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艺复兴,你可能先想到画坛大佬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是雕塑界天花板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但其实在那个热闹的年代里,文学界同样藏着一群 “搞事情” 的狠人,他们拿着笔杆子当武器,把中世纪沉闷的空气搅得七荤八素,愣是让 “人” 这个词,重新在文字里活了过来。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严肃的学术腔调,像聊八卦似的,聊聊文艺复兴文学里那些有意思的人和事。
你可能会问,为啥偏偏是那个时候?要知道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可是被中世纪的宗教思想管得严严实实。那时候的文字大多围着上帝转,写的不是圣经故事就是圣人传记,人在文字里更像个 “工具人”,连喜怒哀乐都得跟着宗教规矩走。可到了 14 世纪左右,意大利那些靠经商发了财的城邦先热闹起来,有钱人开始琢磨:光赚钱没意思啊,咱得整点有格调的事儿。于是他们开始翻找古罗马、古希腊的老书,一翻才发现:“哇,原来古人写东西这么有意思,居然会夸人、会写爱情、会聊生活!” 就这么着,一股 “复古” 的风刮了起来,但这可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借古人的壳,装 “现代人” 的魂 —— 毕竟,谁不想在文字里痛痛快快做自己呢?

说到文艺复兴文学,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意大利诗人但丁。这人可太敢了,居然写了本《神曲》,把当时的教皇直接打进了地狱。在书里,他跟着 Virgil(维吉尔)和 Beatrice(贝阿特丽切),一会儿逛地狱看坏人受罚,一会儿上天堂见好人享福,一路上还吐槽了不少当时的社会乱象。更牛的是,他没用当时高大上的拉丁文写,反而用了老百姓都能看懂的意大利方言。要知道在那时候,拉丁文可是 “文化人的专属语言”,用方言写作就像现在用网络热词写学术论文一样大胆。但也正因为这样,更多人能读懂他的文字,也跟着他一起思考: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人该怎么活才有意思。
但丁之后,意大利又出了个 “段子手” 彼特拉克。这人特别爱写情书,而且一写就是一大堆,还专门给这些情诗起了个名儿叫《歌集》。不过有意思的是,他写的对象劳拉,据说只是他偶然见过一面的姑娘,甚至可能根本没跟人说过几句话。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发挥,诗里把对劳拉的喜欢写得又细腻又热烈,一会儿说 “你的眼睛像星星”,一会儿叹 “见不到你我好难受”。别觉得这只是小情小爱,要知道在中世纪,文字里可很少有这么直白的 “个人情感”。彼特拉克就这么不管不顾地把自己的欢喜、忧愁全写出来,告诉大家:“喜欢一个人不是错,表达自己的感情超酷的!” 也因为他这股子 “敢爱敢写” 的劲儿,后来人们还称他为 “人文主义之父”,算是给文艺复兴文学定了个重要的调子。
当然,文艺复兴文学可不只有意大利热闹,法国、西班牙、英国也都有自己的 “王牌选手”。比如法国的拉伯雷,写了本《巨人传》,那里面的主人公高康大简直是个 “超级吃货”,刚出生就喝了一万七千多头奶牛的奶,长大后还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马铃铛。书里满是各种夸张又搞笑的情节,一会儿写巨人怎么跟坏人打架,一会儿写他们怎么建 “德廉美修道院”—— 这修道院特别有意思,没有规矩,想睡觉就睡觉,想喝酒就喝酒,唯一的要求就是 “做你自己”。拉伯雷就用这种疯疯癫癫的写法,吐槽当时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制度的死板,读起来又爽又解气,难怪当时的人都偷偷传着看。
西班牙那边,塞万提斯写的《堂吉诃德》更是火到现在。主角堂吉诃德是个老书迷,看骑士小说看入了迷,居然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骑士,骑着一匹瘦马,带着个傻仆人桑丘就出门 “冒险”。他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当成军队,还把旅店当成城堡,闹了一堆笑话,最后累得满身是伤才清醒过来。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个搞笑故事,但塞万提斯在书里藏了好多心思:他既嘲笑了那些不切实际的骑士小说,又心疼堂吉诃德那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执着。就像咱们现在有时候也会像堂吉诃德一样,抱着一些别人不理解的想法去努力,虽然可能会碰壁,但那种认真的劲儿,不也挺可爱的吗?
