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下班绕路穿过老城区,总会被巷尾那家旧书店勾住脚步。它没有醒目的招牌,只在褪色的木门上挂着块手写木牌,歪歪扭扭写着 “拾光书屋” 四个字,木牌边缘还沾着不知哪年的雨水痕迹,倒比那些锃亮的连锁店多了几分人情味。推开门时会听见 “叮铃” 一声脆响,不是现代门铃的电子音,是店主自己串的风铃,玻璃珠子碰撞起来像小时候吃的水果硬糖,甜丝丝的声音能把路上的疲惫都敲散。
店里的空间不算大,却塞得满满当当全是书。书架是那种最老式的木质款,有些地方的漆已经剥落,露出里面浅棕色的木头纹理,指尖划过的时候能摸到细微的凹凸感。书没有按常见的分类法排列,反而像主人随手摆放的宝贝 —— 左边架子上刚看到一本 1980 年版的《唐诗选》,旁边就挤着本封面印着卡通猫咪的儿童绘本;靠窗的矮柜上堆着几册泛黄的杂志,封面上的明星穿着喇叭裤,笑容还带着八九十年代特有的青涩。空气里飘着淡淡的纸墨香,混着墙角那盆绿萝的青草味,吸进肺里都觉得踏实。
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坐在收银台后面的藤椅上翻书。他不怎么主动招呼客人,却会在你蹲在书架前找书找得费劲时,慢悠悠递过来一盏小小的台灯 —— 那台灯还是带拉线开关的款式,拉一下,暖黄色的光就刚好罩住你面前的那片书脊,像给你圈出了一个专属的小世界。有次我蹲在角落翻一本旧童话书,书页里突然掉出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小孩子歪歪扭扭的字:“妈妈,我把最喜欢的故事藏在这里啦”。老爷爷看到了,笑着说这是前年一个小姑娘来捐书时夹在里面的,说不定现在她还会想起这个小秘密呢。
店里的书都不贵,大多只要十块二十块,有些封面破损的,老爷爷还会主动降价,说 “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摆着看的”。有次我看中一本 1995 年的《读者文摘》合订本,封面边角有些卷边,内页还夹着几张旧邮票。老爷爷说这本是他年轻时自己买的,后来整理书架时发现还能看,就摆出来让喜欢的人带走。付完钱准备走的时候,他又从抽屉里拿出张牛皮纸,仔细把书包好,还系了根红绳,说 “这样拿着方便,也不容易把书蹭坏”。那天抱着包好的书走在巷子里,风一吹,红绳轻轻晃着,心里忽然觉得特别暖。
来这里的客人大多是熟面孔。有个戴眼镜的大学生,每周六下午都会来,抱着笔记本坐在靠窗的桌子上写东西,临走前会挑一本诗集带走;还有位退休的老奶奶,总爱找些老版的烹饪书,她说现在的菜谱写得太复杂,还是过去的做法实在,偶尔还会跟老爷爷分享自己做的绿豆糕;甚至有附近小学的孩子,放学后会攥着零花钱来买漫画书,老爷爷会特意把适合他们看的书放在矮一点的书架上,方便他们够到。大家很少大声说话,只有翻书的 “沙沙” 声和偶尔的轻声交谈,连空气都好像比外面慢了半拍。
有次下雨,我没带伞,在书店里多待了会儿。看着雨丝顺着屋檐往下滴,打在门口的青石板上溅起小水花,突然注意到书架最顶层摆着个旧相册。征得老爷爷同意后拿下来翻了翻,里面全是老照片:有年轻时的他抱着一摞书站在书店门口的样子,有客人在书架前看书的抓拍,还有几张是不同年份的雪景 —— 原来这家书店已经开了三十多年,见证过这条巷子的好多故事。老爷爷说,以前这条巷子里还有好几家书店,后来慢慢都关了,有人劝他也改成便利店或者奶茶店,能多赚点钱,可他总觉得,要是连这家书店也没了,那些喜欢旧书的人,就少了个能落脚的地方。
现在的人总说日子过得快,刷手机的时候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可在这家旧书店里,时间好像会变慢。你可以蹲在书架前慢慢翻一本旧书,不用急着看完,也不用想着要学到什么;可以跟老爷爷聊两句无关紧要的话,说说今天的天气,或者哪本书里的故事让你想起了小时候;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行人,听着风铃的声音发呆。这里没有网红打卡的喧闹,也没有促销广告的打扰,只有书和时光,安安静静地待在那里,等着每个需要它们的人。
上周去的时候,发现书店门口多了个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征集旧书故事,如果你有想分享的,欢迎写下夹在书里”。黑板旁边放着一叠便签纸和笔,已经有几个人写下了自己的小故事:有人说某本书是初恋送的,现在虽然分开了,但每次看到书还是会想起那段时光;有人说在书里找到过一张老电影票,特意去看了那场重映的电影;还有人说小时候偷拿家里的钱买漫画书,现在自己也成了家长,特意来给孩子找同款。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忽然觉得,这家旧书店不只是在卖书,更是在收集一段段零散的时光,把那些快要被忘记的小美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
不知道下次去的时候,会不会在某本书里发现新的纸条,又会看到谁的故事呢?或许下次你路过这条巷子,也可以推开那扇挂着风铃的木门,说不定会在某个书架的角落,找到属于你的那一段时光小秘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