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料理之究极秘密就藏在语文课本里

2023-07-20 10:38:59

 

本文封面源自武汉第一短快燥碾核乐队SCOD的黑胶封面,非常童年

文:牛头、x博、科夫

有些事我都已忘記

但我現在還記得

——庞麦郎

作为生长在改革春风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你还记得在语文课上你在干啥吗?偷瞄同桌小红?走神想着回家玩游戏机?想着弹玻璃球的战术?但我不同,我是个好学生,最大爱好就是钻研语文课本里的美食。从小一路钻研到大,越钻越深,钻漏了课本,钻出了油。下面,各位准备好大开眼界,看看我总结的这些课文美食背后的秘密。其实世界从不简单,只是我们那时候还小。

当时我是抱着这样神圣的心态来看待语文课本里的美食的,结果长大后却发现了里面更深邃的历史,历史学家真尼玛累啊

《一碗阳春面》:一碗带着诈骗味道的鸡汤

《一碗阳春面》是咱们中学时代的一个经典美文,该文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作品,我还依稀记得在课后练习题中我是这样写的:

《一碗阳春面》选取了在北海道一家面馆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四个大年夜里,母子三人四次吃阳春面,通过他们在遭受厄运后仍然积极面对生活、勇于迎接磨难、相互扶持、最终度过难关的经历,刻画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并传达出社会的温暖和人间温情。这是一篇读来让人心中充满温暖的小说。

《一碗阳春面》课文原图
当时几个人吃一碗阳春面总让我脑补出这个画面

同时,《一碗阳春面》也是当年日本八十年代的爆款鸡汤文,炸裂到让89年的公明党领袖大久保直彦在众议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它读完,巧妙地转移了竹下登首相关于就业招募问题的质问,同样的方法自民党的金丸信也用过,当时政客们就爱用《一碗阳春面》大打感情牌,屡试不爽。与此同时,1992年还以此为剧本拍了同名电影,我最喜欢的渡边俊幸还为此作了曲,不过效果不咋地。

《一碗阳春面》电影截图

当年语文课讲这篇文的时候,我感于日本人民的赤贫生活一边痛哭,一边想着放学花俩块钱滋溜一碗善良,坚强,奋斗,又闪耀人性光芒的阳春面。如今,经过我的严肃考据,发现我把复杂多变的资本主义世界想简单了,1972年日本大学生的毕业工资是4万日元(五年后直接翻一倍)。而她丈夫因交通事故死后,每月可拿五万元的慰问金,再加上母亲在澡堂工作挣的钱,和两个儿子打零工的收入,怎么着也是中下水平啊,虽然每年都得还些亡夫所欠八个人的债务,但也不至于落到一年吃一碗阳春面都得声泪俱下的地步啊。

历年日本大学生毕业工资和消费指数,说明这家1972年拿的补助金收入比一大学生还多

关于对《一碗阳春面》的质疑,タモリさん(与北野武,明石家秋刀鱼并称搞笑艺能“三座大山”)在「笑っていいとも!」中就痛批这个故事,斥责其为“眼泪法西斯主义”,并指出150日元都你妈可以买三包方便面了(具体参见专门批判的《涙のファシズム》),干嘛非得分吃一碗面。此外,八十年代在北海道上大学的人回忆,当时一碗荞麦面只要120日元,一袋装的方便面是40日元,150日元不仅能让三个人吃饱,还能吃好,甚至还有找零,看到这些数据,我有些哽咽。值得一提的是,《一碗鸡汤面》成为爆款后,拉面界随之开始了一场革命,面钱直接从有个涨幅小高潮,苦了那些真正爱吃面的人。

日本拉面价格的历史图表

最后,我还挖到了本鸡汤文作者栗良平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早年经常到北海道一家面馆里吃饭,文质彬彬,沉默寡言,衣着朴素,忧郁的眼小神告诉店主,这小伙很穷。店主和他谈起身世,才发现良平是个孤儿,目前还在失业中,就收留了他,并把二楼一间卧室免费租给良平,良平没事也常下楼搭手,招呼周到,时间一长,一些常客都对他产生了好感。

我他妈在日本yahoo搜了半天,只能找到这么一张半遮半掩的良平照片,大家凑合看吧啊

良平告诉客人,称自己是北海道大学医学部小儿科博士毕业,医术精湛,并且他家还有一祖传药方,吃了可让老头老太太们永葆青春,大家纷纷购买,一把药卖30万日元,演技之真连自己房东打算买车的10万日元都被他骗走了。由于收了钱交不出药,很多人过来堵门,但良平早就抹油跑了,把烂摊子甩给了面馆老板,老板无奈报了警,并把这事儿捅给了电视台和报纸。

