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白话版——进香客莽看金刚经 出狱僧巧完法会分 1(明清时期著名的白话长篇小说)

2023-06-02 02:53:00

 

进香客莽看金刚经 出狱僧巧完法会分1

有诗云:

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

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意思说,要爱惜字纸,敬而待之,自然会有福报的意思。

话说上古仓颉造字,有鬼夜哭。原来是因为造化秘密从此有了发泄的途径。只这一哭,有好些个原因。比如孔子写的《春秋》,把二百四十二年间乱臣贼子的心事给揭发出来,凌厉毒辣,所以成为了万古纲常之借鉴,那些个奸邪的鬼,岂能不哭?又比如子产著刑书,只是为了要禁止人犯法的。流传到后来,奸臣卖弄文字狱,酷吏锻造无头冤,只这笔尖上的几个字断送了多少人?那些被冤屈陷害的鬼,岂能不哭?以至于后世以诗文好坏来定官位,凭着朱衣神暗中审查,这里插一句,这朱衣神啊,又称朱衣夫子、朱衣神君、朱衣星君,是道教里面主管文运的“五文昌”神之一,相传此人着红衣,不论人员好歹,只管点头。他若肯点头的,便是差池一点,也会发高科举做高官;他若不肯点头的,不管你怎样才高八斗,都没地方叫屈!那些呕心断肠的鬼,更不知哭到几时,才能住手。可见这文字的关系,非同小可。况且,这圣贤传经、讲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多是用着文字的,自然是不用说;即便是那道家的老子骑青牛出散关作《道德经》,佛家遣使去西域求得经书,以白马负之而来使得佛教传入中国,也是靠的这些个文字,使得三教,就是道教、佛教、儒教得以流传,同于三光,就像日月星辰一样。这么看来,那文字是何等贵重之物啊!

所以每每看见有些个人,不以字纸为意,见有那残书废页,便拿来包长包短,甚至是用来揩台抹桌,弃置在地,扫到灰尘污秽当中去。如此作践,真是罪孽深重!假如偶然间遇见了,应该要轻轻拾起,放进水火当中处置,也不是什么难事,为何偏偏就不肯这样做呢?其实并不是人不肯做,这一来只为很多人不晓得这关系着祸福,二来本来不敬重的事,匆匆忙忙的就忽略过了。只要是能心存敬畏的人,但凡看见了字纸,都会爱惜,遇上了有人遗弃的,马上收拾齐整,那个阴德也是不少的。

话说这宋朝的时候,王沂之父爱惜字纸,见到地上有遗弃的,就拾起来焚烧。即便是落在了粪污里的,他也会设法取出来,用水洗干净,或者投入流水之中冲走,或者烘晒干了用火焚烧干净。如此行事多年,不知道收拾了万万千千的字纸。就有一天,他的妻子即将生产,忽然就梦到孔圣人吩咐他,说:“你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我已经奏请玉皇大帝,派弟子曾来你家投生,使你家非富即贵。”做了这个梦以后,果然就生了一个儿子。因为感念梦中之语,就取名王曾。直到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这宋朝一代中三元的,就只有三个人,便是这宋庠、冯京和这王曾,这可是最稀罕的科名了,有谁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只不过是因为爱惜字纸积来的福报,哪里知道这是人人都能做得的事。现如今这世上的人,见了那享受功名加身的,哪个不羡慕说是“难得”?到了爱惜字纸这样容易的小事,却是错过了不愿意去做,终不知道为何别人能功名加身。各位且听我胡诌几句:

仓颉制字,爰有妙理。

三教圣人,无不用此。

眼观秽弃,颡当有泚。

三元科名,惜字而已。

一唾手事,何不拾取?

