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睁开眼,最先接触的可能是手机屏幕,工作时对着电脑显示器,晚上追剧用的平板或电视 —— 这些让我们离不开的屏幕背后,都藏着一种既不像固体也不像液体的神奇物质,它就是液晶。很多人只知道 “液晶屏幕” 这个词,却很少琢磨过 “液晶” 到底是个啥,其实它的脾气和本事,比我们想象中有趣多了。
你可能会好奇,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那液晶到底算个 “啥状态”?简单说,它更像是固体和液体之间的 “中间派”。比如冰块是固体,分子排列得整整齐齐、一动不动;水是液体,分子能自由乱跑;而液晶的分子呢,既不像冰块那样僵住,也不像水那样毫无规矩,它们会朝着同一个方向排列,就像一群排队散步的人,既保持着队伍的整齐,又能慢慢移动。这种特殊的排列方式,让液晶有了一个厉害的本事:遇到电场或温度变化时,分子排列方向会跟着变,进而改变光线的透过情况 —— 我们能在屏幕上看到画面,靠的就是这个原理。

最早发现液晶的,是一位叫莱尼茨尔的奥地利植物学家。1888 年,他在研究一种叫胆甾醇苯甲酸酯的物质时,意外发现这种晶体加热到 145℃会变成浑浊的液体,再加热到 178℃又会突然变得透明。当时他也没搞懂这是啥情况,只觉得奇怪,就把这个发现写进了论文里。后来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莱曼用显微镜观察,才发现这种浑浊液体里的分子居然是有规则排列的,和普通液体完全不同,于是给它起了 “液晶” 这个名字。不过那时候,液晶只是实验室里的 “稀罕物”,没人想到它后来会彻底改变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真正让液晶 “走进生活” 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一场 “意外”。当时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科学家们,本来想研究半导体,结果不小心把液晶涂在了电极上,发现通电后液晶的颜色居然变了。这个小意外让他们眼前一亮:如果能控制这种变化,不就能做成显示屏幕吗?于是他们开始研发液晶显示器(LCD),最初的产品特别简陋,只能显示简单的数字,而且必须在强光下才能看清,比如早期的电子表和计算器屏幕。但就是这样的 “小屏幕”,开启了液晶时代的大门。
你现在用的手机、电脑屏幕,大多是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比早期的 LCD 先进多了。它的原理说起来不复杂,就像一个 “精密的光开关”。屏幕里有无数个 tiny 的像素点,每个像素点后面都有一个小小的晶体管,负责控制电流。像素点中间夹着一层液晶,上下各有一块偏振片(就像过滤光线的 “小窗户”)。不通电的时候,液晶分子会把光线 “扭” 一下,让光线能透过偏振片,像素就显示白色;通电后,液晶分子会改变排列方向,不再 “扭” 光线,光线就被偏振片挡住,像素就显示黑色。通过控制每个像素点的电流大小,还能调节光线透过的多少,从而显示出红、绿、蓝等不同颜色,组合起来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面了。
除了屏幕,液晶还有很多 “隐藏技能”。比如在温度计里,有一种 “热致液晶”,它会随着温度变化改变颜色,所以能通过颜色直观地显示温度,医生用的额温枪、宝宝用的洗澡水温计,有的就用到了这种液晶。还有 “胆甾相液晶”,它能反射特定波长的光,而且反射的光会随着观察角度变化而变色,所以常被用来做防伪标志 —— 你仔细看一些银行卡、身份证上的防伪图案,从不同角度看颜色不一样,可能就是用了液晶材料。甚至在衣服上,也有添加了液晶的 “智能面料”,天热的时候衣服会变成浅色反射阳光,天冷的时候又会变成深色吸收热量,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不过液晶也有自己的 “小脾气”。它特别 “怕晒怕冻”,温度太低会变 “僵”,屏幕反应变慢甚至出现残影;温度太高又会 “失控”,显示颜色失真,所以夏天把手机放在暴晒的车里,屏幕可能会出问题。而且它本身不发光,需要靠背光板(比如 LED 灯)提供光线,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 LCD 屏幕在黑暗中看会有 “背光不均匀” 的情况,不过现在的技术已经把这个问题改善很多了。
现在我们每天对着的屏幕,看似普通,背后却是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结果。从实验室里的 “奇怪物质”,到改变亿万人生活的 “显示核心”,液晶用它独特的 “脾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和精彩。下次你再拿起手机刷视频、用电脑工作时,不妨多留意一下屏幕里的 “神奇流体”—— 正是它的存在,让那些生动的画面、有趣的信息,能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液晶的身影呢?或许未来,它还会有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新用途。
关于液晶的 5 个常见问答
- 问:液晶屏幕为什么会有 “残影”?
答:大多是因为某个像素点的液晶分子 “卡住了”。比如长时间显示同一个画面,该像素点的液晶分子一直保持同一排列方向,通电断电后没法及时恢复,就会留下残影。不过现在的屏幕大多有 “像素刷新” 功能,一般静置一会儿或重启设备,残影就会消失;如果残影长时间不消失,可能是屏幕硬件出问题了。
- 问:手机屏幕摔碎后,为什么会出现 “漏液”?
答:其实不是 “漏液”,而是屏幕里的液晶层被破坏了。屏幕摔碎时,夹着液晶的玻璃基板会裂开,液晶分子从裂缝中流出,就会在屏幕上形成一块深色的 “斑块”。这种情况没法修复,只能更换屏幕。
- 问:液晶屏幕比 OLED 屏幕更护眼吗?
答:不一定,但两者的 “伤眼原因” 不一样。液晶屏幕需要背光板发光,光线可能会有 “频闪”(虽然现在大多是高频频闪,肉眼看不到,但长时间看仍会疲劳);OLED 屏幕是像素自发光,没有背光,但亮度太高或色彩太鲜艳时,也会刺激眼睛。不管用哪种屏幕,控制使用时间、调整合适的亮度和色温,才是护眼的关键。
- 问:为什么有的液晶屏幕在不同角度看,颜色会变?
答:这和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有关。早期的 LCD 屏幕,从侧面看时,视线和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不一致,会导致光线透过率变化,颜色就会偏色或变暗。现在的 TFT-LCD 屏幕加了 “广视角技术”(比如 IPS 技术),改善了这个问题,但如果角度特别极端,还是会有轻微变化。
- 问:液晶会 “过期” 吗?长时间不用屏幕会坏吗?
答:液晶本身不会 “过期”,但屏幕的背光板(比如 LED 灯)有使用寿命,用久了亮度会下降。如果长时间不用,比如几年不打开的旧电脑,可能会因为背光板老化、液晶分子长时间保持同一状态,出现屏幕变暗、残影等问题。所以即使不常用,也建议偶尔开机让屏幕 “活动活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藏在屏幕里的 “神奇流体”:聊聊你不知道的液晶 https://www.7ca.cn/zsbk/zt/5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