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婚俗?-家乡的婚嫁风俗作文600字平舆篇

2023-09-23 00:55:09

 

我在长治市生活了三十多年,参加过许多场结婚庆典,他们都是在中午十二点左右举行。

这与我们高平老家不同,我们是在晚上。

有人觉得奇怪,问我是不是像某个少数民族那样“抢亲”?我说有点儿,因为金文所造的“婚”字,就有一个手拿器械的部首。这是洪荒时代的事,后来人类进入了文明时期,即使抢婚,也是一种仪式。

“婚姻”这两个字是后来的写法,在比较早的古文中,“婚姻”即“昏因”。《礼》曰: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诗》云:“不惟旧因”谓夫也。又曰:“燕尔新婚”谓妇也。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

引经据典说这一番话,无非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家乡在结婚这件事上,是崇尚古礼的,不愧为“炎帝故里”之称。

崇尚,但并不是食古不化,比如《礼》曰:“嫁女之家,不绝火三日,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闺女出嫁了,女方灯火三天不灭以寄托思念,理所当然,可反过来想想,女大不由娘,以后多了一个依靠,不也是可喜可贺的好事吗?所以大可不必想不开。再说男方,把媳妇儿聚来了,为了教育新郎官有一个成家立业的责任感,不允许敲锣打鼓,这也太严肃了!所以,对不合时宜的规矩,我们家乡的聪明的老祖宗不仅不照搬,反而反其道而行之。

结婚的程序或路数很多,我今天先简单地把结婚当天的习俗给大家介绍介绍。

先说男方,在结婚那一天的前几天,要拿着喜饼去通知自家所有的亲戚前来参加婚礼,同时还要挨门挨户地去叫村里人来吃喜酒。

结婚当天,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锁子。摆两桌供品,一桌是在家里,上给祖宗的;一桌是在门外的喜棚下,上给神灵的。焚香祷告三拜九叩祖宗和神祗是一点不能马虎的事,必须严格挑选母系和父系家族中妻子双全的三姓家人,如伯父或叔父,姑父、舅父、姨父,这象征着他们的地位和权力,要格外表现出对祖宗和神祗的敬重和祷告者的虔诚,而且仪式庄严肃穆,那三姓家人按照由内亲到外戚以及地位的主次大小分别拿着那条缀着祛邪的红布条的铁链在青烟缭绕的香火上左右旋转各三圈后,要将新郎的头颅、腰杆和四肢一一锁住,然后再让新郎跪在祖宗神灵前磕头打开。双方问答,确认此锁已经无疑被新郎打开了,然后再由新郎也在香火上左右旋转各三圈。

铁锁开完了,这就意味着新郎今后没有了羁绊和束缚,可以独立生活了,但增加了义务和责任。为了突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后面还要演一出好“戏”——嘴馋的新郎去“偷”吃供桌上的馒头,被他父亲发现后拿着一把扫帚向他背上拍三下,新郎便扔掉吃食老老实实去“写作业”,而那扫帚在拍打新郎时馒头横飞,银钱四溅。这出“戏”大有深义,是上的一节家庭教育课,它用家长式的作风告诉新郎,你就要成家了,不要像个小孩子一样好吃和偷懒,老老实实回家把担子挑起来,否则,我手里的家伙饶不了你!而那三拍之间拍出来的好东西,也意味深长,告诉新郎,只要好好干,想要的东西什么都会有。

我现在的生活所在地长治也开锁子,男孩子十五岁,女孩子十三岁。这般年纪行成人礼似乎有点早,少不更事,对其中的意义怕不会理解的很透彻,不如我们高平老家在结婚时举行的好。

除此之外,我们高平老家与开锁子一并举行的还有揭枷子。用高粱穗的杆子裹上五彩纸,扎成一个八角形的套子套在头上或脖颈上,等开完锁子,就在供桌前烧化了。枷和锁一样,小时候戴过,现在成年了,不需要再受天人的管束,需要解放出来。枷锁配套,更增添了祭祖祭神的浓重色彩,赋予了结婚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从此就可以脱身作主人了,从此就是独立自主,成为这个家的顶粱柱了!

锁开了,枷揭了,接下来就是集合迎亲队伍分配任务。迎亲队伍除了新郎和压轿孩子,还包括媒人和新郎请的有体面、会办事的几位仁兄弟,这几位仁兄弟至少四人,不能是单数。新郎必须带上足够的耍笑钱和赏钱,媒人要在男女两家对某事意见相左时居中调停,其他陪同前往的仁兄弟,要带上必要的用品,喜书,鞭炮,烟酒,红布,公鸡,大馍,猪肉,公鸡,白面,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最容易忘的是或用或不用的小物件,如手娟,如顶针等。

带喜书是要告知新娘起娇的吉时、方位和禁忌。鞭炮是用在迎聚的路上和起娇时,路上放破要避邪,起轿放鞭万安礼庆。红布是用来在风口、庙前、叉路、阴沟、桥头等煞气、阴气、邪气重的地方给新人遮挡屏蔽。

烟酒若干,猪肉、公鸡、白面是送给女方的礼品。烟酒白面无他,只是表达对女方出嫁女儿的慰问安抚之意。而猪肉名曰“离母肉”,必须是顺长一刀割下的肋条肉,肋条少则两根,多则六根不等,助条之间要用刀轻轻划一条线,暗示出嫁从夫,不要与娘家难分难舍。大馍馍一般有一个瓷铁广盆大,若太大了,和女方的交叠后,一大一小,会给人家一种不谐调的感觉,会给女家一种被压倒、被欺凌的感觉,不利团结,所以大家约定俗成,都用一个瓷铁的大脸盆作模子。蒸好晾凉后,上面要盖上一张红纸,或剪一个大红“囍”字盖在上面,这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迎亲时要与女方的大馍底对底放在一起,尤其是要分清阴阳,男方的在上,女方的居下,否则婚后生活会变得阴阳失调,阴盛阳衰,不可收拾。