我这里因为奉劝世人爱惜字纸,偶然记起一件事来。是一个因为爱惜字纸的人拾得一张陈旧的纸,合成了一大段佛门中因缘,有好些的巧合灵异在里头,有诗为证:

翰墨因缘法宝流,山门珍秘永传留。

从来神物多呵护,堪笑愚人欲强谋。

却说,唐朝侍郎白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个佛门中再来人,就是再度转世皈依佛门的人,专门研究内典,勤修大乘,就是修习佛教里面的大乘之境。虽然顶冠束带,是个朝堂上面的宰相;却是自己念佛看经,做成了一个居士相。(居士:佛教里虔诚的香客)。当时因为母亲重病,发下了誓愿呀手抄《金刚般若经》百卷,以祈祷神灵保佑,散施在各处寺庙当中。后来经历了五代、宋、元,兵祸战乱。百年沧海,古今名迹,四海之内也是会丢失殆尽的,何况是白香山的遗墨,大多都已经流失了。唯有吴中太湖内洞庭山的一个寺庙里,流传了一卷得以保存下来,直到嘉靖年间,依然完好,首尾不缺。但凡是吴中的贤人雅士、骚人墨客,曾经赏鉴过的,都有题跋在上面,自不必说;就是那四方的名公游客,也多有赞叹膜拜的,请求拜看,留下姓名时间,不计其数。算得上是千年来的稀奇古迹,是极为难得的物什。这山里的僧人世代相传当作至宝收藏,自不在话下。

这里要说的是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发大水,田禾尽淹寸草不生,米价就非常的贵。各地就禁止买卖粮食,因为官府严格要求必须要平价交易,越发的就没有粮食入境了。原本是但凡年荒米贵的时候,官府只要静听民情,不去干涉。少不得就会有一些有本钱的商人,贪那贵价赚钱,从别的地方低价买进高价来抛售。有一些囤米的财主也贪那高价,开仓卖粮。这市场渐渐的饱和了,价钱自然就降下来了,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偏偏是那不识时务的酸腐书生做了官府,只知道遇荒就实行禁止粮食买卖限价的事。他只道是禁止了本地的粮食流了出去,却不知道只要一禁止,就有人被陷害,遇见本地交易的,也要拿到官府受那杖责枷锁之刑。那些有粮在仓的,怕惹事,只敢关门闲坐;况且官府有定价,不许卖高价,没有利润,又何苦开仓卖粮食?那些粮贩见价格不高无利可图也不干了。即便是平民老百姓私底下愿意加价交易,也害怕事情败露了受责罚。这有本钱的人不肯担风险干这无关紧要的事,所以就越发的弄得市场上没有米,米价反倒是越来越高。老百姓搞不清楚状况,官府又不懂市场,只知道埋怨:“如此禁闭,米只不多;如此压价,米只不贱。”没有办法解决,只糊里糊涂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谁知道是越要解荒反致越荒的。

闲话不多说。只是因为那年米贵,那寺庙里僧侣颇多,伙食开不下去了。平日里布施的施主们因为年荒米少,也不来布施。加上民穷财尽,饿殍盈途,盗贼充斥,募化无路。那洞庭山又位于太湖中间,没有舟楫没法往来。寺僧平时吃着十方来食没什么屯粮,这个时候料想得是不会有人坐船涉险来送米的了。真个是:

香积厨中无宿食,净明钵里少余粮。

寺僧实在没奈何了。其中有一个法号叫辨悟的,就开口对大家说:“这寺里面僧徒不少,没有四五十石米肯定是不能度此荒年的。现如今料想是没有这样的大施主了,难道我们就这样白白饿死不成?我想呢,那白侍郎的《金刚经》真迹,是历朝相传的至宝。何不把这物件拿到城里,寻个识得古董的人家,当些米粮先过了这荒年。等到来年有了收成,再赎回来也不迟。”住持说:“相传这本经书价值不菲,徒然守着也救不得饥饿,真成了守着米囤挨饿了,拿去当了米也是一条出路。但是这样的时年,哪里遇得到有人肯出这样的闲钱,当这种冷货?只怕是空谈罢了。”辨悟就说:“这个时候要找个寻宝大师肯定是不大可能的。细想起来,也只有山塘上王相国府内严都管大人,他是本地人,是我的熟识施主,与我往来甚密。这卷白侍郎的经,他虽然未必知道,但是也应听过。凭着我的面子,当他几十挑米,敢情是可以的。”

众僧赞同,说:“既然如此,那就事不宜迟,拿了过湖去问问。”

