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生活里撞见那些说不通的瞬间 —— 明明拼尽全力却颗粒无收,明明满心期待却只剩落空,明明想要靠近却愈发疏离 —— 总会忍不住问一句 “这到底有什么意义”。而荒诞派戏剧,正是把这些藏在日常褶皱里的迷茫与无助,搬进了剧场,用看似夸张的台词、重复的动作、破碎的情节,替我们说出了那些堵在喉咙里的话。它从不是为了让我们觉得 “世界更糟了”,反而像一个温柔的拥抱,告诉每个在困境里打转的人:你不是唯一感到困惑的人,你的迷茫,本身就值得被看见。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荒诞派戏剧时,都会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能舞台上的人在没完没了地等待一个永远不会来的人,可能两个人翻来覆去说着毫无逻辑的对话,可能道具比演员更像主角 —— 一把椅子、一个垃圾桶,甚至一片空白的墙壁,都在诉说着什么。但正是这种 “不合常理”,恰恰戳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因为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场充满意外与错位的旅程吗?我们每天按部就班地起床、上班、睡觉,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可突然某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就会让所有的 “理所当然” 崩塌。荒诞派戏剧没有给我们答案,却陪着我们一起面对这份 “没有答案” 的慌张,让我们在剧场的黑暗里,悄悄卸下了伪装。
说到荒诞派戏剧,就不得不提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日复一日地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下等待一个名叫 “戈多” 的人。他们不知道戈多是谁,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甚至不知道戈多会不会来。他们聊天、吵架、做些无聊的小动作,偶尔有路过的人打乱他们的等待,可最后,还是只剩下他们两个,在原地继续等。有人说这部剧太 “无聊” 了,全程都在重复没有意义的等待;可也有人在这 “无聊” 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我们不也在等待吗?等待一份理想的工作,等待一段真挚的感情,等待一个让生活变好的契机。我们像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一样,在等待中焦虑,在等待中自我安慰,甚至在等待中忘记了为什么要等。可《等待戈多》没有嘲笑这份等待,反而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等待本身,或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没有结果的等待,那些看似徒劳的坚持,也藏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则用另一种方式撕开了日常的 “虚伪”。一对英国夫妇在客厅里聊天,聊天气、聊邻居、聊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越聊越不对劲 —— 他们说的话前言不搭后语,他们甚至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快要忘了。最荒诞的是,剧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 “秃头歌女” 这个角色,这个标题就像一个玩笑,却让我们猛然惊醒:我们每天说的话,做的事,有多少是 “真实” 的?我们是不是也像剧中的夫妇一样,用客套的寒暄掩盖内心的孤独,用重复的日常逃避对生活的思考?当剧终时,灯光亮起,我们看着舞台上依旧在 “正常” 聊天的夫妇,会忍不住笑,可笑着笑着,眼泪就会涌上来 —— 因为我们知道,那舞台上的人,就是我们自己。荒诞派戏剧就是这样,用笑声包裹着眼泪,用夸张掩饰着真诚,让我们在看清生活的荒诞后,依然愿意拥抱它的不完美。
还有让・热内的《女仆》,把两个女仆的 “角色扮演” 写得惊心动魄。她们是贵族太太的仆人,每天在太太出门后,就穿上太太的衣服,模仿太太的言行,互相扮演主人与仆人,在这种荒诞的游戏里释放对主人的嫉妒与怨恨。可当游戏快要失控,当她们想要真的伤害太太时,却又因为恐惧而退缩。这部剧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复杂的情节,却把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每个人心里,不都有过这样的 “角色扮演” 吗?在陌生人面前装作坚强,在家人面前装作快乐,在自己面前装作无所谓。我们用扮演来保护自己,却也在扮演中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己。《女仆》没有批判这种 “扮演”,而是带着理解的目光,看着两个女仆在欲望与恐惧中挣扎,就像看着在生活里努力伪装的我们自己。
有人说,荒诞派戏剧太 “丧” 了,总是把生活的不好一面摊开给人看。可我觉得,它其实是最温柔的戏剧。它不灌鸡汤,不画大饼,不告诉我们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坚持就能等到”,它只是诚实地陪着我们面对生活的真相 —— 生活本来就没有那么多 “意义”,本来就有很多 “不顺利”,本来就有很多 “求而不得”。它让我们在剧场里,不用假装坚强,不用假装快乐,不用假装 “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可以跟着剧中人一起迷茫,一起焦虑,一起笑,一起哭,然后在散场后,带着一份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的安慰,重新走进生活。
就像每次看完荒诞派戏剧,走出剧场时,我都会抬头看看天空。可能还是那个熟悉的城市,还是那些熟悉的人,还是那些没解决的问题,可心里却会多一份坦然。因为我知道,生活的荒诞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它;那些没有答案的困惑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承认它。荒诞派戏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迷茫,也照出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 因为即使知道等待可能没有结果,即使知道日常可能充满虚伪,即使知道自己在扮演别人,我们依然在努力地生活,依然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那么,当我们下次再遇到生活里的 “荒诞” 时,会不会想起剧场里的那些故事,会不会多一份坦然与勇气呢?
荒诞派戏剧常见问答
- 荒诞派戏剧里的情节都很混乱,是故意让人看不懂吗?
不是的。荒诞派戏剧的 “混乱”,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映射 —— 生活本身就不是总能逻辑清晰、因果明确的。它不是为了 “让人看不懂”,而是希望通过这种看似混乱的形式,让我们跳出对 “合理情节” 的依赖,去关注背后更本质的情感与思考,比如孤独、迷茫、对意义的追寻,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东西。
- 看荒诞派戏剧总是又笑又哭,这种复杂的情绪是正常的吗?
非常正常。荒诞派戏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同时唤起我们的笑声与眼泪 —— 那些夸张的台词、重复的动作会让我们觉得好笑,可笑着笑着,就会发现这些 “好笑” 的背后,藏着我们自己的生活困境,比如对等待的焦虑、对孤独的无奈,于是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这种又笑又哭的情绪,恰恰说明我们在和戏剧产生深度共鸣,是很珍贵的体验。
- 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传统戏剧通常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明确的矛盾冲突,结尾也常常会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 “答案”;而荒诞派戏剧更在意 “感受” 而非 “情节”,它可能没有完整的故事,人物性格也不那么鲜明,甚至没有明确的矛盾解决方式。传统戏剧像在给我们讲一个 “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 的故事,而荒诞派戏剧更像在和我们一起 “体验一段情绪”,一起面对生活里那些 “没有答案” 的时刻。
- 没有戏剧基础的人,第一次看荒诞派戏剧应该怎么选?
可以从经典且情感共鸣强的作品入手,比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或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这些作品虽然是经典,但核心表达的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 “等待”“日常” 等主题,不会因为缺乏戏剧基础而难以感受。看的时候不用刻意去 “找意义”“理逻辑”,只需要跟着自己的情绪走,感受剧中人的喜怒哀乐,哪怕只是记住某个让你心动的瞬间,也是很好的开始。
- 荒诞派戏剧都是悲剧吗?
不是。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它常常带着 “黑色幽默” 的色彩,用喜剧的形式包裹悲剧的内核 —— 比如用夸张的笑声表现孤独,用看似轻松的对话隐藏焦虑。它不会让我们陷入彻底的悲伤,也不会让我们只停留在表面的快乐,而是让我们在悲喜交织中,更真实地理解生活,所以很难用单纯的 “悲剧” 或 “喜剧” 来定义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在笑声里落泪,于荒诞中寻光:荒诞派戏剧的温柔回响 https://www.7ca.cn/zsbk/zt/6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