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百死而绐一生”是什么意思?-百死百生
出自《淮南子·氾论训》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著的
原文“当此之时,于下雄俊豪英,暴露于野泽,前蒙矢石而后堕溪壑,出百死而给一生,以争天下之权,奋武厉诚,以决一旦之命。“
翻译”在这个时候,天下英雄豪杰,风餐露宿于荒原野外,冲杀时冒着迎面而来的利箭和飞石,撤下后退时冒跌落深沟的危险,这真是经历了百次的死亡才换得一次生存的机会,以争取夺得天下的统治权,奋发勇武精神,激励忠诚之情,豁出生命以决一死战。“
单看这句话时看不出什么意思的,得看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还有就是这段话的前后语境。
但看这句话还以为是讲乱世出英雄,绝处逢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其心志这类的,其实结合整段看只是在强调什么山唱什么歌。不同的社会时局,都应当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更不能目光短浅在文武之争上浪费口舌,真正的治世之才应放眼天下,顺应时代潮流,变通中寻求长治久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这段话的后面句子
原文“当此之时,丰衣博带而道儒墨者,以为不肖。逮至暴乱已胜,海内大定,继文之业,立武之功,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总邹鲁之儒墨,通行圣之遗教,戴天子之旗,乘大路,建九旋,撞大钟,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一世之间,而文武代为雌雄,有时而用也。今世之为武者则非文也,为文者则非武也。文武更相非,而不知时世之用也。此见隅曲之一指,而不知八极之广大也。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唯无所响者,则无所不通。”
翻译“在这样的时代,那些穿着丰衣博带,谈论儒、墨的人,是被认为无能之辈的。等到暴虐的秦朝灭亡后,天下安定下来后,汉高帝继承文治的事业,建立了雄伟勇武的功绩,登上了天子宝座,当年的委貌冠以“刘氏冠”而风靡天下,聚集起邹、鲁的儒墨学者,贯彻古代圣人的遗教,树立起天子大旗,乘坐天子的大车,建置九旒旗,撞击大钟,敲响鸣鼓,演奏《咸池》乐曲,举着盾牌大斧起舞。在这个时候,谁要是继续提倡武力,会被人怀疑居心叵测。这期间,文治、武功交替主宰时局,这是根据时势的变化而采用的不同策略。而现在的尚武派非议文治者,或文治者非议尚武派,他们之间的文武互相指责非议,实在是不懂文与武各适宜于一定时局。这些人只看到一个角落中的一小部分,而根本不知道四方八极之天下广大。所以是朝东看,就不知西墙;朝南望,就不见北方;只有不偏倚某一方,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知。”
以上就是关于《“出百死而绐一生”是什么意思?-百死百生》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77369.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