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创作者电脑里都藏着几版见不得人的初稿,它们像刚从泥潭里捞出来的兵马俑,姿态扭曲却自带一种原始的倔强。我上周为客户写产品文案时,初稿开篇第一句居然是 “这款杯子能装水”,现在回看恨不得把键盘掰成三段 —— 倒不是羞愧于直白,而是震惊自己当时究竟顶着怎样的脑雾,才能写出如此精准踩中 “废话文学” 精髓的句子。更离谱的是,我还对着这句话端详了三分钟,试图从 “装水” 这个功能里挖掘出 “承载生活温度” 的哲学高度,最后发现自己只是单纯饿到血糖过低,连 “杯子能装热水也能装凉水” 这种进阶描述都想不出来。
这种初稿惨案绝非个例。我闺蜜是短视频脚本写手,她电脑里存着一个堪称 “史诗级灾难” 的美食探店脚本初稿。开头本想营造 “深夜食堂” 的温馨氛围,结果写成 “老板把五花肉扔进锅里,油溅起来像在放烟花,我赶紧往后躲,差点把手机掉进隔壁桌的火锅里”。后来她跟我吐槽,当时满脑子都是 “拍完赶紧吃”,连基本的镜头语言都抛到了九霄云外,那段脚本至今还被她当成 “反面教材”,每次新人入职都拿出来念一遍,听得实习生们憋笑憋到肩膀发抖。更绝的是,有次她误把初稿发给了客户,对方秒回 “建议下次拍个‘美食探店之极限逃生’番外篇”,让她当场社死到想注销微信账号。
初稿的 “不靠谱” 还体现在它总能精准戳中创作者的 “知识盲区”。我表弟是个刚入行的游戏策划,前阵子写角色背景故事初稿,把 “法师擅长操控元素” 写成 “法师擅长做元素周期表”,被主管在例会上念出来时,整个部门的人都笑到捶桌子。他后来委屈巴巴地跟我说,当时写得太投入,脑子一抽就把中学化学知识混进去了,还觉得 “元素周期表” 听起来特别有学术感,能凸显角色的智慧。还有我同事写旅游攻略初稿,把 “XX 景点适合拍照” 写成 “XX 景点适合拍身份证照片”,理由是 “那里光线好,背景干净”,气得编辑直接发了个 “裂开” 的表情包,让她先去景点拍张身份证照片试试效果。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初稿往往自带 “自我迷惑” 属性。我之前帮朋友写婚礼致辞初稿,本来想写 “新郎新娘从校服到婚纱,爱情长跑十年终成眷属”,结果手滑写成 “新郎新娘从校服到婚纱,爱情长跑十年终成邻居”。写完我还没发现,直到朋友念到这句话时,台下宾客集体愣住,新郎当场追问 “那我们现在住对门?”,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后来我复盘时发现,当时脑子里想着朋友搬家的事,不知不觉就把 “眷属” 写成了 “邻居”,还对着那句错话自我感动了半天,觉得 “邻里般的爱情” 特别接地气。这种 “初稿自带 BUG” 的情况,就像你满心欢喜端出一盘红烧肉,结果发现里面放的是白糖不是盐,自己还尝不出来,只能等别人指出时原地社死。
不过话说回来,初稿虽然经常让人哭笑不得,但它也是创作路上最可爱的 “绊脚石”。我认识的一个编剧,每次写剧本初稿都会故意加入一些离谱的情节,比如 “主角骑着猪追公交车”“反派因为吃太多辣条被噎住而失败”,他说这样能让自己保持创作的趣味性,后续修改时再把这些 “脑洞垃圾” 筛掉。还有我学姐写论文初稿,会在段落间隙插入 “加油,你离毕业就差这篇论文了”“再写五百字就能去吃火锅” 之类的打气话,虽然最后都会删掉,但这些小彩蛋让枯燥的论文写作多了几分乐趣。有时候看着那些漏洞百出的初稿,反而会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创作者绞尽脑汁、手忙脚乱的样子,比完美的终稿多了几分烟火气。
现在我每次写初稿,都会提前准备好一杯咖啡和一包薯片,做好 “写烂稿” 的心理准备。毕竟比起一开始就追求完美而不敢动笔,不如先让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落在纸上,哪怕是 “这款杯子能装水” 这样的废话,也能成为后续修改的起点。就像我上次写文案,从 “能装水” 慢慢修改,最后写出 “这款保温杯不仅能装下清晨的热咖啡,还能留住深夜的温牛奶,让每个平凡时刻都有温度相伴”,连客户都夸这段文字有画面感。所以说,初稿就像刚发芽的小苗,虽然歪歪扭扭,但只要耐心浇灌,说不定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下次你再对着自己的初稿抓狂时,不妨先停下来笑一笑,想想这些离谱的文字背后,藏着你为了创作付出的努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把自己最粗糙的想法呈现出来,而这份勇气,恰恰是成为优秀创作者的第一步。那么,你最近一次写初稿时,又闹出了什么让人捧腹的笑话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初稿:当代创作者的 “精神兵马俑” https://www.7ca.cn/zsbk/zt/6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