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钟表铺的最后一个修表匠

老钟表铺的最后一个修表匠

青石板路尽头的 “陈氏钟表铺” 挂着块褪色木牌,铜制门环磨得发亮,推开时总带着 “吱呀” 一声悠长的叹息。陈师傅坐在靠窗的红木工作台后,放大镜架在鼻梁上,镊子捏着细小的齿轮,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铺子墙上挂满各式钟表,从清末的座钟到八十年代的机械表,每走一下都像在诉说不同的年月。最显眼的是柜台上方的老挂钟,钟摆摆动的节奏几十年没变,成了这条老街的固定节拍。附近的街坊都知道,找陈师傅修表不仅放心,还能听段关于时间的故事。

上个月暴雨冲垮了巷口的老槐树,不少人家的旧钟表也受了潮,陈师傅的铺子突然热闹起来。住在隔壁的张奶奶抱着陪伴她三十年的座钟来修,钟面上的牡丹花纹已经模糊,指针卡在 10 点 15 分 —— 那是她老伴当年走的时间。陈师傅仔细拆开座钟,发现内部零件锈蚀严重,他用棉签蘸着特制的润滑油,一点一点擦拭,动作轻得像在呵护易碎的回忆。修表时张奶奶絮絮叨叨讲着过去的事,说老伴当年就是在这铺子里给她买的这块座钟,如今人走了,钟不能再停。陈师傅没多说话,只是偶尔点头,手指在齿轮间灵活穿梭,仿佛要把流逝的时光重新拼接起来。

老钟表铺的最后一个修表匠

修表这手艺,陈师傅从十六岁学到现在,整整五十年。当年父亲把他拉到工作台前,递给他一把镊子和一枚齿轮,说:“修表就是修人心,急不得,也马虎不得。” 那时他总嫌过程枯燥,对着细小的零件坐不住,直到有一次,他把顾客的怀表修坏了,父亲没骂他,只是带着他熬夜重新打磨零件,直到怀表再次发出清脆的滴答声。那天凌晨,父亲对他说:“每块表背后都有故事,你修的不是表,是人家的念想。” 从那以后,陈师傅再也不敢怠慢,不管是价值不菲的名表,还是布满划痕的旧怀表,他都一视同仁,认真对待。

随着时代发展,电子表、智能手表渐渐取代了机械表,来修表的人越来越少。有时一整天,铺子都冷冷清清,只有墙上的钟表在不停走动,发出单调的声响。陈师傅的儿子在外地做电商,多次劝他关掉铺子,跟自己去享福,可他总说:“再等等,说不定还有人需要我呢。” 去年冬天,一个年轻女孩冒雪跑来,手里拿着一块老式机械表,说是奶奶留下的遗物,想修好留作纪念。陈师傅接过表,发现表壳已经变形,内部零件损坏严重,修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女孩红着眼眶说:“奶奶走之前,一直把这块表带在身边,说这是爷爷当年送给她的定情信物。” 陈师傅看着女孩期待的眼神,默默点了点头,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每天都加班到深夜,一点点修复零件,打磨表壳,终于让这块承载着两代人爱情的手表重新走动起来。女孩来取表时,激动得哭了,非要多给修理费,陈师傅却摆手拒绝:“能让这表继续陪着你,比什么都强。”

最近,铺子对面开了一家新潮的智能手表店,每天播放着动感的音乐,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相比之下,陈师傅的钟表铺更显冷清,门口的木牌上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有天傍晚,陈师傅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看着对面热闹的场景,手里摩挲着父亲留下的那枚旧怀表,眼神有些迷茫。就在他以为铺子真的要走到尽头时,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路过,好奇地趴在橱窗上,指着墙上的老式钟表问:“爷爷,这些表都是你修的吗?它们怎么不用电池就能走呀?” 陈师傅一下子来了精神,拉着孩子们走进铺子,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机械表的原理,演示如何拆卸和安装齿轮。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临走时还说:“爷爷,我们以后还要来听你讲钟表的故事。” 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离开的背影,陈师傅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突然觉得,或许这手艺还有传承下去的意义,哪怕只是让更多人了解机械表背后的故事,也是好的。

如今,陈师傅依旧每天准时打开铺子门,擦拭工作台,给墙上的钟表上弦。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洒下一层金光,他的手指虽然有些颤抖,但捏起镊子时依旧稳定。铺子门口的木牌虽然褪色,却依然立在那里,仿佛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关于时间和坚守的故事。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也不知道下一个来修表的人会带着怎样的故事,但陈师傅知道,只要还有人需要他,他就会一直坐在这工作台后,守护着这些承载着回忆的钟表,守护着这份即将消逝的手艺。或许有一天,当最后一块机械表停止走动,当最后一个顾客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他才会真正放下手中的镊子,但那时候,这些关于时间、关于温情、关于坚守的故事,又会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流传下去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2 09:44:48
下一篇 2025-08-22 09:49:3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