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婆的樟木箱里总锁着些旧物,褪色的蓝布帕子叠得方方正正,边角处绣着半朵快要看不清的栀子花,针脚细密得像藏着说不尽的心事。每次打开箱子,樟木的清香混着旧布料的柔软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看见几十年前的某个午后,年轻的外婆坐在窗下,指尖捻着丝线,一点点把对生活的期待绣进布纹里。这便是文化最朴素的模样吧,它从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定义,也不是博物馆橱窗里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里,带着体温,带着记忆,悄悄延续着。
去年深秋回老家乡下,路过巷口的老手艺铺,看见李爷爷正坐在小马扎上纳鞋底。他的手指有些粗糙,指关节因为常年用力而微微变形,可穿针引线时却稳得很,麻线穿过厚厚的棉布,发出轻微的 “嗤啦” 声,像是时光在慢慢流淌。铺子墙上挂着好几双做好的布鞋,鞋面是浆洗得发白的粗布,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像排列整齐的星星,摸上去厚实又温暖。李爷爷说,现在愿意学这手艺的年轻人少了,可总有人还念着布鞋的好,隔三差五会来订一双,说是穿着舒服,心里也踏实。
我想起小时候,外婆也总给我做布鞋。每到冬天,她就把我的脚放在纸上,用铅笔细细描出轮廓,再比着剪出鞋样。纳鞋底时,她会在油灯下坐到大半夜,手里的顶针敲出 “嗒嗒” 的声响,和窗外的虫鸣凑成温柔的夜曲。我总爱趴在她腿边,数着鞋底的针脚,问她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外婆笑着说:“等针脚摆满了鞋底,新鞋就成了。” 后来我穿着那些布鞋跑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鞋底磨平了,鞋帮也起了毛边,可每次穿上,都觉得脚下踩着暖暖的阳光,心里满是安稳。
这些藏在衣物里的文化,就像一条细细的丝线,把过去和现在紧紧连在一起。去年整理旧物时,我翻出了外婆给我做的第一双布鞋,鞋面上还绣着一只歪歪扭扭的小兔子,那是她特意为我绣的。看着这双小鞋,我突然想起外婆临终前,还拉着我的手说:“以后要是想外婆了,就看看箱子里的那些布帕和鞋子,那都是外婆给你的念想。” 原来那些看似普通的物件里,藏着最深厚的情感,也藏着最鲜活的文化记忆。它们不像精美的玉器那样耀眼,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让我们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能找到回家的路。
除了衣物,食物里也藏着浓浓的文化味道。我们家每年过年,都要做一种叫 “团圆糕” 的点心。那是用糯米粉和着红糖蒸成的,糕里要裹上花生、芝麻和红枣,寓意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做团圆糕的手艺是奶奶传下来的,每年腊月二十八,家里就开始忙活起来。奶奶会提前把糯米泡上一整天,泡得白白胖胖的,再拿到石磨上磨成粉。磨粉的时候,我和弟弟总爱凑在旁边,帮着推磨杆,磨杆转起来 “吱呀” 作响,粉簌簌地落在布兜里,像撒了一地的雪。
蒸糕的时候,厨房里满是糯米的清香和红糖的甜香,奶奶会把蒸笼一层层叠起来,盖上厚厚的棉垫子,说这样才能把热气锁在里面,蒸出来的糕才够软糯。等蒸笼掀开的那一刻,热气裹挟着香味扑面而来,糕体白白嫩嫩的,咬一口,甜而不腻,花生和芝麻的香味在嘴里散开,满是幸福的味道。奶奶总说:“这团圆糕啊,蒸的不是糕,是一家人的心意。不管孩子们走多远,过年回来吃一口家里的糕,就知道家还在,根还在。”
有一年,我在外地工作,没能回家过年。除夕那天,妈妈特意寄了一盒团圆糕过来,糕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打开时还带着淡淡的温度。我咬着熟悉的味道,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那一刻我才明白,食物里的文化,从来不是复杂的配方,而是融入其中的情感和牵挂。它让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尝到熟悉的味道,就能想起家的模样,想起那些和亲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
社区里的张奶奶,是个剪纸艺人。她的剪纸算不上什么名家大作,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窗纸上贴的 “福” 字,边角处总带着小小的花草;给孩子们剪的生肖,眼睛圆溜溜的,透着机灵劲儿;过年时剪的窗花,有胖娃娃抱鱼,有喜鹊登梅,贴在窗户上,一下子就有了年味。张奶奶的小屋里,墙上、桌上都摆着她的剪纸作品,阳光照进来,剪纸的影子落在墙上,摇摇晃晃的,像活了一样。
我常去张奶奶家看她剪纸,她的剪刀在红纸上灵活地游走,“咔嚓咔嚓” 几声,一张普通的红纸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图案。她说,小时候跟着外婆学剪纸,外婆告诉她,剪纸能剪出心里的念想,剪个喜字,日子就有了喜气;剪个莲花,生活就有了盼头。后来她把这手艺传了下去,社区里的孩子们常来跟着她学,小手里握着剪刀,虽然剪出来的图案歪歪扭扭,可脸上的认真劲儿,和当年的她一模一样。
有一次,社区举办文化活动,张奶奶带着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去展览。看着那些稚嫩却充满童趣的剪纸,很多人都停下了脚步。一位阿姨说:“看到这些剪纸,我就想起小时候,我奶奶也总给我剪小动物,那时候觉得可神奇了。” 还有个年轻人说:“原来剪纸这么有意思,不是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生活里也能有这么美的文化。”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文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手艺里,藏在人们的欢声笑语里,只要有人愿意传承,愿意感受,它就永远不会消失。
文化的温度,还藏在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小时候,每到夏夜,爷爷就会搬个竹椅坐在院子里,给我讲过去的故事。他讲牛郎织女的传说,讲嫦娥奔月的神话,讲村里老槐树的来历。那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夏夜的凉风,轻轻吹进我的心里。爷爷说,这些故事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里面藏着做人的道理,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一次,爷爷给我讲 “孔融让梨” 的故事,他说:“做人要懂得谦让,就像孔融一样,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小的,这样大家才能和睦相处。” 那时候我还小,似懂非懂,可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明白,那些简单的故事里,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把善良、勇敢、谦让这些美好的品质传递下去,成为我们生命里最珍贵的财富。
现在爷爷不在了,可他给我讲过的那些故事,我还常常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看着孩子们睁着好奇的眼睛,听得津津有味,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原来,故事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不需要复杂的形式,只需要一颗愿意分享的心,就能让那些美好的记忆和品质,在时光里永远鲜活。
生活中的文化,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它可能是外婆留下的一双布鞋,是奶奶蒸的一块团圆糕,是张奶奶手里的一把剪刀,是爷爷讲的一个故事。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带着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串联起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不像历史书上的文字那样严肃,也不像艺术展上的作品那样惊艳,却有着最真实的温度,能在不经意间打动我们的心灵。
有时候我会想,文化是什么?或许它就是我们身边那些带着情感的物件,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手艺,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它是外婆对我们的牵挂,是奶奶对家人的爱意,是张奶奶对传统的坚守,是爷爷对后辈的期望。它藏在时光的褶皱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去传承。只要我们还能在这些事物里找到温暖,找到共鸣,文化就会一直活着,带着它独有的温度,陪伴我们走过漫长的岁月。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老去,会忘记很多事情,但那些藏在生活里的文化记忆,会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也会成为文化的传递者,把那些温暖的故事、珍贵的手艺、深厚的情感,传递给下一代,让文化的温度,永远不会冷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