住持走到房中,从厢房里捧出经来。只见这经书,外边是锦缎包裹,揭开里头看时,却是册业一般装裱的,多年不曾加以裱固,浆气已无,周围的镶嵌纸张大多已经不牢固了。住持叹道:“此是传名的古物,如此零落了,人家知道他有甚好处吗?”现今送去给人家需叮嘱藏放得好些,不要丢失了便好。众人说:“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当得来的,不必先自担忧。”辨悟说:“依着我说,即便是当得来,也只是救一时之急,赎取时,这项钱粮还不知道从哪里来呢。”众人说:“且到那赎的时候再做计较,眼下只是米要紧,不要再迟疑了。”当下就雇了船只,辨悟叫了个小沙弥一起,带了那经包,过了湖到山塘去了。

行至相府门前,远远望去,只见那严都管正在府中。辨悟上前稽首,相见已毕,严都管便问道:“师父因何事到舍下来?”辨悟说:“有一件事,特来与都管商量,务必请都管成全则个。”都管就说:“且说,看是何事。但凡是可以办到的,绝对不推脱。”辨悟就说:“敝寺人多缺粮,现在年荒米贵,无计可施。这寺中祖传《金刚经》,是唐朝白侍郎真迹,相传价值千金,想来都管也听过这传言的,现在欲将此卷当在府上,当得百来担粮食度过这荒年,救取合寺人众性命,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事。”严都管诧异:“是甚稀罕东西,金银宝贝做的,值此价钱?我虽然是听见老爷和宾客们时常说起,但真是千闻不如一见。师父且给我看看,再商量。”

辨悟从小沙弥手里接过包来,打开看时,多是零零落落的旧纸片。严都管说:“我只说是什么样金碧辉煌的,原来是这等陈旧货色。倒还不如外边这包袱花碌碌的好看,哪里有传说的那么值钱。”都管勉勉强强逐页的翻看,一直翻到后面,看见有很多大家乡宦的名字和图章在上面,连自家主人也有题名印章,这才大喜道:“这等看起来,大概也是值钱的东西,我家老爷才肯写名字在上面的。即便是为了我家老爷这名字,也是值百来两银子的。我和师父甚是有缘,又是救济的好事,即便是没有百石的能力,我也给师父五十石吧。”辨悟说:“多当多赎,少当少赎。就是五十石也罢了,省得担子重了,他日赎回难以筹措。”

当下严都管将那经书包裹好,捧了进去。终究是相府高门,做事不小,当真写了一张当票,当米五十石,交付给辨悟说:“这是看在你的人情上当得,不要以为容易了呢。”说完了,便叫开仓量米。辨悟和小沙弥雇了脚夫,将那米一斗一斗点清了装船,谢别了都管,千欢万喜载回寺中。

这边呢,这相国夫人平时极是好善,尊重的是佛家弟子,敬奉的是佛家经卷。那年冬天的时候,都管送进了一年的账册给夫人查算,夫人因为年末岁初太忙未及细细查勘。此时已是二月中旬,偶然间闲手一翻,就看见有一行写着:“姜字五十九号,当洞庭山某寺《金刚经》一卷,本米五十石。”夫人就问:“奇怪了!是何经卷当了这么多米?”猛然就想起:“常听相公说起洞庭山寺里,有卷《金刚经》,是山门之宝,莫非就是此件?”随即叫养娘们传出去,取那经书来看。不多时就取来了。夫人洗手净身,解开包裹揭开书页来看,见是非常古老的纸了,虽然不知道好处和来历出处,也知道是古人的经卷。便念了声佛,说道:“此必是寺中祖传的经,只因为荒年来当了米吃了。这些穷乡僻寺,怎么能赎得回去?留在这里被亵渎了,心中也是不安。只当我斋了这寺中僧人一年,把此经还了他们罢。省得在佛天面上取利,不好看。”当即吩咐都管说:“把此项五十石,当做夫人斋僧之费,速唤寺中僧人,还他经书到寺里供养去吧!”

