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识别败酱草-败酱草是干什么的

2023-07-31 21:12:15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Ex Link及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Thunb.)Juss.的干燥全草。夏季花开前采收,除去泥沙,干燥。 

黄花败酱
白花败酱

【性状】黄花败酱: 多年生草本,茎高60~120cm。根茎细长横走,或斜生,有须根。具特殊臭气,干后尤甚。茎直立,与枝同被脱落性白粗毛。基生叶成丛,有长柄;叶片长卵形,先端尖,边缘有粗锯齿;茎生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披针形或窄卵形,长5~15cm,2~3对羽状深裂,中央裂片最大,椭圆形或卵形,叶缘有粗大锯齿,两侧裂片窄椭圆形或条形,依次渐小,两面疏被粗毛或近无毛。聚伞圆锥花序在枝端集成疏大伞房状;总花梗方柱形,花较小,黄色,直径2~4mm,子房室边缘稍扁,展成极窄翅状,无膜质增大苞片。

黄花败酱
黄花败酱

白花败酱与上种极为相似,区别点在于:根茎节间长3~6cm,节上生有较粗的根。茎上部不分枝,表面有纵棱及倒生的白长毛,断面中空。茎生叶不分裂,叶柄长1~4cm,有翼。花白色。瘦果倒卵形,苞片近圆形,膜质,脉网明显。

白花败酱
白花败酱

伪品败酱草有苣荬菜、菥蓂、泽兰等三种最为常见。

苣荬菜:菊科植物,华北地区较多,药材为枝叶偶带花,复员后可见茎圆形有细纵纹,茎叶互生,长圆披针形,有羽状浅裂,裂片三角形,边缘有小锯齿,顶端有尖头。

菥蓂:十字花科植物,多生长于广东、广西等地,全草平滑无毛,其果序为药用部位,常少带茎和叶,角果扁圆形,边有宽翅,翅顶端凹陷,种子黑色细小,呈扁卵形,叶复原后呈长椭圆形无裂,单叶互生,边缘有稀疏浅齿或粗齿,两面粉绿色。

泽兰:菊科植物,分布于四川、广东、广西、山东等地,茎直立,上部有稍密的卷缩细毛,叶对生,揉之有香气,中部的叶通常有3裂,顶裂较大,侧裂边缘有锐锯齿,上部的叶较小,常不分裂。

败酱草与菥蓂图文鉴别

败酱草
菥蓂

【伪品及易混品】

1、苣荬菜 为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的干燥全草。又称苦菜、败酱草、苦苣菜、取麻菜、北败酱等,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各地。茎直立,叶互生,无柄,呈宽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6cm,宽1.5~2.5cm,先端有刺尖,边缘呈波状尖齿或有缺刻,顶生头状花序。全草及根味苦,但无败酱之气味。

2、裂叶苣荬菜 为菊科植物裂叶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的干燥全草。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及东北各省作北败酱,别名苦卖菜、取麻菜,内蒙古称甜苣。《救荒本草》之苦苣菜即为此种,《植物名实图考》称苣荬菜。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该植物系多年生草本,均为野生,多生于田边、路旁。在我国东北尚以此植物作中药小蓟使用者。株高30~60cm,全株具乳汁。地下根茎匍匐,着生多数须根。茎直立,基生叶长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2~5cm,先端钝,基部渐窄成柄,具稀疏缺刻或羽状浅裂,裂片三角形,边缘具细尖齿,两面无毛;茎生叶无柄,基部耳状,抱茎。6~10月开花,头状花序4~15个,直径3~4cm,于枝端排成伞房状;总花梗长1~8cm,被腺毛;总苞钟状,总苞片6~7列,外层苞片椭圆形,外层者披针形,亦均被腺毛;花瓣为舌状,舌片黄色,长约2cm。瘦果长椭圆形,扁平,无喙,每面有纵棱,肋3~5条,表面颗粒状,冠毛白色,多层。气微,味微咸。

3、续断菊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续断菊Sonchus asper L.的干燥全草。又名大叶苣荬菜、石白头。在甘肃省以本品作败酱草入药用。株高30~70cm。根纺锤状或圆锥状。茎分枝或不分枝,无毛或上部有头状腺毛。叶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15cm,宽1.5~8cm,不分裂或缺刻状半裂或羽状全裂,边缘有不等的刺状尖齿,下部叶的叶柄有翅,中上部叶无柄,基部有扩大的圆耳。头状花序5~10个,较小,直径约2cm,总苞片2~3层,幼时总苞被白色绢毛,舌状花黄色。瘦果倒卵形,无喙,每面有明显的纵肋3条,冠毛多层。

