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现在的生活变得复杂,好像什么都要追求个花哨的名头,买件衣服要讲究设计师联名,吃顿饭要纠结网红打卡地,连与人聊天都得琢磨着用些时髦的词汇才显得不落伍。可静下心来想想,真正能让人心里踏实的,往往还是那些带着质朴劲儿的人和事,没有过多修饰,却像老面馒头一样,咬一口满是实在的麦香。
就说家里的厨房吧,母亲做饭从不爱用那些花里胡哨的调料,油盐酱醋就摆在灶台边的旧瓷罐里,切菜用的还是那把磨了十几年的菜刀,刀刃上虽有细小的豁口,却依旧锋利。她炖排骨时,不会放什么预制料包,就凭着清水慢煮,再丢几颗自家晒的干香菇,炖上两个钟头,揭开锅盖时,肉香混着香菇的鲜气直往鼻子里钻。盛在粗瓷碗里,排骨炖得脱骨,汤汁浓稠,喝一口暖到胃里,比那些标榜 “米其林配方” 的菜肴更让人难忘。不是说精致的料理不好,只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味道里,藏着过日子的真心,没有噱头,只凭实在,反而更能打动人心。
再看身边的老邻居张大爷,退休后就在小区门口摆了个修鞋摊,摊位上没有醒目的招牌,就一张掉了漆的木桌子,上面放着几卷不同颜色的线、一把锥子和几个大小不一的鞋钉。有人拿鞋来修,他总是先仔细看看鞋子的破损处,然后慢悠悠地说:“这鞋还能穿阵子,我给你补补,保证结实。” 补鞋的时候,他手指灵活地穿针引线,每一针都扎得很扎实,补完后还会用手扯扯线,确认没问题了才把鞋递给人家,收的钱也总是很便宜,有时候遇到老人来修鞋,他还会摆摆手说 “算了,不值当要钱”。有人劝他弄个漂亮点的摊位,多涨点价,他却说:“我这手艺就是给大家方便,弄得花里胡哨的干啥,能把鞋修好,大家满意,比啥都强。” 张大爷的修鞋摊,就像小区里的一个老标记,不显眼,却实实在在地帮衬着邻里,这种质朴的坚持,比那些刻意营造的 “情怀小店” 更有温度。
反观现在有些事情,总想着往 “高大上” 上靠,结果反而失了本真。比如有些地方搞乡村旅游,本来村里有老房子、老槐树,有田埂上的野花,有村民自己种的瓜果,这些最朴素的东西就是吸引游客的亮点。可偏偏有人觉得不够 “洋气”,非要把老房子拆了盖成仿欧式的小楼,把田埂改成水泥小路,还弄来一些与当地风土完全不搭的人造景观。游客来了,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乡村模样,而是千篇一律的 “仿制品”,逛一圈下来,心里满是失望。还有些农产品,本来品质很好,比如山里的核桃,皮薄肉厚,可非要给它套上华丽的包装,印上各种夸张的宣传语,价格也翻了好几倍。消费者买回去,拆开一层层包装,发现里面的核桃和普通核桃没多大区别,下次自然就不会再买了。这些例子都说明,刻意追求表面的光鲜,忽略了事物本身的质朴价值,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其实,质朴平实从来不是 “落后” 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就像老辈人常说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投机取巧,没有花言巧语,只凭着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换来真正的成果。种地的人都知道,只有把地深耕细作,按时浇水施肥,庄稼才能长得好;做工的人都明白,只有把每一个零件都打磨好,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才能做出合格的产品;做人也是如此,只有待人真诚,做事踏实,不耍心眼,不玩套路,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有果汁的酸甜,没有咖啡的浓郁,可它却是最解渴的。那些质朴平实的人和事,就像这杯白开水,看似平淡,却在不经意间滋养着我们的生活。它们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响亮的名号,却用最真实的样子,告诉我们什么是踏实,什么是温暖,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当我们习惯了追逐浮华,不妨停下脚步,看看身边那些带着实在劲儿的日子,或许就能明白,最珍贵的东西,往往就藏在这些不事张扬的质朴里。
下次路过小区门口的修鞋摊,不妨停下来和张大爷聊两句;回家的时候,尝尝母亲用简单调料做的家常菜;去乡村的时候,多看看那些未经修饰的老房子和田埂。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藏着生活最本真的味道,也藏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实在劲儿。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更让人安心,或许在这些质朴的片段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日子里的那些实在劲儿 https://www.7ca.cn/zsbk/zt/6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