英国的莎士比亚就更不用多说了,简直是文艺复兴文学的 “顶流”。他写的悲剧、喜剧、历史剧,随便拎出一部都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明明是个悲剧,却把爱情写得那么轰轰烈烈,连吵架都像在念诗;《哈姆雷特》里那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到现在还被人挂在嘴边,用来纠结人生选择;还有《威尼斯商人》,把人性的贪婪和善良写得明明白白,看的时候又气又笑。最厉害的是,莎士比亚特别懂人,不管是国王、贵族,还是仆人、小丑,他都能写出他们的小心思、小脾气。就像你看他的戏,会觉得 “哎,这个角色跟我身边的谁好像”,或者 “他想的我也想过”。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不管过了多少年,读起来还是觉得特别亲切。
其实回头看,文艺复兴文学最让人着迷的,不是那些华丽的辞藻,也不是那些复杂的情节,而是它第一次把 “人” 放在了舞台中央。在那些文字里,人可以有喜怒哀乐,可以有梦想和欲望,可以犯错,也可以成长。就像咱们现在读但丁、彼特拉克、莎士比亚的作品,还是会被里面的人物打动,因为他们写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样子 —— 渴望被理解,渴望活出自己,渴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痕迹。
或许,这就是文艺复兴文学能流传这么久的原因吧。它就像一盏灯,在几百年前照亮了人们对 “自我” 的认知,而直到现在,这盏灯还在照着我们,让我们在阅读那些文字的时候,依然能想起:原来,做自己,从来都是一件值得被书写的事儿。那么,当你下次翻开这些经典的时候,又会从里面读出怎样的自己呢?
文艺复兴文学常见问答
- 文艺复兴文学里的 “人文主义” 到底是啥意思?
简单说就是 “以人为本”,不再像中世纪那样把上帝当成唯一的中心,而是更关注人的情感、需求、价值。比如彼特拉克写情诗、拉伯雷写巨人追求自由,都是在强调 “人” 的重要性,觉得人有权利追求快乐、实现自我,而不是只能围着宗教规矩转。
- 除了莎士比亚,英国还有哪些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
除了莎士比亚,还有写《乌托邦》的托马斯・莫尔,他在书里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特别有想象力;还有诗人埃德蒙・斯宾塞,他的《仙后》用童话般的情节讲道德和理想,语言特别优美,被称为 “诗人中的诗人”。
- 文艺复兴文学都是用方言写的吗?
不全是,但用方言写作是当时的一大潮流。比如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写《神曲》,拉伯雷用法语写《巨人传》,这样能让更多普通老百姓读懂。不过也有作家会用拉丁文,毕竟拉丁文在当时还是学术和宗教的 “官方语言”,但总体来说,方言写作让文学更接地气,也推动了各国自己语言的发展。
- 文艺复兴文学和中世纪文学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最大的区别就是 “关注点不同”。中世纪文学主要服务于宗教,内容大多是圣经故事、圣人传说,强调 “禁欲”“服从上帝”,人在里面更像 “宗教的附属品”;而文艺复兴文学关注 “人本身”,写人的爱情、欲望、梦想,甚至会吐槽社会和宗教的问题,鼓励人追求个性和自由,整体氛围更活泼、更真实。
- 现在读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还有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这些作品里讨论的 “自我认知”“追求自由”“人性善恶” 等话题,到现在还是我们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读《堂吉诃德》,能让我们思考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读《哈姆雷特》,能让我们琢磨 “人生选择的重量”。而且这些作品的情节和人物都特别生动,就算过了几百年,读起来依然不觉得枯燥,反而能让我们从古人的智慧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扒一扒文艺复兴文学:那些让世界重新沸腾的文字 https://www.7ca.cn/zsbk/zt/6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