4、苦苣菜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的干燥全草。《滇南本草》名滇苦菜、苦马菜,《本草纲目》所载之苦菜,应为本种,又名苦苣、苦荬。在四川、宁夏、新疆等地以其全草混作败酱草入药用。 根呈纺锤形。叶柔软无毛,长10~18(22)cm,宽5~7(12)cm,羽状深裂,大头羽状全裂或羽状半裂,顶裂片大或顶端裂片与侧生裂片等大,少有叶不分裂的,边缘有刺状尖齿,下部的叶柄有翅,基部扩大抱茎,中上部的叶无柄,基部宽大呈戟耳形。头状花序直径约1.5cm,花序梗及总苞片疏被褐色槌状腺毛。果无喙,冠毛多层。

5、山苦荬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的干燥全草。又名苦菜、黄鼠草、小苦苣。《新修本草》、《本草衍义》和《植物名实图考》之苦菜即为此种。东北、山东(济南、青岛)、河南、陕西宝鸡、新疆等地以其幼苗为“败酱草”。株高20~40cm,具细弱的匍茎或根茎。叶多着生于基部呈莲座状,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20cm,宽1.5~8cm,先端钝或尖,边缘具稀疏的羽状齿裂或不裂,基部狭窄成柄,茎生叶仅1~2枚,无柄,微抱茎。4~5月开花,头状花序排列成稀松的伞房状的圆锥花丛,花舌状黄色或白色。瘦果狭披针形,成熟时红棕色,具长喙,几与果等长。

6、禾叶苦菜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禾叶苦菜Ixeris chinensis Nakai ssp.Graminifolia Kitag.的干燥全草。东北地区以此幼苗作为败酱草入药用。本品与上种略相似,但茎扩展,叶丝形,头状花序黄色或淡紫色。

7、变色苦菜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变色苦菜Ixeris chinensis Nakai ssp.VersicolOR Kitam.的干燥全草。北京称山苦荬。东北和华北地区亦以此作败酱草入药用。 基生叶披针状线形,茎上升,细弱。花白色,黄色或淡紫色。

8、苦荬菜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苦荬菜Ixeris denticulata(Houtt.)Stebb.的干燥全草。又名:苦莴麻、秋苦荬菜、盘儿草。东北称苦荬菜;江苏江宁混称“墓头回”。《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之山苦荬即为此种。东北地区、河北、青海、山东烟台、四川绵阳以此为败酱草。株高30~80cm,无毛,多分枝,带紫红色。基部叶呈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10cm,宽2~5cm,边缘作波状齿裂,提琴状羽裂或羽状分裂,裂片复作细齿状,基部渐窄成柄,茎生叶舌状卵形,无柄,基部呈耳廓状,微抱茎,先端尖,边缘具大小深浅不等的齿裂,少有全缘者。4~6月开花,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花黄色。瘦果成熟时黑褐色,喙较果身短,冠毛白色,一轮。

9、抱茎苦荬菜 为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的干燥全草。又名:苦蝶子、苦荬菜。辽宁、山东、浙江、新疆部分地区以其全草为败酱草。全株无毛。基生叶丛生,长圆形,长3.5~8cm,宽1~2cm,顶端急尖或圆钝,基部下延成柄,边缘具锯齿或不整齐的羽状深裂;茎生叶较小,卵状长圆形,长2.5~6cm,宽0.7~1.5cm,顶端急尖,基部耳形或戟形抱茎,全缘或羽状分裂。花黄色,总苞片2层,瘦果黑色,纺锤形,喙较果身短,冠毛1层。

10、紫花山莴苣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山莴苣Lactuca tatarica(L.)C.A.Mey.的干燥全草。《植物名实图考》之紫花苦苣即为此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称之为蒙山莴苣。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各地。山西、贵州个别地区以其带根幼苗作败酱草用。地下根茎或根肥厚。茎直立,高30~100cm,有分枝。基生叶条状披针形,长10~20cm,宽2~6cm,灰绿色,质厚,稍肉质,先端长尖,基部渐窄成柄,倒向羽状深裂或浅裂,边缘有稀疏的小尖齿。茎中部叶与基生叶同形,上部叶全缘,或仅具刺状尖齿,抱茎,有时全部叶全缘而不分裂。幼叶表面被蛛丝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端排成开展的圆锥状花序;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瘦果长圆状条形,稍压扁或不扁,灰色至黑色,无边缘或有不明显的狭窄边缘,有5~7条纵肋,沿全部果面排列;果颈渐窄,较长,灰白色,冠毛白色。全部同形。

