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超市十字路口的梧桐树下,总能看见老李的修鞋摊。一辆电三轮撑开车厢门就是铺子,木箱里码着各色鞋钉、麻线,地上摆着七八只矮凳,熟客们常围着聊天等活儿。
老李今年五十八岁,手指粗短得像老树根,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黑鞋油,可做起活来比小姑娘穿针还灵巧。上次我拿开胶的皮鞋去修,只见他捏着锥子在鞋底 “哧溜” 一钻,麻线跟着针眼游走,转眼就拉出整齐的线脚,比机器扎的还匀称。
有人劝他换台电动修鞋机省力气,他总咧开缺门牙的嘴笑:“机器哪有手劲上得结实?” 这话可不是吹牛,隔壁张阿姨的皮靴在他这儿补过三次,至今没再开胶。熟客都知道,正午十二点准得收摊 —— 他得赶回家给老婆做饭。
老李的老婆有精神二级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有回我中午路过摊点,看见他正往保温桶里装刚炒的青菜,塑料盒里卧着两个荷包蛋。“她就爱吃这个,得趁热送回去。” 他说着跨上电三轮,车斗里还晃悠着给老婆买的软面包。等下午两点再出摊时,他自己啃着凉馒头,却乐呵呵接过顾客递来的鞋。
小区另一头的居民楼里,藏着更安静的手艺。四楼的小童开了间篆刻工作室,推开玻璃门总能闻到石屑的清香味。第一次见他时我吓了跳,因为小儿麻痹症,他的手脚不太灵便,握刻刀的手总微微发抖。
可只要一低头对准石面,那点抖动就神奇地消失了。上周去看他刻 “静心” 二字,只见他先用毛笔勾出反写的轮廓,再以刀代笔在寿山石上行走,石屑簌簌落下像细雪。刻到 “心” 字弯钩时,他忽然停手对着阳光眯眼,竟拿起砂纸把大半成品磨平重来。
“石头里睡着字,得叫醒它们。” 他擦着额角的汗解释。这话我后来才懂意思 —— 有回社区组织书画展,他展出的印章里有方 “坚韧”,边缘故意留着不平整的痕迹。“这是刻坏三次磨出来的,就像我学走路摔的跤。” 他笑得坦然。
小童的工作室里堆着二十多个练习本,每页都写满不同字体的 “坚持”。从十岁被父母硬拉去学书法,到如今作品在残联获奖,他熬过无数个手腕酸痛的夜晚。现在他每周三下午还开公益课,教社区里的孩子刻简单的印章,工具都是自己掏钱买的。
前阵子暴雨冲坏了老李的遮阳棚,第二天小童就带着几个学生送来新棚子。“李叔总帮我们修书包拉链,这点事算啥。” 小童说着,老李已经转身从木箱里翻出瓶鞋油:“你那轮椅脚踏板磨坏了吧?我给你包块皮子。”
夕阳下的修鞋摊格外热闹,老李补鞋的 “哧溜” 声,小童教孩子刻章的笑声,混着路过居民的问候声。有个刚搬来的年轻人问:“现在还能找到这么实在的手艺?” 旁边的大爷立马接话:“不是手艺少见,是肯用心的人难得。”
老李的鞋摊还在梧桐树下,每天中午准时消失又准时出现。小童的工作室多了块 “公益课堂” 的牌子,门口常摆着孩子们的作品。路过的时候我总在想,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坚持,大概就是生活最实在的模样 —— 不用惊天动地,却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划里,把日子过成了风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街角与案头:藏在小区里的手艺人生 https://www.7ca.cn/zsbk/zt/6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