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表之上,高楼林立勾勒天际轮廓,车水马龙承载日常运转,这些显性景象构成人们对城市的直观认知。然而在脚下数米乃至数十米的地下空间,一张由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织就的复杂网络,正以沉默却关键的方式支撑着城市的每一项功能。它们如同城市的 “血管” 与 “神经”,输送能源、排出废物、传递信号,若其中任何一段出现故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数万居民的正常生活与城市的稳定秩序。
地下管线的建设与城市发展历程紧密相伴,其规模与复杂度随城市扩张不断提升。以国内某一线城市为例,仅市政类地下管线总长度已突破十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有余。这些管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建设年代跨度从数十年前延续至当下,材质从早期的铸铁、混凝土逐步升级为如今的 PE 管、球墨铸铁管等新型材料。不同时期的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存在差异,加上长期缺乏统一的规划协调,导致部分区域管线布局混乱,甚至出现新管与旧管交错重叠、不同类型管线间距不足等隐患,为后续维护与改造埋下难题。
管线老化是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挑战。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水管网,因长期受水流冲刷、土壤腐蚀等因素影响,管道内壁出现结垢、锈蚀现象,不仅导致输水能力下降、水压不稳,还可能引发自来水二次污染,影响居民饮水安全。某北方城市曾对老城区供水管网进行检测,发现使用超过 30 年的管道漏损率高达 15% 以上,远超国家规定的 10% 漏损控制标准,每年因管道渗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达数百万立方米,同时给城市道路、建筑物地基带来安全隐患。
燃气管道的安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城市燃气普及率的提升,燃气管道已延伸至千家万户,但部分老旧小区的燃气管道因材质老化、接口松动,或因周边施工不慎导致管道受损,可能引发燃气泄漏事故。近年来,多地发生因燃气管道泄漏引发的爆炸、火灾事件,不仅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还引发公众对燃气使用安全的担忧。此外,部分城市在道路改造、地铁建设等工程施工中,因对地下管线位置勘察不清、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管线被挖断的情况时有发生,仅去年某东部城市就发生此类事故数十起,其中一次通信管线被挖断,造成周边数平方公里区域手机信号中断近 4 小时,影响企业办公、居民生活及应急通信保障。
地下管线的管理难题还体现在信息不对称与协同机制缺失上。长期以来,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建设、维护分属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分别建立管线档案,数据格式、更新频率、存储方式各不相同,形成 “信息孤岛”。当某一区域需要进行管线维修或新建工程时,施工单位需分别向多个部门申请调取管线数据,不仅流程繁琐、耗时较长,还可能因数据更新不及时或信息不全,导致对管线位置、深度的判断出现偏差,增加施工风险。此外,部分老旧管线的原始档案缺失或损毁,仅依靠老工人的经验记忆进行维护,进一步加大了管理难度。
为破解地下管线管理难题,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管线数据的整合共享,同时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工程必须进行档案登记,确保管线信息的完整与准确。部分城市已率先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运用探地雷达、管道机器人、无人机测绘等先进技术,对地下管线的位置、走向、埋深、材质、使用年限等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建立三维可视化管线信息模型,施工单位可通过系统实时查询管线数据,规划施工路线,减少盲目施工带来的风险。
在管线更新改造方面,各地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逐步推进老旧管线替换升级。针对供水管网,采用新型耐腐蚀、高强度的管道材料,同时对管网进行分区计量管理,通过安装智能水表、压力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管网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损点,降低管网漏损率。在燃气管道改造中,推广使用耐腐蚀的 PE 管道替代老旧铸铁管道,同时为居民用户安装燃气泄漏报警器、智能阀门等设备,提升燃气使用安全防护水平。某南方城市通过为期三年的老城区管线改造工程,将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 8% 以下,燃气管道事故发生率下降 60%,居民用水、用气满意度显著提升。
地下管线的安全运行还需要公众的参与和配合。许多管线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公众对管线保护意识不足有关,例如在燃气管道附近堆放易燃易爆物品、私自在管线上方搭建建筑物,或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挖掘地面,都可能对地下管线造成损害。因此,加强对公众的管线保护宣传教育至关重要,通过社区公告、公益广告、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普及地下管线的重要性及保护知识,引导公众自觉遵守管线保护规定,发现管线泄漏、损坏等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线保护合力。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运行效率与安全。当前,部分城市已开始探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种管线集中敷设到统一的地下管廊中,实现管线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地下综合管廊不仅可以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降低管线维护成本,还能有效避免管线之间的相互干扰,提升管线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某西部城市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投入使用后,周边区域道路开挖次数减少 90% 以上,管线维护效率提升 60%,同时为未来新增管线预留了空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面临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运营维护成本高的挑战,如何平衡建设投入与运营效益,如何建立科学的运营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同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高温、严寒等天气对地下管线的影响日益凸显,如何提升管线的抗灾能力,确保极端天气下城市生命线的稳定运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此外,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如何将这些技术与地下管线管理深度融合,实现管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智能预警与自动处置,推动地下管线管理向智能化、智慧化转型,仍需行业内外共同努力。
城市地下管线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考验着城市规划者的远见,也需要建设者的严谨、管理者的精细与公众的参与。每一段管线的安全运行,都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每一次管线技术的升级,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面对城市发展的新需求与新挑战,地下管线如何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节奏,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升服务效率,如何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持续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步清晰,而这一过程,也将见证城市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城市品质的持续改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