在诸多礼物中,最数那鸡能代表男方对女方的诚意,也是最有考究的礼仪。古代婚礼,以雁为贽。《白虎通义·婚娶篇》曾诠释其中的原因,说雁的特性是顺阴阳往来,根据时节南来北往,不失其节;雁在迁徙过程中,飞成行,止成列,暗喻新妇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遵礼守法,长幼有序。简单地说,送这样的礼物给女方,是希望女方的女儿嫁到婆家恪守妇道,尊老爱幼,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古代送雁不易,现代送雁比登天都难。但礼是死的,人是活的,办法总还是有的,于是《宋史·嘉礼六》教给人一个权变之策,“其无雁奠者,三舍生听用羊,庶人听以雉及鸡鹜代。”这就是家乡人迎聚新人时,为什么要抱上一只大公鸡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好在这种雁的替代品也是知阴阳、懂时序的专家,在人们都在酣然作梦时,它却不辞辛苦,用它的歌喉,唱走黑暗,迎来了光明——它的品质一点也不比雁差!

迎亲用品和礼品准备妥当,就该转街去迎亲了。路线是规划好的,走大路不走小路,走正路不走偏路,回头路万万要避免。

鼓乐奏起,鞭炮齐鸣,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最前面是吹吹打打的八音会,当他们走在不是大街上的人少的地方,演奏的是喧天激越的锣鼓铙钹声,队伍走得也快。一进大街,观众云集蜂聚,音乐便转换为唢呐和笙管丝弦声,锣鼓只是作为曲调的过渡或偶尔的伴奏。这时,迎亲队伍缓步慢行,踏着轻快欢畅的旋律,趾高气扬,心情如同踏着天上的云朵一般飘然自得,浑身上下都浸泡在漫天的喜气当中。

新郎头戴礼帽,身穿礼服,坐一匹枣红马,胸前披一条大红绸带,神采奕奕,光鲜照人。压轿的孩子紧随其后,也骑一匹高头大马。这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行装,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坐骑也应时而变为自行车和汽车,新郎也不再披红挂绿,只是在胸前插一小束假花,挂一个“新郎”的标签,没有这两样儿,与一般人无异,不如先前亮丽显眼,浑身喜气。

良辰吉日,两支迎亲的队伍会不期而遇,这是成双成对的好事,你喜我喜大家喜,两厢新人互换手绢留作纪念,队伍各走一边,相互挥手致意。

假如不巧,迎亲的队伍与丧葬的队伍相见,随行的一该仁只弟便展开红布把新人遮蔽,送丧的孝子屈膝致歉。随后迎亲的新人将一枚顶针戴在手指,并派人送去一些食品凭吊,本着死者为大的乡俗,把自己的队伍招呼在路边,让送丧那边先行。

这是在迎亲路上的一行人等,我们再回头看看新郎这时候的家中,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喜棚下支起一口大锅,锅下炉火熊熊,锅上热气腾腾,七八个义工在帮厨做大锅饭,有的在洗菜切菜,有的在和面揉面,有的在洗盘洗碗,个个忙忙碌碌。

喜爸喜妈也恨不得分出几个身子,一会儿这边迎来送往,一会儿那边叫着,说缺这少那,他们忙不迭地跑着进门去拿。

帐房那边,人们出出进进,上礼的人们络绎不绝,口里抽着喜烟,头顶氤氲一片。有酒瘾难耐的,上完礼,便和主家要来一瓶喜酒,到厨师那里要来一碟凉莱,结伙找个下处解馋去了。

做酒席的厨房,门口盘了一笼长方体的大火,开四个火口。第一个火口上咕嘟咕嘟地煮着好几只鸡。第二个火口上架着一个五六层高的蒸笼,里面蒸着刚刚炸过的圪桃肉。第三个火口坐着一只大砂锅,里面炖着一颗猪头。第四个火口,厨师正在用油锅哧啦哧啦地炸鱼。厨师的副手,正在把做好熟食分门别类地往架子上摆放,核桃肉,水白肉,酥肉,豆腐丸,天和蛋,软米饭,扁豆汤,……香气四溢,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这是一家普通规模的农户,备有二十桌酒席,按每桌三斤肉计,买了六十多斤猪肉。如果有的农户请的客人多,规模大,办事前早就养下一头猪等着杀。

中午要请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来吃大锅饭,下午要上流水酒席,宴请上礼的人。黑夜聚来媳妇儿要摆支鼓酒席,招待媳妇儿娘家贵宾。这么多大事,还有想不起来临时要办的杂七杂八的小事,怎能不忙?可这种忙,大家忙得心花怒放!

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的村庄,也要转街,与他们来时在自家村里一个情景,只是更要卖力,更要精神。对八音会来说是一张招牌,对新郎及一该仁兄弟来说是一种形象。

到了女方家门,新郎下马,点燃火鞭,向女方报到。女方诸众出门相迎,陪客热情地给来宾端来小白瓷碗沏的浓研香甜的红糖水,以及点心和果品。

新郎驾到,喝红糖水或蜂蜜水,这是惯例,里面盛着女家对新郎的深情蜜意。这种水,新郎要慢慢品味才好,切不可一饮而尽,这样不仅给人留下粗人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联想到新郎会把新娘等闲视之,不懂得怜香惜玉,这是一忌,也是新郎聚亲时过的第一关。

新郎安坐歇歇片刻,便有新郎的小姨子、小舅子以及新娘的结拜姐妹结队前来耍笑,新郎该过第二关了。

新郎睁眼看去,小姨子和小舅子一人手里托着一个红漆木盘,盘子里各放一只崭新的鞋子,正向他走来进献。

这是新娘在大喜的日子送给新郎的珍贵礼物,它既寄托着新娘对新郎的关爱之情,也巧妙地传达了新娘对婚后夫妻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为“鞋”与“谐”同音。而借弟妹之手相送,则是在敬重中寄寓着耍笑,小舅子、小姨子会和姐夫像做生意一样在讨价还价中讨赏钱,在加上身边的新娘结拜姊妹们一旁起哄,弄得新郎左右为难。囊中羞涩,赏钱要得多自己给不起,赏钱给得少别人瞧不起,但这鞋意义非凡,千难万难也不敢说“这鞋我不要了”的混话。