不过正在被人抄底的时候,正是良平借着阳春面的东风大把圈钱的得意期,同时《一碗阳春面》的电影版也上映了。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批评以及警察的随时批捕,良平称自己已在醍醐寺皈依了真言宗,请外界不要打扰他的清修,但这种二逼言论被醍醐寺主持实力打脸,后者声称从没见过他。于是,我们的超绝面汤王就入狱了,连带着之前靠稿费和演讲费用挣得一亿数千万日元也都赔光了。

而且根据维基词条,1994年他还在北海道静内町勾引人妻,并流窜各地反复勾引,具体怎么个勾引法,又勾引了多少,有没有可持续性勾引,这还有待挖掘。不过现在良平具体情况不明,只活在中国的语文课本中供我们哭泣。

维基百科对于良平勾引人妻的指责

最后我再简单说几句,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你们开裆裤里生出人性关怀之花的阳春面故事,显然是良平面馆里没事构思出来的,再看当年那些课后问答题,都他妈跟魔幻色彩的笑话一样,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里程碑。而良平作为一名网红作家,编故事的水平自然很高,当个连环诈骗犯不过是个副业,就像戏耍了一群知乎精英的童超一样收放自如。

连日本人都知道中国人爱这篇鸡汤文,一个大写的国际骗局

《大自然的主人》:来自古拉格的美味大师

在小学课本第九册第20课中,有一篇描述吃野味的《大森林的主人》,这是我最爱吃的一篇语文课文。就算过了二十年,我还记得其中土法烧鸡的美丽景象:“我把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又烧起一堆火。等我们把衣服烘干,松鸡也烤好了,扒开洞,就闻到一股香味。”即使是在上课,我也被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美食馋坏了,一个小学生的美食乌托邦也就如此诞生了。现在一想,这他妈不就是我国传统美食叫花鸡么。

大森林的主人,我心目中的no1美食

小学课本上介绍此文的作者是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以至于民间都流传此文是苏共前总书记契尔年科所写。但其实这是小学课本的错误记载,本文其实是出自俄罗斯作家尼古拉斯·乌斯季诺维奇(1912 ~1962)193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的《林中生活》。他作品里的人物都是探险家,船夫,伐木工,黄金矿工以及猎人,场地多是针叶林、苔原、高地的工作与狩猎场面,这书不仅在俄国国内很流行,同样也风行于别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比如东德,匈牙利,保加利亚,以及中国。

本文作者尼古拉斯·乌斯季诺维奇
孔夫子中还有他的林中生活一书

但在现实生活中,作者过得可没他笔下的人物这么随意,他出身于东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克拉斯诺雅茨克一个农民家庭,跟总书记契尔年科是老乡。1931年3月,也就是戈尔巴乔夫出生的那个春天,作者在哈巴罗夫斯克入伍,在军中依旧坚持写作习惯,1937年,他在一篇文里写到农村“坏蛋”对三十年代饥荒所负的责任,借机影射对农业集体化的不满。于是,他跟三十年代的很多问题青年一样,以“作为反苏反革命组的成员,用作品率众抗击现有系统,诋毁党和政府的农业政策”的罪名被捕,并被谴责为人民公敌。当然,里面还夹着政府对他作为波兰移民后裔的猜忌。

关于作者罪行的档案,编号10244

在审讯的过程中,他受尽折磨,除了不给早饭吃,审讯人员还将他的身体半裸,关进零下四十度的冷冻室,手指和脚趾都冻坏了,最后作者死磕不下去只好屈服,以一个肉体精神都破裂的罪犯在起诉书上签字,被判在坎斯克集中营(Kansk camp;Kraslag)当十年俄罗斯蹲客,完成一个俄罗斯良心知识分子的古拉格必修课程。

作者居住的Kraslag集中营布局设计图
古拉格群岛是个认真思考人生与国家命运的好地方

1942年,由于健康问题,他被提前释放,但整个人都冻伤了,只能用拇指和无名指握笔。他被一家工厂报纸约为特约作者和文学顾问,并在1946年成立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文学组织,继续他的写作生涯,直到去世,享年50。

当我们一直惦记着那只烤松鸡的时候,他则在苦苦思索“农场和农民的路在哪”。所以他死后,名字被命名在他家乡学校,街道,博物馆以及中心区的图书馆上,被人纪念,令人感慨。

炒面:革命料理之究极奥义

在纷纷扰扰的课本美食中,还有一群润物细无声的美食门派——革命料理。这些美食突兀屹立在语文课本之中,将美食和革命艰辛融合在一起,让我们由衷的调动起从心理到生理的悸动,这,就是美食的究极奥秘。

