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里感受端午习俗-端午诗词品味

2023-08-12 22:28:28

 

古诗词里话端午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端午节,别名众多,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夏节、浴兰节、午日节、粽子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和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华夏文化的记忆,承载着神州大地代代相传的习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寄情端午,留下佳作。今天,我们就从古籍经典、诗词佳作中寻觅端午的民俗趣味。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相传端午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开头两句作者即叙述了这一传说,端午从谁开始作为了一个节日呢?一直以来传说是因此爱国诗人屈原。但作者并没有延续着一般的内容呕歌屈原的伟大,而是指出这浩浩荡荡东流的楚江水啊,你为什么不能将这位忠臣的冤屈洗刷掉呢?言简意赅,颇有深度。

竞渡诗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

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

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本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首联由眼前的石溪触发思绪,引出往日在驿馆楼前观看龙舟竞发场景的描写。颔联用像雷声隆隆的鼙鼓声,飞跃前行溅起层层浪花的“兽头”,视听结合,直接描写了龙舟竞渡的场景。颈联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观众的反应——看到龙舟疾驰时众人齐声呼喊,借鸟儿竟然往后退去衬托龙舟比赛速度之快。尾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龙舟比喻成奋飞的神龙,形象写出了争渡龙舟的速度之快,这样的龙舟,自然能够众望所归,夺得锦标。

乙卯重五诗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首联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一派节日的气氛。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繁花似锦,火红一片。颔联写诗人包粽子,插艾枝。上句描绘了粽子的外形像是人的两髻一样,下句写自己将艾枝插于高冠之上。这两句所写习俗,与我们今日的端午风俗如出一辙。颈联写按照旧时的传统进行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让自己羸弱的身体也能够一年能平安无病。尾联写道忙完了所有节日事宜,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已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首联写道,屈原已沉江而死,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倍感哀伤。颔联说,哪里能够奈何制止谗言呢,只不过白白地试图驱赶蛟龙罢了。颈联内容开始转入议论,写作者不能替屈原了却生前的心头之恨,便只能在屈原当年流放过的地方,追寻些许留下的足迹。尾联以景结情,如今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余韵悠悠,引人深思。本诗借屈原以抒发自己“不遇”的情怀,表达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浣溪沙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以上就是关于《在古诗词里感受端午习俗-端午诗词品味》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6522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