这时便展开一场新郎的仁兄弟和新娘的姐妹们热火朝天、唾沫横飞的唇枪舌战。一方说赏钱太多,新郎穿不起。另一方上纲上线,说穿不起就是玩不起,玩不起就是聚不起。总之,哪怕男方有多少人,哪怕每人长得十条舌头,也会败下阵来。在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只好找来女方婚事主管来居中说合,拿出一个皆大欢喜的数子才算过了第二关。

我们趁新郎一方喘息的空档,走进新娘的卧室打探打探。

已经在昨晚熏衣净身的新娘子,在新郎到来之前已经开完了锁子。这项仪式,与新郎的大同小异,只是尾声家长用扫帚三拍新人与男方不同。男方家长是由院外向屋里拍,而女方家长则是由屋里向院外拍。女方的这种拍法,表示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每一拍,伤感便会在女儿和父母的心中增加一分,三拍未尽,一家人便是泪眼矇眬的样子。

此时,新娘正端坐坑头开脸。这既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也是由黄毛丫头到为人妻子的巨大转折的标志。

开脸俗称绞脸,就像扭麻花一样拿一条长长细线对折扭转上劲,两个线头,一处用牙咬着固定,一处用左手拉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并拢并穿入细线折中后张开的线眼中,然后两指张开,左右抽拉,那绷紧上劲的细线便在一松一紧间发出呜呜的鸣叫,贴在脸部会把汗毛绞得一干二净。

给新娘绞脸的人并非等闲之辈,一定要精挑细选,不仅技能要高,而且还必须是丈夫、老人、儿女都齐全的妇人。这个活好干而人不好选的工作,赏钱自然不会少给。给多少?随心!谁给?新郎!——这一关新郎过得很轻松。

新娘子上轿头一遭,也是最后一遭,总得潇洒走一回,这面子工程可得做足做够,要做得一丝不苟,要做得称心如意。开完脸,吃过午饭,新娘还会有许多事情要做,盘头,化妆,着装……,这样,万事俱备,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娘子的形象,才能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

我们再去瞅瞅新娘的家人在干什么吧!

他们忙忙碌碌的情景一点儿也不亚于他们的亲家那边,除了迎来送往地招呼客人,还要接收安置男方送来的礼品,交代下午招待贵客时谁当陪客,女儿起轿时谁当送客。婚嫁无小事,即使女儿的跟随婆婆送尿锅的事也得交代得清清楚楚。不然,稍有不慎,不是自家后院起火,就是给自家留下遗憾,或者给男家留下笑柄。现在,他们正在和媒人一起拿着陪送女儿嫁妆的礼单,与实物一一核对,同时安排衣柜和箱子谁来拉,床上用品,梳妆用品,厨房用品谁来送。

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的村庄,也要转街,与他们来时在自家村里一个情景,只是更要卖力,更要精神。对八音会来说是一张招牌,对新郎及一该仁兄弟来说是一种形象。

到了女方家门,新郎下马,点燃火鞭,向女方报到。女方诸众出门相迎,陪客热情地给来宾端来小白瓷碗沏的浓研香甜的红糖水,以及点心和果品。

新郎驾到,喝红糖水或蜂蜜水,这是惯例,里面盛着女家对新郎的深情蜜意。这种水,新郎要慢慢品味才好,切不可一饮而尽,这样不仅给人留下粗人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联想到新郎会把新娘等闲视之,不懂得怜香惜玉,这是一忌,也是新郎聚亲时过的第一关。

新郎安坐歇歇片刻,便有新郎的小姨子、小舅子以及新娘的结拜姐妹结队前来耍笑,新郎该过第二关了。

新郎睁眼看去,小姨子和小舅子一人手里托着一个红漆木盘,盘子里各放一只崭新的鞋子,正向他走来进献。

这是新娘在大喜的日子送给新郎的珍贵礼物,它既寄托着新娘对新郎的关爱之情,也巧妙地传达了新娘对婚后夫妻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为“鞋”与“谐”同音。而借弟妹之手相送,则是在敬重中寄寓着耍笑,小舅子、小姨子会和姐夫像做生意一样在讨价还价中讨赏钱,在加上身边的新娘结拜姊妹们一旁起哄,弄得新郎左右为难。囊中羞涩,赏钱要得多自己给不起,赏钱给得少别人瞧不起,但这鞋意义非凡,千难万难也不敢说“这鞋我不要了”的混话。

这时便展开一场新郎的仁兄弟和新娘的姐妹们热火朝天、唾沫横飞的唇枪舌战。一方说赏钱太多,新郎穿不起。另一方上纲上线,说穿不起就是玩不起,玩不起就是聚不起。总之,哪怕男方有多少人,哪怕每人长得十条舌头,也会败下阵来。在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只好找来女方婚事主管来居中说合,拿出一个皆大欢喜的数子才算过了第二关。

我们趁新郎一方喘息的空档,走进新娘的卧室打探打探。

已经在昨晚熏衣净身的新娘子,在新郎到来之前已经开完了锁子。这项仪式,与新郎的大同小异,只是尾声家长用扫帚三拍新人与男方不同。男方家长是由院外向屋里拍,而女方家长则是由屋里向院外拍。女方的这种拍法,表示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每一拍,伤感便会在女儿和父母的心中增加一分,三拍未尽,一家人便是泪眼矇眬的样子。

此时,新娘正端坐坑头开脸。这既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也是由黄毛丫头到为人妻子的巨大转折的标志。

开脸俗称绞脸,就像扭麻花一样拿一条长长细线对折扭转上劲,两个线头,一处用牙咬着固定,一处用左手拉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并拢并穿入细线折中后张开的线眼中,然后两指张开,左右抽拉,那绷紧上劲的细线便在一松一紧间发出呜呜的鸣叫,贴在脸部会把汗毛绞得一干二净。

给新娘绞脸的人并非等闲之辈,一定要精挑细选,不仅技能要高,而且还必须是丈夫、老人、儿女都齐全的妇人。这个活好干而人不好选的工作,赏钱自然不会少给。给多少?随心!谁给?新郎!——这一关新郎过得很轻松。

新娘子上轿头一遭,也是最后一遭,总得潇洒走一回,这面子工程可得做足做够,要做得一丝不苟,要做得称心如意。开完脸,吃过午饭,新娘还会有许多事情要做,盘头,化妆,着装……,这样,万事俱备,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娘子的形象,才能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

我们再去瞅瞅新娘的家人在干什么吧!

