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涉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垃圾日产日清20年前的国民初恋,如今沦落成柜姐!在大理租房,让所有人羡慕-医疗机构高中低风险区域
昨天,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多个关于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与监管的文件及相关技术规范,各地医疗废物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垃圾基本做到日产日清。
将进一步加强
核酸检测废物的收运处置
刘友宾介绍,2019年,全国共产生医疗废物118万吨,集中处置能力为154万吨/年。2021年,全国共产生医疗废物140万吨,集中处置能力超215万吨/年,比疫情前提高了39%。此外,各地还储备了较为充足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工业炉窑等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可随时启用保障应急处置,现有医疗废物常规和应急处置能力能够满足包括核酸检测废物在内的医疗废物处置需求。近三个月以来,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市(州)和直辖市中,所有医疗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基本做到日产日清。生态环境部将持续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核酸检测废物的分类管理,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废物的收运处置,确保医疗废物全部得到有效处置。
新版噪声污染防治法
实施首日查处7起相关案件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已于6月5日正式施行,刘友宾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新版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首日,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查处了7起噪声污染案件,极大地强化了新法的威慑作用。下一步,环境部将认真履行职责,继续贯彻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抓紧出台相关标准,制定修订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确保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监督执法,指导推动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负有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建立健全衔接联动机制,提高执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
海洋塑料回收制作手机壳
产品收入反哺参与的渔民
海洋微塑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相关监测评价结果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约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料平均密度约为0.44个/立方米,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均处于中低水平。
张志锋介绍,近年来,我国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例如,浙江省台州打造了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由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而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渔民等。
“我手里拿的这个手机壳,就是渔民所收集的海洋塑料来制作的,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溯源,看看买到的塑料制品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张志锋说,通过这样一个“蓝色循环”,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做了很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他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推进沿海地方政府加强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治理,同时加强海洋垃圾防治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让“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滨海常景常态。
文/本报记者 董鑫 统筹/刘晓雪
以上就是关于《全国涉中高风险地区医疗垃圾日产日清20年前的国民初恋,如今沦落成柜姐!在大理租房,让所有人羡慕-医疗机构高中低风险区域》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60975.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