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孩子犯错后父母不同教育方式的对孩子情绪的影响-孩子犯错是家长的责任吗
今天是万丰社区的“同伴成长、筑梦童行、书香飘万家”亲子阅读打卡活动第6天。今天继续阅读有关“亲子关系”方面的书籍,今天通过一个例子体验孩子犯错后父母不同教育方式的效果。
故事:孩子的5岁生日到了,妈妈给他定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生日蛋糕。孩子很兴奋,取到蛋糕后,非要自己拎不可。妈妈拗不过,想着是孩子的生日,就同意了。看到孩子拎着蛋糕摇来晃去,妈妈不停提醒:“小心点,不能晃”。到家后,孩子迫不及待地把蛋糕盒拆开,拆开的那一刻,孩子傻眼了,因为盒子里的蛋糕已经严重变形,连上面的奶油小熊都散架了。看着眼前面目全非的蛋糕,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这时候,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以下六种教育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
一、讲道理——让孩子失去主见
妈妈说:“乖,你都5岁了,已经是大孩子了,坚强一点。蛋糕已经坏了,哭也哭不回来了。”妈妈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想说服孩子,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孩子感受:听不懂妈妈说什么或妈妈不知道我在想什么。
分析:对5岁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而言,要理解道理有一定难度,这阶段的孩子只关注眼前的事物——“因蛋糕坏了而伤心”,而妈妈却不了解孩子当前的感受,伤心的情绪也得不到有效调节,妈妈只想让孩子听话不要哭了,没有让孩子学会处理伤心的办法,让孩子失去主见。
二、指责——让孩子不敢尝试
妈妈说:“我都说了不让你提不要晃,是你自己非要提非要晃”。妈妈想通过指责孩子,想让孩子马上停止哭闹,借此培养孩子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
孩子感受:在妈妈的指责下除了难过,还有深深的懊悔、自责和内疚。
分析:妈妈的指责只会加重孩子的消极压抑情绪,形成不敢尝试、不敢承担责任性格。
三、讲条件——让孩子错失体验
妈妈说:“别哭了,妈妈等会儿让你看动画片好不好?”。妈妈想通过转移式的教育方式,以满足另外一个要求来快速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
孩子感受:需要听妈妈的话、妈妈不懂我。
分析:回避或转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能让孩子养成了凡事讲条件的坏习惯。
四、宠溺——让孩子自我中心
妈妈说:“都怪妈妈,刚刚不应该让你提的。妈妈马上带你再买一个去。” 当妈妈过于溺爱孩子时,会把责任都揽在自己的身上,马上用最简单的方式满足孩子。
孩子感受:都是妈妈的错,我的感受和需要最重要
分析:宠溺会让孩子在感受上过于自我中心,能力上又得不到锻炼,凡事依赖他人解决,最终变得骄纵又自私。
五、恐吓——让孩子孤立无助
妈妈说:“再哭,我把蛋糕给你扔出去了。”这是妈妈对孩子的情绪无能为力,在愤怒时表现出来的威胁。
孩子感受:害怕和委屈,妈妈不懂我。
分析:恐吓不仅无法调节孩子的情绪,还会让孩子感到无措和害怕,降低孩子的安全感。
六、共情——最爱不过我懂你
妈妈说:“最喜欢的蛋糕坏了,你一定很难过吧!我也很遗憾,下次我们注意。”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共情的回应方式。
孩子感受:被理解,妈妈懂我,温暖、接纳,没有指责。
分析:虽然这样说并不能让孩子马上停止哭泣,却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看见和接纳,以后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充满信心。
综上,孩子每一次情绪问题的发生都是孩子成长的良机。但以忽视孩子的情绪为前提的教育方式,则让孩子丧失了认识情绪、理解情绪、处理情绪的机会,也浪费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共情陪伴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谢谢您的关注!!
以上就是关于《家庭教育 | 孩子犯错后父母不同教育方式的对孩子情绪的影响-孩子犯错是家长的责任吗》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580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