他们忙忙碌碌的情景一点儿也不亚于他们的亲家那边,除了迎来送往地招呼客人,还要接收安置男方送来的礼品,交代下午招待贵客时谁当陪客,女儿起轿时谁当送客。婚嫁无小事,即使女儿的跟随婆婆送尿锅的事也得交代得清清楚楚。不然,稍有不慎,不是自家后院起火,就是给自家留下遗憾,或者给男家留下笑柄。现在,他们正在和媒人一起拿着陪送女儿嫁妆的礼单,与实物一一核对,同时安排衣柜和箱子谁来拉,床上用品,梳妆用品,厨房用品谁来送。

最后一道莱是鸡蛋汤,这菜实在太普通太普通了,好吃好喝的都吃好喝好了,谁还稀罕这?

这道菜与其说是让客人吃的,倒不如说是让客人看的,——是下的一道逐客令,意思是说,你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该干嘛干嘛去!(不好意思说“滚蛋”)

厨师为了表现厨艺,偏要让这普通的汤变得不普通,用蛋清、蛋黄、胡萝卜、芫荽等食材,在这汤里弄出一个活灵活现的“戏水鸳鸯”来,直叫人大饱口褔后又大饱眼福。

客人肚也饱了,眼也饱了,可端盘子的小哥儿也不走了,把空盘子放在新郎的眼皮底下让他打赏呢。这小哥儿可惹不起,即使不是新郎的小舅子,腰杆硬得也差不到哪里去。好在乡间有吃什么酒席给什么赏钱的定例,吃得满意,最多再加一点小费而已。

吃完席,喝口茶,时间已不早,该去新娘那里催妆了!——打住,打住,差点儿忘了一件事:“偷”茶杯!

“偷”茶杯这营生,是男婚女嫁时约定俗成的算不得不光彩的事,由来己久。有人说,茶杯带把儿,偷茶杯是为了以后生孩子要生带把儿的。有人说,茶杯易碎,是希望新郎像爱护茶杯一样爱护妻子。这两种解释,有点牵强,我觉得咱们的老祖宗喜欢在谐音上做文章,这偷杯之事,大摡是新郎聚人家闺女时,想把自已不好意思当面向丈母娘表白的话偷偷地转达给她。“杯”即“辈”,表示自己愿意与妻子终身厮守,一辈子不离不弃。据西汉.戴圣《礼记.昏义》记载,古人在洞房花烛夜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的习俗,是不是拿双杯作为“合卺”的替代品,以表示夫妻一体、同甘共苦也未可知。由此想来,这偷杯的行为,其实是给新娘的娘家写了一份将爱进行到底的决心书

不管怎样,偷杯子是一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好事,只要是好事,我们尽管往好处想就是了。

当务之急莫过于催妆了。唐代是个风流的年代,也是诗歌的年代,连催妆都要拿它作为取悦新人的工具,这是一种风气,现代的年轻人不费这个脑筯,只要把那催妆的锣鼓用上,比写十首催妆诗要管用的多,因为有了这震天撼地的声响,人们会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想一睹新娘子的芳容,熬那新郎官可以,要熬一个村的人,让大家久候,那可就成了摆架子,开罪于众人了!

随着新郎团队的大呼小叫,随着一个个红包从门缝塞入,门徐徐开启,新郎团队一拥而入,与新娘的团队在新娘的一双绣花鞋之间展开混战,你抢我夺,各不相让,最终鞋落入新郎团队之手。

不管眼前绣花鞋的争夺战多么激烈,新娘自始至终都稳坐炕头,那红艳艳的盖头,红艳艳的绣装,如同立于山头的一团迷人的绚丽的朝霞,把整个屋子的人都映红了。

新郎要过最后一关了。

谁也没想到把关的竟然是新郎的几个仁兄弟!

他们把新朗摁倒,让他跪着给新娘穿好鞋子,然后代新娘发问:“结婚以后,累活脏活谁干?”

新郎回答:“我干。”

“剩菜剩饭谁吃?”

“我吃。”

“工资奖金谁花?”

“我花。”

“教你花!教你花!”这话新郎刚一出口,便挨了仁兄弟一顿劈头盖脸的猛打,马上改口,“我和老婆一块一花。”仍是挨打,想了半天,终于明白,苦笑着说,“老婆花!”

又问:“结婚以后孩子谁生?”

又答:“老婆生。”话音刚落,头上被敲了一棍,马上改口:“我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连新娘子也忍俊不禁。然后终于明白,说:“我和老婆一块生!”

