在江水流域的前哨几点,类似于燕国在河北的地位。

在夷王历王时期,因为淮夷和周王朝的战争,南虞国孤悬江南,得不到周王朝的援助,被沉重打击继续南迁窜入百越,甚至可能被暂时灭国。

才造成了吴国早期历史不清晰,甚至历史记载中断。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史记中记载的泰伯奔吴的真相-关于史记中记载的泰伯奔吴的真相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0394.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