而革命料理的精髓是什么呢?面,准确地说——炒面。可以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一口口吃着炒面走出逆境,迈向辉煌的。

小学课本里有大量描写长征时期红军和炒面的故事,青稞炒面一次次帮助红军老表死里逃生。如《七根火柴》里有被雨水泡的稀烂的青稞炒面;《金色的鱼钩》描写了三名伤员吃完两袋青稞面;《半碗青稞面》更有野菜与炒青稞面之究极混合料理。不过最令人悲伤的是《倔强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为了节约粮食,欺骗了陈赓大将他有一大袋青稞面,结果不幸饿死。

金色的鱼钩,里面的鱼也挺好吃的
倔强的小红军。他欺骗了陈赓大将

总之,在过藏区草地时,青稞炒面就是红军死亡行军的最佳伴侣。红军常把青稞放在瓦片烤熟或者放在大铁锅中炒熟了,方便做方便吃,搁在口袋里就能当救命口粮。当时物资比较充沛的部队,在过草地前给每个人准备10斤左右的青稞炒面。在红军战士中,再好的关系也不接受别人的炒面,因为谁都不够吃。如果一个人吃,可能还能活下来,如果分给其他人,那两个人都活不了。

炒面的基本形态

尤其是在掉队之时,这些青稞面就是唯一活命的指望,比如贺龙就曾让一个侦察兵连骑着马带着一百斤炒面去草地中找寻掉队的红军。

而且在当时获取青稞是一项特别有讲究的任务,比如当时长征在后面的部队很吃亏,因为青稞也被前面的部队收割完了,后面的部队只能拣点前任剩下的穗子充饥。再比如还有一小撮不明真相的藏族老乡不太了解我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革命传统,把粮食都藏了起来,有的藏在山洞里有的藏在地下,甚至有的藏在牛屎堆里,不过就是这样我的红军士兵也会把其抠出来。正如何家产随部队在川西长征时,在饿的不行了的情况下,他突然在一堆牛粪中发现了一箱青棵,在给青棵的主人留下几块银元后,将那箱珍贵的青棵搬回了驻地,救活了很多兄弟的命。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炒面再次从长征年代窜到朝鲜战争,强势登陆语文课文。其中描写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煞是心酸。这里面提到的炒面和长征时期的做法差不多,都是把粮食直接炒熟磨成面,装在干粮袋随身携带,吃时用水一拌就可以。只是成分不大一样,长征时用的是青稞,朝鲜战争时用的是玉米和麦子。

1950年11月,周恩来总理来东北主持专程志愿军后勤保障的专题会议,会议部署国内党政军各部门要在一个月内完成 650万斤炒面52 万斤熟肉送往志愿军前线部队。所以当时全国掀起了炒面运动。

志愿军之所以又祭出干吃炒面这个革命传统,是因为美军空军强于我方太多,我方根本没法生火,一生火就被美军强势轰炸。而远美军这边,虽然远离本土作战,但由于其强大的后勤能力,空运一度还供应免费啤酒,甚至还有非战争必须的诸多奢侈品享受,如用飞机送去充足香烟和口香糖,每周享用一次冰淇淋。

结果是,这种后勤也并没有使美国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我们的炒面勉强打成平手,这就是革命料理之究极奥义啊。

《苦柚》:华英雄的后代

《苦柚》是当年小学四年级下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这是文章插图,估计一看你们感觉就来了。

《苦柚》

《苦柚》的剧情乍看特别莫名:一个明知是苦柚却非要往死了买,一个却死活不多卖。内时候我就特别纳闷,这哥俩玩啥呢?老这么搞还要不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还推不推动GDP的增长啦?

因为我是北方人,当时没吃过柚子,就觉得柚子一定特别好吃,要不怎么就连一个苦柚都这么抢手呢?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原来他们交易的不是柚子,而是情怀啊。而且那个老华侨的身份也很特殊,值得深究。

老华侨在课文中这么介绍自己的:“我住在圣地亚哥,你学过地理吧,智利,在南美洲,太平洋彼岸,离这儿有一万多里呢。”当时我就好奇,怎么那么远的智利也有华人呢?后来经过研究,这个不经意小故事的背后,藏着一段血腥惨烈的华人奋斗史,令人唏嘘。

首先在清末时期,就有大量的华人前往南美洲秘鲁去做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华人到了南美洲呢?估计还是和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争有关。海外文库《秘鲁华侨史话》指出,当时南方的国人因为太平天国战争,“民不聊生,壮年之士多思出国谋生。”所以南方各省人民大批人去了海外打工,其中有一大部分人被人贩子骗到了南北美洲(俗称的“卖猪仔”),其中尤以前往南美洲的人最惨。