闯关成功,新郎背起新娘,在人们前呼后拥的护送下,先与岳父岳母辞行,然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按照阴阳先生指定的方位把新媳妇儿扶上高头大马,让新郎新娘齐头并驾,在鞭炮的轰鸣声中,仁兄弟点燃火把绕之正反各转三圈,便万事大吉,由八音会开道,冲天雷报捷,娶亲的队伍便心满意得地踏上了归途。

这支队伍比来时更加壮大,新娘的娘家送客若干,运载新娘娘家陪送物品人员和监送者,以及给新媳妇儿掂尿锅的跟随婆等,都尾随而来。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的村庄,也要转街,与他们来时在自家村里一个情景,只是更要卖力,更要精神。对八音会来说是一张招牌,对新郎及一该仁兄弟来说是一种形象。

到了女方家门,新郎下马,点燃火鞭,向女方报到。女方诸众出门相迎,陪客热情地给来宾端来小白瓷碗沏的浓研香甜的红糖水,以及点心和果品。

新郎驾到,喝红糖水或蜂蜜水,这是惯例,里面盛着女家对新郎的深情蜜意。这种水,新郎要慢慢品味才好,切不可一饮而尽,这样不仅给人留下粗人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联想到新郎会把新娘等闲视之,不懂得怜香惜玉,这是一忌,也是新郎聚亲时过的第一关。

新郎安坐歇歇片刻,便有新郎的小姨子、小舅子以及新娘的结拜姐妹结队前来耍笑,新郎该过第二关了。

新郎睁眼看去,小姨子和小舅子一人手里托着一个红漆木盘,盘子里各放一只崭新的鞋子,正向他走来进献。

这是新娘在大喜的日子送给新郎的珍贵礼物,它既寄托着新娘对新郎的关爱之情,也巧妙地传达了新娘对婚后夫妻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为“鞋”与“谐”同音。而借弟妹之手相送,则是在敬重中寄寓着耍笑,小舅子、小姨子会和姐夫像做生意一样在讨价还价中讨赏钱,在加上身边的新娘结拜姊妹们一旁起哄,弄得新郎左右为难。囊中羞涩,赏钱要得多自己给不起,赏钱给得少别人瞧不起,但这鞋意义非凡,千难万难也不敢说“这鞋我不要了”的混话。

这时便展开一场新郎的仁兄弟和新娘的姐妹们热火朝天、唾沫横飞的唇枪舌战。一方说赏钱太多,新郎穿不起。另一方上纲上线,说穿不起就是玩不起,玩不起就是聚不起。总之,哪怕男方有多少人,哪怕每人长得十条舌头,也会败下阵来。在人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只好找来女方婚事主管来居中说合,拿出一个皆大欢喜的数子才算过了第二关。

我们趁新郎一方喘息的空档,走进新娘的卧室打探打探。

已经在昨晚熏衣净身的新娘子,在新郎到来之前已经开完了锁子。这项仪式,与新郎的大同小异,只是尾声家长用扫帚三拍新人与男方不同。男方家长是由院外向屋里拍,而女方家长则是由屋里向院外拍。女方的这种拍法,表示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每一拍,伤感便会在女儿和父母的心中增加一分,三拍未尽,一家人便是泪眼矇眬的样子。

此时,新娘正端坐坑头开脸。这既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也是由黄毛丫头到为人妻子的巨大转折的标志。

开脸俗称绞脸,就像扭麻花一样拿一条长长细线对折扭转上劲,两个线头,一处用牙咬着固定,一处用左手拉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并拢并穿入细线折中后张开的线眼中,然后两指张开,左右抽拉,那绷紧上劲的细线便在一松一紧间发出呜呜的鸣叫,贴在脸部会把汗毛绞得一干二净。

给新娘绞脸的人并非等闲之辈,一定要精挑细选,不仅技能要高,而且还必须是丈夫、老人、儿女都齐全的妇人。这个活好干而人不好选的工作,赏钱自然不会少给。给多少?随心!谁给?新郎!——这一关新郎过得很轻松。

新娘子上轿头一遭,也是最后一遭,总得潇洒走一回,这面子工程可得做足做够,要做得一丝不苟,要做得称心如意。开完脸,吃过午饭,新娘还会有许多事情要做,盘头,化妆,着装……,这样,万事俱备,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娘子的形象,才能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

我们再去瞅瞅新娘的家人在干什么吧!

他们忙忙碌碌的情景一点儿也不亚于他们的亲家那边,除了迎来送往地招呼客人,还要接收安置男方送来的礼品,交代下午招待贵客时谁当陪客,女儿起轿时谁当送客。婚嫁无小事,即使女儿的跟随婆婆送尿锅的事也得交代得清清楚楚。不然,稍有不慎,不是自家后院起火,就是给自家留下遗憾,或者给男家留下笑柄。现在,他们正在和媒人一起拿着陪送女儿嫁妆的礼单,与实物一一核对,同时安排衣柜和箱子谁来拉,床上用品,梳妆用品,厨房用品谁来送。

中午,迎亲一该人等吃的是大锅面,唯一不同的是用盘子端来的,由女方的陪客陪着进餐。碗很小,不需要多吃,垫垫肚子即可,因为用不了多久,女方就会正式开始给他们摆酒设宴。

在这段时间,是女方的几个姐妹们耍笑新郎的大好时机。没有大人们在场,只是一伙年轻人,新郎要结结实实当一回“冤大头”,哭笑不得,是最难过的一关。没有“同盟军”,即使同一路的仁兄弟也只是站在一边看笑话,看热闹,并不帮他。

这不,新郎一不注意,被手快的几个调皮泼辣的姐妹把裤带给抽走了。新郎一边兜着裤子一边追,追不上,只好蹲下身子作揖求饶。

要想求饶,得送红包。

这一出刚摆平,腰带也系紧了,忽听身旁有人大声叫他的名字,扭头去看,吧地一声,一张白白净净的脸碰在满是灰尘的一只黑手上,顿时成了唱戏的包公。新郎狼狈不堪的样子,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新郎想去洗脸,却找不到脸盆和毛巾,被人藏起来了,又是作揖求饶。

要想求饶,得送红包。

……

趁着一群姑娘与新郎耍玩,我们去看看新娘。

——新娘此时正忙着盘头。

新娘盘发的妇人找得也是和开脸的人一个标准:有老人,有丈夫,有子女的全乎人。

这位全乎人一边给新娘梳头,一边还振振有词。

梳头有四。梳下第一梳时念道:“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依次便是“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四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之后,便将新娘头发绾在一起,盘在脑后,用黑线网络套住,插上银簪,戴上珠光宝气的的头饰。

