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有所不为的反叛者》2 - 不求找到真相,但求多种可能-有所不为的意思

精选书目,悉心解读,各位听见读书的朋友大家好,我是跃犇。这是听见读书陪伴大家的第27期节目了。希望节目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正在分享的是《有所不为的反叛者》,作者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

前些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有位非常非常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名字叫弗里曼戴森。老先生都九十多岁了,满头银发,还坚持上班笔耕不辍,写文章、做演讲一样都不落下。出自他手的有一本书就叫《作为反叛者的科学家》。说到这儿你就知道这本书书名的由来了。罗新曾经去普林斯顿拜访过这位老先生,觉得这个书名不单单在科学领域适用,在历史学方面也相当贴切。之后就有了这本书《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在讨论一些我们一直没搞清楚的问题,历史学是干什么的,学他有什么用,搞历史研究又是为了什么?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事,历史学家不是来传承文化的。他们的使命是质疑现有被人们熟知的主流历史,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大家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但绝大多数都被用坏了,这点就连专业出身历史学家也不例外,在北大授课的罗新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中学的教材里,有这么一截儿。说北方战乱频发,农民为了免遭伤害背井离乡逃到了南方。这样一来南方就有了充足的人力,先进的农业技术,江南地区由此化身为天朝粮仓,繁华富庶。和我们一样,当罗新还是学生的时候,接受的也是这样的历史教育,而且对此深信不疑。但当他成为老师的时候,他就觉得问题出现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什么?是对时节的把控吗?还是手里先进的工具铁锄头?把北方旱地的那一套生搬到南方水田里,还靠得住吗?

从这件事上来看,显然叙述历史的很多东西是靠不住的,根本经不住推敲。这个时候,历史学家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作为反叛者,他们就是要去质疑那些被广泛接受的说法。但学历史的人里,也不光都是探求真相的追光者,还有一部分其实也制造了黑暗。大家想想一战后的德国,仗打输了,一屁股债,人们吃不上饭,民族心如死灰。没有希望谁来给他们希望?是纳粹,纳粹兜里揣着的是那些黑色历史学家写好的稿子。
所以历史是把无主之剑,亦正亦邪全看掌握在谁的手中。

一直以来,传统历史文化对我们国人的影响是无穷大的。就像是在碰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人们都会不问缘由,自觉的按照之前的办法来做,尽管他们也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切实的根据。你想想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尤其是碰到一些重大的日子。造成这样结果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传统历史学,里面包含了大量崇古、信古的东西。现在我们在图书馆里翻到的很多叙述的相当有镜头感的历史著作,其中一部分甚至根本都没办法分清里边的故事到底有没有发生,发生过得事情,是不是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充满玄妙和波折。
一句话来说,作为历史学家的养料,古文献中的那些内容,成分太复杂了。里面充斥着各种神怪、灵异、超自然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难辨真伪的历史事件,毕竟都已经是发生过的事情,没有办法更改,但史家的笔杆确是可以掺杂个人感情的。所以从20世纪初中国现代历史学建立的时候,便要求历史学家们要站在科学的立场,对史料进行研究和鉴别。当时的一句话“史学就是史料学”,引领着无数历史学人走向新的研究征途。

胡适就是那个时候影响最大的一位,1917年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准备毕业,忙里偷闲写下了《文学改良刍议》投给了千万公里之外的《新青年》。恰巧在排版的时候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给看到了,蔡元培一看,这小伙子少年有成。直接奉上一纸教授聘书,飘洋过海递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从这个时候开始,胡适才萌生了归国的念头。我之前没有专门去翻过北大教授名单的年龄记录,反正要比最年轻的教授胡适肯定榜上有名,受聘当教授的那年他才26岁。26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接手了北大哲学史课程。胡适不一般,讲起来压根跟之前给同学们授课的教授不是一个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就连讲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这在当时的学界可是一次不小的震动,到底是别出心裁还是离经叛道,这位年纪轻轻的教授备受争议。

之前给同学们讲这门课的是国学大师陈汉章,这位先生可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北大还叫京师大学堂的时候,就已经大名远扬,有人专程聘请他来这里做教授,不过人家还没答应,转头就成了北大的一个学生。50岁的高龄以第一名身份毕业于北大第一届史学门,成为北大校园一代一代学子手口相传的佳话。相比之下,26岁毛头少年就显得资历浅了不少。陈先生在给大家讲哲学的时候,都会从上古伏羲女娲那个地方开始,认认真真讲了一个学期连上古时代都讲不完。但胡适不一样,最初开始授课的时候就已经在“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个概念上开始了实践,什么时候有可追溯的历史就从什么时候开始。所以他直接抛开了唐尧虞舜、抛开了夏朝商朝,跳到周宣王的时代。课程上有改动不要紧,但要是把学生们长久以来脑袋里装着的三皇五帝扔在一边不管不顾,学生们也会闹意见,毕竟从小到大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走过来的,突然有人把相信这么久的事推翻,大家受不了是肯定的。胡适还没当教授的时候,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等胡适当了教授,中国的历史就给他删了一半。上古时代那些文字充斥着大量的神话和传说,考察这些由来已久的论述就会发现他们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经不起推敲的东西,胡适不认可,现代历史学也没办法认可,排除他们就成了一件必然的事情。
当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发现依靠经验和才能已经远远不够了。这就是像咱们对优秀的定义,以前大家都不努力的时候,你只要稍微努努力,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要是大家都在努力,那你稍稍努力就一点存在感都没有了。只能找找有没有什么好的方式方法,总结总结前人的经验,要是能踩在巨人肩膀上,这视野自然就宽广起来了。在西方,人们都把现代历史学诞生之前的传统历史学家叫古董学家,就是说他们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以前记叙的事情合不合理都一股脑的接受。所以由他脱胎而生的现代历史学对这方面就更加注重,在分析和鉴别上也会花上更大的力气。

中国的新史学到今天已经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了,很少再有像当年北大学子那样质疑胡适的人出现了。那些历史上曾经被人主动选择遗忘的东西,正在消失的鄱阳湖、雾霾下的北京城、油画《开国大典》上被抹掉的刘少奇等等,也都成了历史学家手中的史料。历史是一种记忆,而遗忘是在塑造我们的记忆。我们每次在接触到不同于以往认知的新信息的时候,都是在做一次选择题,是坚持自己以往的看法,还是选择拥抱新观点是遗忘的第一步。当做好一个决定之后,接下来的事就成了不断为自己的观点做强化,最终顽固不化。我们在努力记住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在努力忘掉一些东西。
史学家也同样面临着这样问题,主流的观点会影响史学家的判断,但他们还肩负一项重要的责任,就是为那些被遗忘的人发声。因为历史是被说出来的、被制造出来的。历史越是单一、纯粹就越是危险。也就意味着那些被隐藏、被改写、被遗忘的东西越多。一本史书的创作来自很多史书,不管编者对待创作有多么慎重,都不会是毫无纰漏。这就像小时候玩的传话游戏,一个小孩告诉另一个小孩:我家有件儿民国时候的黄呢子大衣。这事一个很普通的事,但如果传到最后一个人那里肯定就得变味儿了,指不定就成了他们家有件皇帝的龙袍。
历史的重重迷雾就在这里,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历史学家拨开云雾去理解过去,不求找到真相,但求给过去多一种可能。
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节目不错,就来用点赞,评论和我互动吧!期待和你的下周五的见面,拜拜!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以上就是关于《解读《有所不为的反叛者》2 - 不求找到真相,但求多种可能-有所不为的意思》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6644.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