在前往南美洲的船上,简直就是地狱行军:缺粮食缺水、卫生恶劣、人货一体,黑压压挤成一片。所以就造成了大量人员的生病和死亡。前往秘鲁的运输船曾在三年内保持30.4%的高死亡率,去古巴的稍微人道点,死亡率大约是10%,最高的死亡率是一艘叫蒙塔古女士号的船,创造出66.6%的恐怖死亡率,一个在汉语里代表吉祥,在西方里代表恶魔的数字

漂泊海上的日子仅仅是苦难的开始。到了陆地后,迎接华人的不是新天地,而是秘鲁的热带种植园——19世纪自杀率最高的地方,华工一直在里面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受着非人的奴役。

带着脚镣在南美种植园工作的华工

苦难的日子使当地的华人急切的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于是他们选择逃亡和加入战争。正好的是,1879年,智利、秘鲁、玻利维亚爆发了争夺南太平洋沿岸硝石产地的混战,一大批不怕死华工逃出种植园,加入智利军队攻打他们仇恨的秘鲁,并取得胜利。从战争中还产生了一批华人战斗英雄,这种故事怎么看怎么像漫画《华英雄》中的情节。

硝石战争局势图

据南美历史学家Humberto Rodriguez P.所编的《秘鲁的苦力华工》( Los Trabajadorio Chinos En El Peru)一书讲述了华人在硝石战争中的经历:

(1880年9月20日)在皮斯科到鲁林的途中,智利人收留了众多的种植园里的华工,他们面对着混乱的局面,轻易的从种植园逃了出来。其中金廷(音译)是华工领袖,他是东方的斯巴达克斯,精力充沛和无畏的鼓动家,他以热情感染了自己的同胞,让1500名华工作为智利军队的助手应征入伍。

所以在硝石战争胜利后,参战华工获得了智利政府特批,加入了智利国籍。而且据我研究,这批入籍华人基本是第一批加入智利的华人。

智利华人数量统计表,来源智利统计局

由上图可见,在1875年前,智利只有126个华人,而华人大量涌入都是在1975到1875年年之间,而这正好是硝石战争结束后的时间,说明加入智利的华人正是参战战士。而1905年后,日本轮船公司ToyoKishen Kaisha开辟从日本、中国至南美洲航线,使得智利华人多增了700多人,但这几百号新移民基本都是之前老移民的亲属。而且到了二十世纪,由于智利的排华政策和智利的经济衰退,整个民国时代基本上没有华人移民去智利,根据智利的档案显示,从一九三四到一九四四年十年间只有十个华人抵智。也就是说在二十年代中期以前,智利的华人基本全是参加过硝石战争的华工后代!

所以综合了以上信息和课本画片中伯父的年纪,伯父极有可能就是那批参与过硝石战争的智利华侨的后裔。华英雄的后裔!

结语

得了我写累了,其实语文课本里还有很多美食,什么荔枝蜜啊、杨桃啊、榆钱饭啊、杨梅啊、牡蛎啊等等等。我肯定写不完啊,欢迎大家将自己有印象的课本美食写在留言下面,一起感受人生

参考资料:

1 フジ・サンケイの奇っ怪な"一杯のかけそば"攻勢(マスコミ批評 テレビ) 多摩 悠. Z23-20 文化評論 / 新日本出版社 [編].

2「元愛人が明かす「一杯のかけそば」栗良平のウソ人生」、『週刊新潮(1999年7月22日号)』第44巻第28号新潮社

3 タモリの一言でブーム終焉となった「一杯のかけそば」“ゲンダイ日刊”网站

4 Петров, Б. НиколайСтаниславовичУстинович:(Красноярск: история, события, люди) - Красноярск: Тренд, СИТАЛ,2007.

5 Красноярье: пятьвековистории. Учебноепособиепокраеведению.Часть II. -Красноярск: группакомпаний «Платина», 2006.

6 《抗美援朝中的“炒面煮肉”会议》,孙成德,党史纵横,2014

7 《一袋炒面——长征途中贺龙同志爱兵故事一则》,季格仁,《党史纵横》,1996

8 《长征亲历者实录》,解放日报,2006年。

9 《红军在雪山草地德粮食问题》,李星,《西藏研究》,2003.

10 《长征中,是一把炒面救了家产的命》,傅兆南,福建党史月刊,2006。

11《南美華人天地: 三十年來南美華人生活文化學術研討會文集》,世界華文作家協會,1999。

ps,我也开通分达语音了,有问题随时来问我吧,百无禁忌,该问就问,扫这个二维码


以上就是关于《黑暗料理之究极秘密就藏在语文课本里》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378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