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每天都在做 “理解” 这件事 —— 读一本小说时琢磨作者藏在文字里的心思,和朋友吵架后回想 TA 说的某句话到底啥意思,甚至看老照片时试图还原当时家人的情绪。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其实藏着一套挺有意思的学问,那就是阐释学。可能有人会觉得这词儿听着挺玄乎,像是大学课堂里才会聊的高深理论,但其实它和咱们的日常生活贴得特别近,只不过咱们平时没特意把这些理解的过程拆解开来看。
阐释学最早的时候,其实是为了搞懂那些年代久远的文本。比如古代的学者要研究《圣经》或者古希腊的典籍,这些文字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不仅语言变了味儿,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也早就没人能说清了。要是直接按现在的意思去解读,很容易就跑偏了,就像咱们现在看几十年前的老电影,里面的一些台词、道具,不查点资料根本不知道背后的门道。所以最早的阐释学,更像是一种 “翻译 + 解谜” 的技巧,帮人们跨过时间和语言的鸿沟,摸到文本原本的意思。
不过后来,阐释学慢慢变了样,不再只盯着 “怎么读懂老文本” 这个问题。有个叫伽达默尔的哲学家,把阐释学的格局拉大了。他觉得,咱们每个人在理解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不是一张白纸。咱们过去的生活经历、读过的书、听过的故事,早就给咱们装好了一套 “滤镜”—— 看到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因为这套 “滤镜” 不一样。伽达默尔给这个 “滤镜” 起了个名字,叫 “前理解”。
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读《红楼梦》,十几岁的小姑娘可能更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会为他们的悲欢离合哭鼻子;而经历过生活打磨的中年人,可能更在意贾府从繁华到衰落的过程,会从里面看到人情世故和家族管理的门道;要是学历史的人来看,可能还会盯着书里描写的服饰、饮食、礼仪,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你看,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出不一样的东西,并不是因为有人读错了,而是因为每个人的 “前理解” 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理解,并不是坏事,反而让文本有了更多的生命力 ——《红楼梦》能流传这么久,不就是因为它能让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嘛。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概念,叫 “视域融合”。这词儿听着有点绕,但其实也很好懂。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视域”,就是咱们能看到、能理解的范围,这个范围是由咱们的 “前理解” 决定的。当咱们去理解一个新的东西 —— 比如一本陌生的书、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观点时,其实就是把咱们自己的视域,和那个东西本身带有的视域(比如作者的视域、那个文化的视域)慢慢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不是咱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它,也不是咱们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它,而是两者互相碰撞、互相补充,最后形成一个新的视域。
就像咱们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要是两个人都只抱着自己的想法不放,聊着聊着就容易吵起来;但要是能试着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那么想,把对方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放在一起琢磨,最后可能会发现,原来还有一种更全面的看法。这其实就是 “视域融合” 的过程。阐释学觉得,真正的理解,从来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 “融合” 的过程。今天你读一本书有了一种理解,过几年再读,因为你的生活经历变了,你的视域也变了,再和书的视域融合,又会有新的理解。所以理解从来没有 “最终答案”,每一次新的理解,都是一次新的进步。
可能有人会问,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就没有 “正确的理解” 了?随便怎么理解都可以吗?其实也不是这样。阐释学并不是说 “怎么理解都行”,它讲究的是 “合理的理解”。比如你读《论语》,非要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解成 “自己不想做的事,就强迫别人做”,这就不是合理的理解了,因为这种理解完全违背了文本本身的语境和历史背景。合理的理解,是在尊重文本本身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 “前理解” 去探索。就像咱们解数学题,虽然可能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但最终的答案是确定的;理解文本虽然没有唯一的 “答案”,但也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天马行空地乱猜。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阐释学特别看重 “对话”。不管是理解文本,还是理解别人的观点,本质上都是一场对话 —— 你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也和自己的 “前理解” 对话。在这场对话里,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提问、去思考、去回应。比如你读一本小说,看到某个情节觉得很奇怪,你会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个情节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然后你会翻回去找线索,结合自己的经历去琢磨,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你和文本之间的一场对话。
而且这种对话不是单向的,文本也会 “回应” 你。有时候你读一本书,可能一开始没什么感觉,但某个句子突然击中了你,让你想起自己的某件事,这其实就是文本在和你 “交流”。就像有时候咱们听到一首歌,歌词里的一句话突然让你鼻子一酸,那就是你和这首歌之间产生了对话。阐释学觉得,正是这种不断的对话,让理解变得有意义,也让咱们能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
咱们再想想平时的生活,其实到处都是阐释学的影子。比如家里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对故事进行一些 “加工”;而咱们听的时候,又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故事有自己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阐释的过程。还有现在很火的短视频,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博主会有不同的解读,观众看了之后又会有不同的看法 —— 这些都是阐释在起作用。
可能有人会觉得,搞这么复杂干嘛,直接理解不就行了吗?但其实,了解阐释学,能让咱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 “前理解”,不会轻易陷入 “我看到的就是真相” 的误区。比如当咱们和别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不会马上觉得对方是错的,而是会想想,对方为什么会这么想?是不是有什么自己没考虑到的经历或背景?这样一来,咱们就能更包容地看待不同的观点,也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
阐释学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它觉得 “文本” 的范围特别广。不只是书、文章才算文本,一幅画、一首歌、一件文物,甚至一个人的行为、一个社会现象,都可以算是 “文本”,都需要咱们去阐释。比如看到一幅梵高的《星空》,咱们不只是看画里的星星和月亮,还要去琢磨梵高当时的心情、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这幅画想表达的情感 —— 这就是在阐释 “文本”。
而且,阐释从来不是孤立的。咱们对一个 “文本” 的阐释,会受到周围环境、社会文化、时代背景的影响。比如几十年前的人看《西游记》,可能更关注里面的神话故事和孙悟空的勇敢;而现在的人看,可能会从里面读出团队合作、职场生存等方面的内容。这并不是说过去的理解错了,而是因为时代变了,咱们的 “前理解” 也变了,所以阐释也会跟着变。
总的来说,阐释学不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一套帮咱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工具。它让咱们明白,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充满了可能性和变化;也让咱们知道,每一种合理的理解都有它的价值,不必追求唯一的 “正确答案”。当咱们学会用阐释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时,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琢磨的细节,也会对这个世界多一份好奇和包容。
可能有时候,咱们不需要特意去记住那些专业的术语,比如 “前理解”“视域融合”,但只要在理解的时候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对话的意识,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阐释学了。毕竟,咱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 “阐释者”,都在通过自己的理解,给生活赋予独特的意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解锁理解的密码:聊聊阐释学那些事儿 https://www.7ca.cn/zsbk/zt/6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