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一定要带孩子回老家过年?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带娃回家过年

2023-07-21 10:37:07

 

  春节即将来临,不要再让孩子做城市里的“笼中之鸟”了。

  有机会的话,一定带他们回到故乡,让他们随我们一起去寻找丢失已久的年味,看看好久不见的亲人吧~

  作者 | 枫子

  “今年什么时候回家啊?”

  年关将至,父母的电话打得越来越频,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3年了,因为害怕隔离和封控,影响工作,影响孩子上学,我和老公一番权衡利弊,每一次都无奈地选择了就地过年。

  终于,疫情政策放开后,父母也一再地表示自己“阳过”,让我们放心回来,言语间,尽是对我们回家的渴望。

  是啊,上一次团聚,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8岁的儿子,都快忘记老家的模样,而我,也快记不清“妈妈的味道”了。

  可当我忙前忙后收拾东西时,儿子不仅全程沙发躺,刷手机,还各种抱怨:

  “老家又脏又冷,还没有wifi,没有暖气,关键老家的人我也不认识,不就过个年嘛?干嘛那么折腾?......”

  那一刻,儿子脸上的嫌弃和冷漠深深地刺痛了我。

  有一种幸福,叫回老家

  我曾和儿子一起观看过一部纪录片《1350KM》。

  这是5个农民工,3辆摩托车,骑行1350km,横跨4个省份,历经5天4夜,最终从广东肇庆骑行回贵州石阡过年的故事。

  早上,天还没亮,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他们就摸着黑上路了。

  一路上,不时遇到下雨,刺骨的寒风夹杂着细雨不断地拍打在身上,渗透衣服,寒入骨髓。

  骑行久了,不仅手被冻得麻木,两个胳膊和腿都疼得难受。

  离家越近,天气越冷,陡坡和急转弯一个接一个,再加上道路上的积雪和薄冰,以及时不时出现的坑洼和积水,每走一段路都异常艰辛。

  只要一个不小心,就连人带车一起重重地摔倒在地。

  一路磕磕绊绊,心惊胆战,舟车劳顿,地冻天寒,风餐露宿,一身疲惫。

  但路途再远,风雪再大,困难再多,依旧挡不住他们回老家过年的步伐。

  看完后,儿子一直感叹他们回一趟老家太辛苦了,何苦折腾呢?

  那时的儿子,并不懂他们穿过万水千山,只为回老家的淳朴心愿。

  所以当我说回今年要老家过年时,儿子立马给我算了一笔账:从车费,油费,人情往来的费用,再到往返奔波的辛苦和累......

  在他看来,是怎么算都不划算。

  但儿子唯独漏算了一样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亲情。

  所以,哪怕儿子有100个不愿回老家过年的原因,也抵不过这一个必须回家的理由。

  就像有句话说的:

  “人生有最不可辜负的两件事:一是回家的路,二是爱你的人。”

  回老家过年,见爱我们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因为路的尽头,有我们贪恋的温暖,有我们割舍不断的亲情,没有体验过的孩子,一定想象不到,这份爱有多浓烈:

  湖北荆州,70多岁的父母为了迎接归来的孩子们,在冬夜的寒风中默默等候了两个小时。

  看到亲人的那一刻,这个夜有多冷,回来的孩子们心就有多暖。

  河南新乡,老人得知儿子一家晚上要回家过年,从傍晚到凌晨,一遍又一遍地出门扫去积雪,只盼孩子尽早归。

  千般思念,万般疼爱,都融到了这一份守望里。

  这就是最朴实的亲情,也是最醇厚的爱意。

  这个春节,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吧,带着他去感受一下这浓浓的亲情,厚重的幸福。

  让孩子知道,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总有一盏灯在为他亮起,也总有人在等待他的归来。

  有一种仪式感,叫过年

  儿子班上曾布置一篇作文《春节》,他苦思冥想,半天都憋不出一句话来。

  “过年除了有压岁钱收,还有什么可写的?”

  我叹了一口气:

  “春节除旧布新、迎禧接福、阖家团圆、走亲访友、喜气洋洋,这些不都是很有意义的吗?”

  儿子听完却一脸懵。

  疫情在外的这几年,我们过年越来越简洁,不曾想,竟把年味也精简掉了。

  最后发现,过年最大的仪式感就只剩下吃年夜饭。

  我们小时候心心念念的春节,对孩子来说,却只是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

  年味变淡的背后,其实是仪式感的缺失。

  就像有首歌里唱的一样: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年需要仪式感,而这热热闹闹的仪式感,只有远离城市,在老家才能寻得见。

  老家的春节,是随处可见的大红色。

  爷爷手写的对联,奶奶剪的窗花,早早就贴好在大门旁,窗户上。

  就连猪圈鸡窝旁都贴了“六畜兴旺”,米缸面缸也贴满“五谷丰登”,院子里的水井也贴上了“川流不息”。

  大人为新春的到来忙碌着,孩子们则放野了玩,闹哄哄、热腾腾。

  烟花“嘭嗤嘭嗤”,鞭炮“噼噼啪啪”,还时不时伴随着敲锣打鼓声,好不热闹。

  这就是新年的氛围。

  老家的春节,还是“家家飘香”:

  油炸麻花,打冻米糖,蒸馍,煮肉,炸糕......