这种仪式与开脸异曲同工,都是代表身份的变化,从今以后,就由黄花闺女变成了有夫之妇。

稍歇片刻,还要化妆,最后穿上嫁衣,盖上红盖头。

院子里,八音会调好了音弦,一通喜庆的锣鼓饶钹之后,便开始演奏典雅的《凤求凰》的乐曲。如果你是读书人,听见双鸟和鸣,会一下子被带到《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景中,你会感觉一条爱河在心头缓缓流淌,浑身爽快。即使一般人,听到这声音,也会觉得走路有了弹性,像踩在棉花上。

客厅划拳行令的饮酒声伴随着厅外悦耳动听的音乐声,这取意于“钟鸣鼎食”的古代贵族豪华排场的生活。撇开这,单看那陪客也非等闲之辈,是新娘最近的亲戚长辈中的年纪较小的最善应酬、最善饮酒第二梯队(年纪较大而大模大样的第一梯队等一会儿要当送客),可见新郎的地位在女方眼中是多么尊崇。

无酒不成席,更何况我们老家饮酒成风。或玩色子吹牛,一对一,每人在一只小碗中扔出三颗色子,猜双方相加有几红几黑。或男方一队女方一队相互猜拳打擂,除了压轿孩子不能喝和新郎随意之外,其它男女双方对手,不喝醉一个决不罢休,一人醉而一队输,灰溜溜地没话说。

该上饭上饭,上饭不误喝酒。

久负盛名的“高平十大碗”,一碗一碗地上来了,水白肉、核桃肉、鱿鱼汤、酥肉、天和蛋、软米饭、扁豆汤、水氽丸子鸡丝粉皮芥末汤、肠子汤。

外面的八音会也看菜换调,由原来清正的宫廷雅乐,换为诙谐的地方小调,题名曰《亲个嘴》。

大伙儿喝酒归喝酒,高兴归高兴,但新郎在宴席间有两道考题要做。第一题是在场的赔客首先要拿起筷子指着盘子说:“吃菜,吃菜!”但并不真的就先下筷子去夹菜,这是客套话。如果新郎依言独自起筷把菜放在了自己嘴里,这就把“题”答错了,应该先给赔客中年长者的碟子里夹上一筷子莱表示礼体才成。第二题是在宴席上的莱由咸味将换甜味时,厨师将会上一碗白开水。如果新郎用勺子舀着喝,那这道“题”就做得大错特错,会给人留下笑柄。其实这碗水是让大家涮勺子用的,怕用它吃甜食时叉了味儿。这种“考试”,一般都经过婚前教育“培训”,一般新郎不会搞错,除非只顾在酒场痛快,不顾新娘会在洞房痛心,这种新郎怕是少有。

的婚俗(6)

最后一道莱是鸡蛋汤,这菜实在太普通太普通了,好吃好喝的都吃好喝好了,谁还稀罕这?

这道菜与其说是让客人吃的,倒不如说是让客人看的,——是下的一道逐客令,意思是说,你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该干嘛干嘛去!(不好意思说“滚蛋”)

厨师为了表现厨艺,偏要让这普通的汤变得不普通,用蛋清、蛋黄、胡萝卜、芫荽等食材,在这汤里弄出一个活灵活现的“戏水鸳鸯”来,直叫人大饱口褔后又大饱眼福。

客人肚也饱了,眼也饱了,可端盘子的小哥儿也不走了,把空盘子放在新郎的眼皮底下让他打赏呢。这小哥儿可惹不起,即使不是新郎的小舅子,腰杆硬得也差不到哪里去。好在乡间有吃什么酒席给什么赏钱的定例,吃得满意,最多再加一点小费而已。

吃完席,喝口茶,时间已不早,该去新娘那里催妆了!——打住,打住,差点儿忘了一件事:“偷”茶杯!

“偷”茶杯这营生,是男婚女嫁时约定俗成的算不得不光彩的事,由来己久。有人说,茶杯带把儿,偷茶杯是为了以后生孩子要生带把儿的。有人说,茶杯易碎,是希望新郎像爱护茶杯一样爱护妻子。这两种解释,有点牵强,我觉得咱们的老祖宗喜欢在谐音上做文章,这偷杯之事,大摡是新郎聚人家闺女时,想把自已不好意思当面向丈母娘表白的话偷偷地转达给她。“杯”即“辈”,表示自己愿意与妻子终身厮守,一辈子不离不弃。据西汉.戴圣《礼记.昏义》记载,古人在洞房花烛夜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的习俗,是不是拿双杯作为“合卺”的替代品,以表示夫妻一体、同甘共苦也未可知。由此想来,这偷杯的行为,其实是给新娘的娘家写了一份将爱进行到底的决心书。

不管怎样,偷杯子是一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好事,只要是好事,我们尽管往好处想就是了。

当务之急莫过于催妆了。唐代是个风流的年代,也是诗歌的年代,连催妆都要拿它作为取悦新人的工具,这是一种风气,现代的年轻人不费这个脑筯,只要把那催妆的锣鼓用上,比写十首催妆诗要管用的多,因为有了这震天撼地的声响,人们会蜂拥而至,争先恐后地想一睹新娘子的芳容,熬那新郎官可以,要熬一个村的人,让大家久候,那可就成了摆架子,开罪于众人了!

随着新郎团队的大呼小叫,随着一个个红包从门缝塞入,门徐徐开启,新郎团队一拥而入,与新娘的团队在新娘的一双绣花鞋之间展开混战,你抢我夺,各不相让,最终鞋落入新郎团队之手。

不管眼前绣花鞋的争夺战多么激烈,新娘自始至终都稳坐炕头,那红艳艳的盖头,红艳艳的绣装,如同立于山头的一团迷人的绚丽的朝霞,把整个屋子的人都映红了。

新郎要过最后一关了。

谁也没想到把关的竟然是新郎的几个仁兄弟!