都管领了夫人的命,正要找人捎信给那辨悟,教他来领此经。恰逢十九日是观世音生日,辨悟过湖来观音山上进香。进完香就顺道过来拜见都管。都管见了就忙说:“来得正好,我正要寻山上烧香的人捎信给你。”辨悟回答:“都管有何吩咐?”都管说:“我没有别的事。便是为了你往年所当的经卷,我家夫人知道了,就发了善心布施这五十石本米与你寺中,不需要你来赎了,白还你当下的经卷,拿回去替夫人供养着,故此要找你来好还给你。”辨悟听见这么说,喜之不胜,合掌说道:“阿弥陀佛!难得有此善心的施主,使得此经重还本寺,真是佛缘广大。不但你夫人得千载流传,连老都管也是种福不浅了。”都管道:“好说!好说!”随后去禀报了夫人,请出了经卷来,奉还辨悟。夫人又吩咐都管:“可留来僧一斋。”都管遵命,请了辨悟一顿斋饭。辨悟笑嘻嘻捧着经包,千恩万谢走了。

到了坐船的码头,正值山上烧香的人多,船坐满了正要开船。辨悟叫住,也搭上了船,挤上去坐好了。一路上坐船的人你说张家长,我说李家短。不一会就行至湖中央。辨悟对众人说:“列位说来说去,总不如小僧今日所遇施主,真是个善心喜舍量大福大的了。”众人就问:“是哪一家呀?”辨悟说:“是王相国夫人。”就有人说:“这是久闻好善的。今日确是如何布施给师父的?”辨悟指着经包回答说:“这就是大布施了。”众人说:“想来是你的募捐簿上写下来的多了。”辨悟就说:“若是有心施舍,多些也不为怪。偏偏是出于意外的,所以难得。”众人就奇怪:“怎么个出于意外法?”辨悟就把去年如何当米,今日如何归还之事说了一遍,说:“一个荒年,全寺的僧众都是这夫人救了的。况且这传世之宝正苦于没本钱赎取,如今得以奉回,实在是出于侥幸了。”众人见说一本经卷当了五十石米,好生不信。就有人说:“出家人惯说大话,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事?”有的说:“他又不化我们的东西,何苦说谎?想来是真的!”又有的说:“既然是值钱的佛经,我们也该看看。一缘一会,也是难得一见的。”要辨悟取出来看看。

辨悟见一伙人多是写乡村父老,就说:“此是唐朝白侍郎真笔,列位未必识认,亵亵渎渎,看他干嘛?”其中就有一个教乡学爱假装斯文的,姓黄号丹山,别人送个绰号叫黄撮空,听得辨悟说话,就接口说:“师父出言,太欺人了!什么白侍郎黑侍郎,张口便说我们不认得!那个白侍郎,名字叫白乐天,《千家诗》上多有他的诗,怎欺负我不晓得?我们今日难得同船过湖,也是个缘分,便遂了大家的愿请出来看看古迹。”众人听得,尽都拍手说道:“黄先生说的有理。”一齐就去辨悟身边讨取来看。辨悟拗不过人多,抵挡众人不住,只得解开包袱,摊开来铺在舱板上,翻开了经卷。那经页是不粘连的,正揭开头一版,湖中风大,忽然间一阵旋风,搅到经卷旁边掀起了书页,急的辨悟急忙用两只手按住,可是早就有一页吹到了船头上。那时候辨悟只好按着,不能誊出手来去取,赶忙叫众人快快收着。大家也都忙了手脚,你挨我挤,吆吆喝喝,磕磕撞撞,哪里捞得着?说时迟,那时快,被风一卷,早就到空中去了。这一年之中唯有正二月的风是从地下起的,所以小孩们放纸鸢风筝,只在此时。那时正是二月天气,正好随风上天去了,哪有下来的风,恰恰吹回你船中的。况且这太湖中间是江宽水阔的所在,没有下得去脚的地方。只好眼睁睁仰望着纸页被风远远刮去。只见:天际飞冲,似炊烟一道直上;云中荡漾,如游丝几个翻身。纸鸢到处好为邻,俊鹄飞来疑是伴。底下叫的叫,跳的跳,只在湖中一叶舟;上边往一往,来一来,直通海外三千国。不生得补青天的大手抓将住,没处借系白日的长绳缚转来。

(待续

举报/反馈


以上就是关于《明清小说白话版——进香客莽看金刚经 出狱僧巧完法会分 1(明清时期著名的白话长篇小说)》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225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