  寒冬腊月,年味就这样一点一点狠着劲儿酝酿、积蓄。

  那段时间,孩子们睁眼的第一句话,就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过年?”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迎来了除夕夜。

  全家围坐一桌,看看谁最幸运吃到包有钱币的饺子,象征着来年的好运气。

  团年饭后,大家围炉而坐,嗑瓜子,品香茶,聊家常......

  这就是过年的味道,让人晚上睡不着的幸福的味道。

  这一夜,家家户户彻夜亮灯,把黑暗里的每个角落都照亮,预示着来年家景一片光明。

  到了大年初一,家长就带着孩子给村中长辈拜年,打躬作揖,说吉祥话。

  接下来的好几天,一大家子便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好不热闹。

  乡间路上,也随处都能碰到走亲的人们,长长一串,笑语相闻。

  这就是传统的年俗。

  这些,都是拘于格子间,邻里也很少来往的城市孩子,很难体验到的仪式感。

  这个春节,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吧,切身的感受一下这浓浓的“年味”。

  这些烟火气会注入孩子的内心,温暖孩子未来的人生路。

  有一种传承,叫感恩

  除了以上,春节还应该是一个“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传承给孩子”的节日。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藏历新年,在一个藏民家里,妈妈炖了一只土鸡。

  3岁多的儿子小旺扎,闻着香味,在一旁淌口水。

  好不容易出锅,妈妈却让小旺扎把鸡腿放进爷爷碗里。

  小旺扎有些不情愿,手里抱着碗,嘟着嘴,眼里转着泪珠:

  “这是我的,旺扎也要吃鸡腿。”

  但妈妈没有心软,温柔而坚定地说:

  “爷爷老了,牙齿越来越不好,能吃到的好东西也越来越少。

  旺扎还小,以后吃鸡腿的机会还有很多,好东西要先让给爷爷。”

  妈妈不愠不恼,眼神里却是不容妥协的坚持,最终,旺扎乖乖地把鸡腿放到了爷爷碗里。

  平常我们出门在外,习惯以孩子为中心,把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

  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这个家庭里唯他独尊。

  他就会只在乎自己想要的,变得自私冷漠。

  春节回老家,就是把晚辈孝敬长辈这个道理,植入孩子心里的最好时机。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也是这样教育女儿的。

  有一年春节,李玫瑾带女儿回老家团聚。

  看电视时,她剥橘子,女儿站她跟前等着吃。

  李玫瑾剥了一瓣,却让她先给爷爷送过去,女儿有点不情愿。

  李玫瑾便告诉她:“你要不给爷爷吃,我后面剥的就不给你。”

  女儿只好给爷爷送去,爷爷很高兴,就夸了她。

  接着,李玫瑾又让女儿把第二瓣给奶奶送过去。

  这次,女儿很痛快地拿给了奶奶。

  接下来,第三瓣给大姑,第四瓣给爸爸,直到所有亲人发了一圈,李玫瑾才把一瓣橘子递给女儿。

  一圈圈走下来,女儿也早已悟道了其中的道理,一把就把好不容易到手的橘子放到妈妈嘴里。

  作家毕淑敏说: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眼里不能只有自己,还要感恩长辈、敬重长辈。

  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榜样。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在眼里,慢慢就会记在心里,变成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而过年就是带孩子补上孝敬长辈这一课最生动的课堂。

  最近看了一个视频,女孩跟着奶奶学做过年要吃的蛋饺。

  打鸡蛋、刷油、开火、倒蛋液、转一下、夹肉糜、合起来,一个香喷喷的蛋饺就搞定啦。

  做好的第一个,就是感谢辛苦付出的奶奶。

  女孩还在奶奶的带动下,帮忙写“福”字,贴对联,剪窗花。

  脸上满满都是对过年的期待和向往。

  未来的某一天,当她回忆这个春节时,冬日里的这一抹大红色,和家庭中那吹不散的亲情,一定会给她带去温暖的力量。

  我想,这其实也是我们要带孩子回老家最好的答案。

  春节,不应该是一个没有生命感的符号。

  孩子过年,想到的不应该只有抢红包和玩手机。

  最好的新年,应该是浓浓的年味,凝聚亲情的仪式,还有那平凡而温情的家常故事。

  点个【赞吧】,这个春节,请用人间烟火气,给孩子一个幸福满满的回忆吧。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今年一定要带孩子回老家过年?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回答-带娃回家过年》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410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