他们把新朗摁倒,让他跪着给新娘穿好鞋子,然后代新娘发问:“结婚以后,累活脏活谁干?”

新郎回答:“我干。”

“剩菜剩饭谁吃?”

“我吃。”

“工资奖金谁花?”

“我花。”

“教你花!教你花!”这话新郎刚一出口,便挨了仁兄弟一顿劈头盖脸的猛打,马上改口,“我和老婆一块一花。”仍是挨打,想了半天,终于明白,苦笑着说,“老婆花!”

又问:“结婚以后孩子谁生?”

又答:“老婆生。”话音刚落,头上被敲了一棍,马上改口:“我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连新娘子也忍俊不禁。然后终于明白,说:“我和老婆一块生!”

闯关成功,新郎背起新娘,在人们前呼后拥的护送下,先与岳父岳母辞行,然后大家七手八脚地按照阴阳先生指定的方位把新媳妇儿扶上高头大马,让新郎新娘齐头并驾,在鞭炮的轰鸣声中,仁兄弟点燃火把绕之正反各转三圈,便万事大吉,由八音会开道,冲天雷报捷,娶亲的队伍便心满意得地踏上了归途。

这支队伍比来时更加壮大,新娘的娘家送客若干,运载新娘娘家陪送物品人员和监送者,以及给新媳妇儿掂尿锅的跟随婆等,都尾随而来。

聚亲的队伍在归途,仍同去时情景一般无二,要保证新人不被鬼神干扰,不受邪气侵袭。

一走近自已的村庄,早有家人在村口等候,知道新媳妇儿聚来了,髙兴得便一溜烟回家去报告。

锣鼓突起,那在树技上叽叽喳喳的鸟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好奇地打量着穿街而过的人流。街道两边赶来看热闹的人群中,有的连饭碗都没赶上放下,便跑来看热闹。他们指指点点,说说笑笑,有的还跟随左右,与新郎新娘一路前行,想要一睹新娘盖头下的真容。

放鞭炮的仁兄弟,这时也是三步一炮,五步一鞭。他左手拿一支燃着的香烟,右手拿一枚大红喜炮,靠近烟头哧地一声点燃后,立即扔得很高很高,在高空炸响后,那纷纷扬扬的纸屑,如同一片片红色雪片,飘落在人的身上。点燃长鞭时,好像一条火花飞溅的瀑布从那髙挑的竹竿上流下。

队伍到了大门口,家里人也燃响长鞭,烟雾缭绕,人影憧憧,如在画中。

有人点燃一把谷草,围着两位新人左转右转。有人牵着马头,让新娘面朝喜书上指出的下马吉位,并大声宣告:“XXX属相的人回避!”

几位仁兄弟嚷嚷着让新娘下马,新娘泰然自若,无动于衷。这时,有人赶紧递上一个银质的下轿娃娃,新娘这才被人抬到一把红漆椅子上,由新郎的两位仁兄弟抬着新娘脚不沾地地到彩棚下拜堂。

给新娘送下轿娃娃这个规矩好懂,是期盼她早生贵子。而下轿时新娘脚不沾地的说法很多,其中多数人认为是新娘不带来娘家一灰一土。这种说法,我觉得对新娘的娘家很不公允,人家女儿都嫁了出来,还有什么舍不得的,仔细去看看礼单上那不计其数的嫁妆,就知道这样来说新娘是冤枉的。我猜测,这种规矩,可能是在拜堂前保持新娘的纯洁性,让大家明白聚来的新媳妇儿如今还是个一尘不染的清白的女儿身。

我们家乡高平在夫妻拜堂以及送入洞房的仪式上与别的地方大同小异,只是要选一个德高望重且幽默风趣的长者唱祝词。

夫妻拜堂时要伴唱以下祝词:一对鸳鸯,今夜同床。一拜天地,地久天长。二拜高堂,四季安康。夫妻对拜,百年恩爱。

拜完堂,以往新娘子就直接入了洞房,并不入席。因此,新娘在娘家起轿前就用了餐,吃得比现在的快餐还要快,还要单纯,是很耐饥的食品——鸡蛋。吃这餐饭的原委就昰怕新娘子在洞房想方便时不方便。这会儿,在洞房里临时陪她的不是新郎,而是跟随婆。正因为这样,我们家乡会常常听到这样的童谣:“跟随婆掂尿罐,掂到帐房(洞房)尿一泡”。

现在这规矩变了,更人性化,新娘子要与娘家送客一起坐酒席。

这酒席虽然也是十大碗,却是豪华版,是乡间规格最高的一领四的八八席,八道热菜,八道凉菜,外加十六道香汤。一个大盘,要跟四个小碗,先咸后甜,精致点心,特色小炒,汤菜相间,荤素交互。那十大碗,人们吃过得多,见过得更多,单看那扁豆汤,扁豆是否全浮了起来,就知厨师手艺如何。十大碗之外的如拔丝,那丝线要看是否连绵不绝。好吃好喝的太多了,不能着急,有的是时间,慢慢来,中间还有暂停休息时间,一桌酒席没两三个小时下不来。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最丰盛的支鼓酒席,八音会会使出浑身解数,把全部家当使出来,把所有喜庆曲目用上去,时而热切如火,时而清淳似水,随菜肴的变化而变化。

能坐在席间享受这无上的尊荣,我也在外甥女出嫁时有过。但是,我在长治工作多年,那里的人不像高平老家人有酒量,办喜事时喝得很是隨意和文雅,慢慢地我也被同化。事隔多年便觉得上不得台面,以前能装八两的北方烧,现在喝三两便烧得慌。没有酒量就没有战斗力,让人家男方陪客挽着袖子,提着酒壶吓唬你。有时想躲过,谎称自己有胃溃疡,可人家见我能吃菜能喝汤,便被人家抓住了狐狸尾巴,说:“你有胃溃疡,我还胃出血呢,来来来,最后一杯!”何止一杯?用不了多久,人家还会找出一个让人难以拒绝的理由劝酒。那一次,酒席吃到半截儿,我只好声称去解溲,溜之大吉,顾不得体面了。

