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棠至今记得,十年前那个飘着细雨的午后,她在旧书市场的角落里翻到一本泛黄的《冰心文集》。扉页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 “爱在左,同情在右”,那行字像一粒种子,悄悄落在了她心底。那时的她还是个在小镇中学教语文的老师,课余时间总爱趴在书桌前写些关于孩子、关于故乡的短文,那些文字零散地发表在地方刊物上,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与 “冰心文学奖” 这样的荣誉产生交集。
2023 年的深秋,林晓棠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快递。拆开信封时,她的手指不自觉地颤抖 —— 一张印着烫金花纹的获奖证书静静躺在里面,上面写着她的名字,以及 “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的字样。那一刻,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落下,她忽然想起自己写下《月光下的稻草人》时的场景:那个夏夜,她为了记录学生们在田野里追逐萤火虫的模样,蹲在田埂上直到露水打湿裤脚,笔记本上的字迹被夜风掀起,像极了孩子们奔跑时扬起的衣角。
冰心文学奖的故事,从来都不止于一张证书。它像一条温柔的河流,承载着无数普通人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古镇上,有位名叫周建明的修鞋匠,每天收摊后都会回到不足十平米的小屋里,就着昏黄的台灯写散文。他的作品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对市井生活的细腻描摹 —— 清晨巷口卖豆浆的老人、傍晚在河边洗衣的妇人、雨天里撑着油纸伞匆匆而过的学生。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却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2021 年,他的散文集《古镇烟火》获得了冰心散文奖,颁奖典礼那天,他特意穿上了珍藏多年的中山装,胸前别着妻子连夜绣的小雏菊,站在台上时,他说:“我只是把生活里的感动写了下来,没想到能得到这样的认可。”
冰心文学奖创办于 1990 年,以冰心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冰心先生 “爱与美” 的文学精神,鼓励更多创作者关注生活、关注心灵。多年来,这个奖项见证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成长,也发掘出了许多极具潜力的新人。来自云南大山里的彝族姑娘阿依莫,便是其中之一。阿依莫从小在山林里长大,听着奶奶讲的彝族传说,看着山间的云起云落,那些自然与民族的元素,成了她创作的源泉。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写下《山月照我家》,讲述了彝族村寨里的故事 —— 孩子们在山间采摘野果,大人们在火塘边吟唱古老的歌谣,节日里穿着盛装跳左脚舞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篇作品不仅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奖,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更多人了解到彝族文化的魅力。阿依莫说,冰心先生曾说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而她的文字里,装满了对家乡、对民族的爱。
在冰心文学奖的获奖者中,还有许多像林晓棠、周建明、阿依莫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专业的文学背景,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但他们都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一双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眼睛。来自江苏南京的退休教师陈雪琴,年近七十依然坚持写作,她的作品大多围绕着家庭与亲情,笔下的母亲、丈夫、子女,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模样。她写母亲晚年时记性不好,却总能准确记得孩子们爱吃的菜;写丈夫在她生病时,笨拙地学着熬粥的样子;写女儿出嫁那天,自己躲在房间里偷偷抹眼泪的场景。这些朴素的文字,没有刻意煽情,却总能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2022 年,她的短篇小说《晚晴》获得了冰心文学奖,拿到证书的那天,她把证书放在了丈夫的遗像前,轻声说:“你看,我做到了,咱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看到了。”
冰心文学奖不仅仅是一个奖项,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年的颁奖典礼上,来自五湖四海的获奖者们汇聚在一起,分享创作的心得,交流生活的感悟。有人带着家乡的特产,有人带来自己手写的手稿,大家围坐在一起,像老朋友一样畅谈。林晓棠在 2023 年的颁奖典礼上,认识了来自甘肃的作家马明远。马明远长期扎根在农村,他的作品聚焦于乡村教育,讲述了乡村教师们默默奉献的故事。两人聊起创作时,马明远说:“我曾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支教三年,那里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让我有了写作的动力。冰心先生说‘要做真的人,写真的文章’,我一直记着这句话。” 林晓棠听后深受触动,她想起自己教过的那些孩子,想起他们在课堂上亮晶晶的眼睛,那些记忆,又成了她新的创作灵感。
如今,林晓棠的《月光下的稻草人》已经被收录进中小学课外阅读教材,每当收到学生们写来的信,说喜欢故事里的稻草人,喜欢那个充满童趣的夜晚,她都会感到无比幸福。她说,冰心文学奖给了她坚持写作的勇气,也让她明白,文学的力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能否打动人心。就像冰心先生笔下的小桔灯,虽然微弱,却能在黑暗中带来光明与温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冰心文学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心中有爱,有对生活的热爱,就能用笔尖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那些获奖的作品,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光,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也激励着更多人拿起笔,记录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周建明现在依然每天在古镇的巷口修鞋,只是他的小屋里多了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文学书籍,还有那本印着 “冰心散文奖” 字样的《古镇烟火》。每当有孩子好奇地翻看他的书,他都会笑着说:“只要你愿意写,愿意记录生活,总有一天,你的文字也会发光。”
阿依莫则回到了云南大山里,她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小小的文学社,教孩子们读书、写作。她希望这些孩子能像她一样,通过文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希望他们能把彝族的故事、大山的故事继续写下去。她说:“冰心先生的爱与美,会一直传递下去,就像山间的溪流,永远不会干涸。”
冰心文学奖的故事还在继续,它像一首未完的歌,唱着爱与温暖,唱着对生活的热爱,唱着无数普通人的文学梦想。而那些在笔尖流淌的文字,就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田,终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笔尖的星光:冰心文学奖里的温暖与力量 https://www.7ca.cn/zsbk/zt/6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