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书音:一间老书店的时光絮语

青石板路蜿蜒着穿过老城区,拐过第三个转角,总能看见那间挂着 “墨香斋” 木牌的书店。木门上的铜环被摩挲得发亮,推开门时会发出 “吱呀” 一声轻响,像是在跟每一位来客打招呼。书架从地面一直顶到天花板,深色的木质纹理里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格都塞满了不同年代的书籍,有的封面已经泛黄卷边,有的还裹着崭新的塑封。阳光透过临街的玻璃窗斜斜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方形的光斑,细小的尘埃在光柱里缓缓浮动,空气里混着纸张的陈旧气息与淡淡的檀香。偶尔有微风从半开的窗户溜进来,翻动书页发出 “哗啦哗啦” 的声响,像是谁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书店的主人是位姓陈的老先生,头发已经花白,总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他很少主动跟顾客搭话,大多数时候都坐在柜台后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偶尔抬起头,目光落在进店的人身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有次我在书架前徘徊许久,找不到想要的诗集,他竟从藤椅上站起身,脚步有些迟缓地走到最里面的一排书架前,伸手从顶层抽出一本封面有些磨损的书递过来,书页间还夹着一张他年轻时在图书馆的照片。照片里的他穿着白衬衫,手里抱着一摞书,笑容明亮得像窗外的阳光,与此刻坐在藤椅上、眼角爬满皱纹的老人,形成了奇妙的时光重叠。

周末的午后,书店里总会多些年轻的身影。有背着双肩包的学生,蹲在书架前一笔一划地摘抄书中的句子;有穿着职业装的上班族,暂时放下电脑里的工作,捧着一本散文静静阅读,偶尔端起放在手边的玻璃杯喝口水,水面泛起细小的涟漪;还有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轻声给孩子念着绘本里的故事,孩子的小手偶尔会轻轻触碰书页,像是在跟书中的角色打招呼。有次我看到一个小姑娘,手里拿着一本童话书,坐在靠窗的小凳子上,读到有趣的地方时,嘴角会不自觉地向上扬起,眼睛亮晶晶的,像盛满了星光。她的妈妈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另一本书,目光却一直落在女儿身上,眼神里满是温柔。

书店的角落里,放着一个旧旧的木质留言本,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却写满了来自不同人的字迹。有人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悟,有人记录下在这里遇到的温暖小事,还有人留下对未来的期许。有一页上,是一个刚上大学的男生写的:“第一次离开家,在这里读到一本关于故乡的书,突然就不那么想家了。” 下面还画了一个小小的笑脸。旁边有位陌生人回复:“愿你在他乡,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 还有一页,是一位老奶奶的字迹,虽然有些颤抖,却很工整:“跟老伴一起来的,他年轻时总爱带我来书店,现在他走了,我替他再来看看。” 简单的几句话,却让人心里泛起一阵柔软的感动。这些来自陌生人的文字,像是一颗颗温暖的星星,在书店里汇聚成了一片小小的星空。

老先生偶尔会整理书架,把新到的书一本本摆好,旧书则会仔细擦拭干净,放在专门的 “旧书区”。有次我看到他在整理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书页已经有些脆了,他小心翼翼地用胶带把破损的地方粘好,然后用牛皮纸仔细包上书皮,在封面上用毛笔写下书名。他的动作很慢,却很认真,像是在呵护一件珍贵的宝贝。我问他:“这些旧书都这么旧了,还会有人买吗?” 他笑着说:“总会有人懂它们的。有些书,就像老朋友一样,虽然时间久了,却依然能给人带来力量。” 说着,他从书架上拿出一本旧书,翻开其中一页,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书签,上面写着几行小字,是前一位读者留下的:“1985 年,和最好的朋友一起读的这本书,如今我们还常联系。” 老先生说,这本书后来被一位中年人买走了,那人看到书签时,激动地说自己就是当年写下这行字的人,没想到几十年后还能再见到这本书。

冬天的时候,书店里会生一个小小的炭炉,炉子里的炭火偶尔会发出 “噼啪” 的声响,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有次下着大雪,我撑着伞来到书店,推开门时,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老先生正坐在炭炉边,手里拿着一个烤红薯,看到我进来,笑着递过来一个:“刚烤好的,热乎着呢。” 我接过红薯,外皮已经烤得焦黑,剥开后,里面的果肉金黄软糯,咬一口,甜丝丝的暖意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心里。那天下午,书店里人不多,我捧着红薯,坐在炭炉边,读着一本散文,听着窗外的雪声和炉子里的炭火声,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所有的烦恼仿佛都被这温暖的氛围融化了。

春天来临的时候,书店门口的老槐树会开出白色的槐花,细碎的花瓣偶尔会随风飘进店里,落在书页上、窗台上,给书店增添了几分春日的生机。有次我来书店,看到老先生正在门口扫槐花,他把扫起来的槐花装在一个小竹篮里,说要用来做槐花糕。过了几天,我再去书店时,他真的端出了一盘槐花糕,放在柜台前,笑着说:“尝尝吧,自己做的,不算精致,但味道还不错。” 我拿起一块,放在嘴里,淡淡的槐花香在舌尖散开,带着阳光的味道,还有一丝淡淡的甜意,像是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嘴里。那天,很多顾客都尝了槐花糕,大家一边吃,一边聊着天,书店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像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城区里的很多店铺都换了新的主人,装修得越来越现代化,只有 “墨香斋”,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木门上的铜环依旧发亮,书架上的书依旧整齐,老先生依旧坐在藤椅上看书,阳光依旧每天透过窗户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方形的光斑。有人问老先生,为什么不把书店装修一下,增加些现代化的设施,他只是笑着说:“我想让这里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子,让来这里的人,能找到一点旧时光的味道。”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坚守,“墨香斋” 才成了很多人心里的牵挂。有人从外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来书店看看;有人离开这座城市前,也会来这里告别,带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当作对这座城市的纪念。

有天傍晚,我又来到书店,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给书店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老先生坐在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旧书,已经有些昏花的眼睛里,映着书页上的文字,也映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书店里很安静,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我拿起一本之前没看完的书,坐在靠窗的位置,继续读了起来。不知不觉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老先生起身打开了店里的灯,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书店,也照亮了每个人脸上平静的神情。当我准备离开时,老先生笑着跟我说:“下次再来啊。” 我点点头,推开门,门外的晚风带着槐花的香气吹过来,身后传来 “吱呀” 一声,是木门关上的声音,像是在跟我说再见。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手里捧着从书店里买来的书,书页间还残留着淡淡的墨香。抬头望去,老城区的路灯已经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照亮了青石板路,偶尔有晚归的人走过,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我想起在书店里看到的那些温暖的瞬间,想起老先生温和的笑容,想起留言本上那些真挚的文字,心里忽然觉得格外踏实。或许,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这样一间老书店,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避风港,能让人们暂时放下忙碌的生活,在书页间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温暖。不知道下次再来的时候,这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又会有哪些温暖的瞬间,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5-08-22 11:55:49
下一篇 2025-08-22 12:00:21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