北败酱草

为菊科植物苦菜(中华苦荬菜) Ixeris chinensis (Thunb.) Nakai、长裂苦苣菜(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 的干燥全草。

【性状】苦菜 呈根、茎、叶、花混合的段状。根段为圆形或类圆形,切面皮部淡黄色,木部黄色;外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稍粗糙。茎纤细。根生叶多皱缩,展开后呈披针状,边缘有稀疏的羽状齿裂或深裂。茎生叶基部微抱茎,无柄。头状花序排列成疏松的圆锥状,全部为舌状花,花冠黄色或白色。瘦果狭卵形或披针形,顶端有喙,基部冠毛白色。气微,味苦。

苦菜

长裂苦苣菜根段呈圆柱形,下部渐细,上部直径2~5mm;表面淡黄棕色,有纵皱纹。茎生叶无柄,抱茎,叶片皱缩,灰绿色,叶边缘呈疏齿状。气微,味微苦。

长裂苦苣菜

苏败酱

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1aspi arvense L. 干燥带果的地上部分。

苏败酱 呈段状。茎段为圆柱形,直径1.5~5mm;切面淡黄色,可见疏松髓部或中空;外表面黄绿色至淡棕黄色,具纵棱线,有的可见互生叶痕。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披针形,褐绿色, 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叶缘具齿。完整果实呈扁平卵圆形,顶端凹入,长约1.3cm,宽0.5~1.3cm,灰绿色至灰黄色,中心略隆起,边缘有翅,两面中间各有1条纵棱线;2室,中间有纵隔膜,每室种子5~7,细小,扁卵园形,棕褐色,长约1.5mm,表面具有同心性环纹。质硬脆。气微,味淡。

苏败酱

苣荬菜(北败酱)

为菊科植物裂叶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L.的干燥全草。

为根、茎、叶、花混合的不规则段片。根茎圆柱形,直径2~5mm;表面淡黄棕色,有纵皱纹或突起的根痕。叶多卷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圆状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4~16cm,宽0.5~3.5cm,边缘具稀疏缺刻或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色较浅,基部渐窄成短柄。质脆。气微,味微咸。

苣荬菜

【化学成分】

黄花败酱中含皂苷类:黄花败酱皂苷A、黄花败酱皂苷B、黄花败酱皂苷C、黄花败酱皂苷D、黄花败酱皂苷E、黄花败酱皂苷F、黄花败酱皂苷G,败酱皂苷等;三萜类:常春藤皂苷元等,齐墩果酸;其他:芸苔留醇糖苷,谷留醇糖苷等。

白花败酱中含环烯醚萜类:番木鳖苷,白花败酱苷,白花败酱醇,白花败酱醇苷等。

【药理作用】

1、镇静作用:有报道、东北产黄花败酱有镇静作用,并认为其中所含皂甙为其有效成分。近年进一步研究证明黄花败酱的乙醇浸膏或挥发油口服,对小鼠都有明显镇静作用,且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而蒸去挥发油的药渣浸膏和总皂甙都镇静作用。在挥发油中主要起作用的是败酱烯和异败酱烯,异戊酸无镇静作用。败酱的镇静作用比同属植物缬草强一倍以上。

2、抗菌作用:败酱浸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肺炎杆菌、炭疽杆菌和破伤风杆菌则无作用。白花败酱全草的水煎液在鸡胚内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亦不明显。

3、其他作用:败酱有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的作用。是否与其所含墩果酸有关,值得探讨。因为齐墩果酸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败酱根热水提取物500μg/ml对人子宫颈癌细胞的抑制率为100%,而对正常细胞则反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4、抗癌作用:败酱根的热水提取物腹腔注射给荷瘤小鼠(肉瘤-180)抑制癌细胞生长率为57.4%。

【性味与归经】性凉,味辛、苦。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的功效。用于阑尾炎,肠炎,痢疾,肝炎,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

【用法与用量】15~15g,用水煎服;外用,捣烂外敷。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以上就是关于《带你识别败酱草-败酱草是干什么的》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682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