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匣里的时光褶皱

王秀莲发现自己看东西开始发虚那天,正蹲在菜市场捡绿豆。阳光穿过遮阳棚的缝隙,在绿豆堆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指尖划过豆粒时,忽然觉得那些深绿的弧线像是被水洇过,边缘都晕成了毛茸茸的白边。卖豆子的老张隔着竹筐笑她:“王婶这是要当神仙了,看啥都带着仙气儿。”

她没接话,只是把挑好的绿豆往塑料袋里装。回家路上经过修鞋摊,老李头正戴着副黑框眼镜穿线,银针在阳光下亮得刺眼。王秀莲盯着那副眼镜看了半晌,想起结婚那年,丈夫周志国送她的第一份礼物也是副眼镜 —— 水晶石磨的镜片,装在红木镜匣里,说是能养目。那时她在纺织厂验布,眼睛亮得能在百米外看清布面上的线头,哪用得着这稀罕物。镜匣后来被她收在樟木箱底,和的确良衬衫、塑料发卡一起,成了压箱底的旧时光。

周志国走的那年冬天,王秀莲整理遗物时翻出了那个镜匣。红木表面已经有了细密的裂纹,像老人手背的皮肤。她试着把镜片架在鼻梁上,世界忽然变得陌生 —— 窗台上的月季花瓣像是被放大了两倍,纹路清晰得能数出脉络,连玻璃上凝结的冰花也显出精致的六角形。原来这就是老花镜的魔力,能把模糊的岁月重新打磨得透亮。

开春后,王秀莲在社区老年活动站报了书法班。第一堂课握毛笔时,她总觉得笔尖在宣纸上飘,写出来的 “一” 字歪歪扭扭,像条没睡醒的蛇。同桌的陈阿姨推过来一副眼镜:“你试试我的,度数刚合适。” 戴上眼镜的瞬间,王秀莲忽然看清了宣纸上的纹理,那些交错的纤维像极了年轻时纺织厂的经纬线。她深吸一口气,手腕轻转,笔下的 “一” 字忽然变得沉稳有力,像横跨在岁月河上的石桥。

从那天起,王秀莲养成了随身携带眼镜的习惯。她的老花镜没有华丽的镜框,是在街角眼镜店花五十块钱配的,镜片边缘有些磨损,却像最贴心的老友,陪她走过菜市场的喧嚣,穿过公园的林荫道,落在孙子作业本上的红勾里。有次带孙子去动物园,她弯腰给孩子系鞋带,眼镜顺着鼻梁滑下来,掉进草里沾了些蒲公英的绒毛。孙子踮着脚帮她捡起来,用小胖手擦得干干净净:“奶奶的眼镜会发光。”

入秋后的一个周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07 17:07:46
下一篇 2025-08-07 17:10:43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