吃完酒席,就要入洞房了。这个仪式,我们高平老家极具地方特色。

新郎新娘先要将此事告之祖宗,在他们的牌位前的供桌上焚一炉香,叩头作揖,保佑平安,以开枝散叶。然后携手出门,步入洞房。

等在门口的唱洞房祝词的人开始唱道:龙飞凤舞,花烛洞房。富贵双全,百年久长。早生贵子,朝中栋梁。新郎新娘,比翼鸳鸯。白头到老,丹凤朝阳。糖甜烟香,丹桂蜜糖。夫妻恩爱,地久天长。

唱毕,鼓音咚咚,唢呐嗒嗒,铜钹喳喳。一群闹房的朋友嬉皮笑脸地排成一长溜跟定新郎新娘,或夹着新人被褥,或端着酒瓶酒具,或挎着面馒,或提着南瓜……在音乐的伴奏下围着一张敬天地的八仙桌正三圈反三圈地转来转去,那鼓手扯开嗓门唱着《送房》的髙平小调:“一颗鸡蛋两头儿光,两颗鸡蛋配一双。三颗鸡蛋不成个对呀,四颗鸡蛋摆正方。五颗鸡蛋一不溜溜长呀,一垒垒到王家庄……” 每唱一句,家伙便响一通,新郎新娘的脚步就走近了洞房一步。

人常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是人生的四大幸事,除掉“洞房花烛夜”,我赞成。假如“洞房花烛夜”少了闹洞房这个习俗,我也赞成。

可要结婚,不能不过这一关。据《汉书》记载:“燕地……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因而,长期以来,民间流行一句“结婚三日无大小”的俗话,意思是说这三日即使公爹在儿媳妇面前,也可以说没大没小、不三不四的话。这一点,在我的记忆中是项空白,这实在是万幸,否则,以后不论哪一家里哪个人想起来都会觉得丢人现眼。

以前老一辈多为包办婚姻,又缺乏性知识,闹洞房很有实用性。但对于像我这样生于五十年代,婚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它基本上就失去了存在的本原性,而衍生为娱乐性。

我也曾受到新郎的邀请参与过闹洞房,除了有一点安全隐患外,基本上还没有让新郎和新娘感到十分难堪的事。现略举二三倒,让大家粗知这项游戏新人的活动也便是了。

其一,敬酒。我那时参与闹洞房时大家尙不知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只是一群闹洞房的朋友们为了让新郎新娘从羞涩中释放出来,让他们相互敬酒,而且必须说上一句“相公请”或“娘子请”的情话。这话放现在,难度为零,简直不值一提,可在那个特殊年代,看外国电影《列宁在1918》时,见到男女接吻的画面都要害羞得扭开头或大惊小怪的青年来说,这项任务在公开场合完成也不是张口就来的事儿。

其二,啃果。让新郎新娘盘膝背手相对而坐,一个朋友把一个苹果用丝线吊在空中,并在他们的嘴边一上一下地起落忽悠,要求小俩口将它啃完为止。这个节目的用意在于能让他们在抢吃果实时能嘴碰到嘴,或者说是让他们能被动地亲嘴嘴。亲吻此举,现在的年青人已经习以为常,而我们那时,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这项游戏实在是难以为情。

其三,蹬瓜。新郎新娘各坐一边,将右腿相互交叉,然后各自将两个挽着红绳子的南瓜蹬于对方的胯下,直到红绳被挣断为止。这一举止寓寄多子多福的美意。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某地宾客在闹洞房时就突然切断电源,在一片漆黑中,新娘突然觉得许多大手趁机在自己身上乱摸。第二天,新郎醒来不见了自己的新娘,最后在河边找到了新娘的鞋子。新娘在新婚夜投河,新郎怒而举刀砍伤了部分当晚的闹婚者。——真是触目惊心!

不仅现代,即使古代闹洞房闹出人命的事也屡见不鲜,据《酉阳杂俎》记载,也有过这种因恶搞而发生惊变的事:“律有甲娶,乙丙共戏甲。旁有柜,比之为狱,举置柜中,复之。甲因气绝,论当鬼薪。”

所以,早就有人对此事深恶痛绝,以汉末《昌言》为例,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亲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一书里也有同感,言道:“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或系脚倒悬,酒客酗醟,不知限齐,至使有伤淤流血,口止委折支体者,可叹者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既然闹洞房之事经久不衰,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只不过笔者要进一言:好事要适可而止,切不可任性妄为,让它变了味儿,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说,有可能还会触犯法律,背上性侵和猥亵的恶名!

说了这么多,是我对闹洞房心存的一点隐忧,下面还是书归正传。

新婚第二天一大早,新郎的母亲便往洞房送来一砂锅浓艳艳的红米汤,是起早用红小豆和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熬的,这也是积年旧俗,希翼小俩口滋补健身,早生贵子。

小俩口出了洞房,来到家中,等亲戚们吃完早饭,便开始收拜礼了。

新娘跪在红地毯上,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向各位亲戚行拜见礼,随之便有红包相送,帐房唱帐:“XX(如叔父叔母)送礼金X元……”

这个规矩行过,亲戚们便与主家告别而去,至此,结婚的过程就圆满结束了。

还有尾声,过了年,村里挨门挨户要请新媳妇儿,凡是上一年内结婚的,都在所请之列,三个五个不等。为了省时省事,便集中在一块,同时请。新媳妇儿们因请得庄户人家太多,还需排队挂号,差不多要在乡亲们的家里吃一正月。这个传统很好,既折射出家乡人的热情好客,也是相互了解、建立感情的契机。


以上就是关于《你的家乡有哪些婚俗?-家乡的婚嫁风俗作文600字平舆篇》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78238.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