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始终是人类拓展生存与发展领域的重要方向。从城市地铁隧道的纵横交错,到矿产资源的深层开采,再到水利工程的输水廊道建设,掘进技术作为实现这些工程目标的核心手段,早已突破传统施工的局限,成为融合机械设计、智能控制、地质探测等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它不仅改变了地下工程的建设效率,更在保障施工安全、降低环境影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曾经难以触及的地下世界逐渐变得可感、可知、可建。
在不同的工程场景中,掘进技术展现出丰富的类型与适配性。盾构法作为当前城市软土地层隧道施工的主流技术,凭借其集开挖、支护、衬砌于一体的自动化作业优势,有效解决了传统明挖法对地面交通、建筑环境的干扰问题。以某城市地铁 3 号线施工为例,采用直径 6.28 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在穿越既有建筑群下方时,通过实时调整盾构推力、出土量与注浆压力,将地面沉降控制在 3 毫米以内,成功避免了周边建筑结构受损的风险。这种技术对地质条件的适应性较强,无论是黏土层、砂层还是含有少量卵石的地层,都能通过针对性的刀盘设计与参数优化实现稳定掘进。

硬岩掘进技术则在山岭隧道、矿山开采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与软土地层不同,硬岩地层具有强度高、完整性好等特点,传统的爆破施工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对周边岩体造成破坏,引发塌方、涌水等安全隐患。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该设备配备了高强度的盘形滚刀,能够通过刀盘的旋转对硬岩进行挤压、剪切破碎,破碎后的岩渣通过皮带输送机排出,同时同步完成隧道支护作业。在某水利枢纽工程的输水隧道施工中,一台直径 8.5 米的 TBM 在花岗岩地层中创造了月进尺 1200 米的纪录,相比传统爆破施工效率提升了 3 倍以上,且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掘进技术的发展,始终与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紧密相连。如今的掘进设备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装置,而是集成了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智能系统。在盾构机作业过程中,分布在刀盘、盾体、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位的数百个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地质参数、设备运行状态数据,这些数据通过 5G 网络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经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后,可自动生成最优的施工参数调整方案,实现 “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控制。例如,当传感器检测到前方地层含水量突然升高时,系统会自动降低推进速度,增加同步注浆量,防止涌水事故发生;当刀盘扭矩异常增大时,系统会判断可能存在刀盘结泥饼或滚刀磨损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提醒操作人员进行检查维护。这种智能化的管控模式,不仅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经验的依赖,还大幅提升了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在矿产资源开采领域,掘进技术的创新同样为高效开采提供了有力支撑。传统的煤矿井下掘进作业,面临着瓦斯、粉尘、顶板压力等多重安全威胁,作业环境恶劣,效率低下。近年来,煤矿井下盾构机、岩巷快速掘进系统等设备的应用,有效改善了这一现状。某大型煤矿采用的智能化岩巷掘进系统,集成了掘进机、转载机、锚杆钻机等设备,通过无线遥控与自动导航技术,实现了掘进、支护、运输的一体化连续作业。操作人员只需在地面控制室通过三维可视化界面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即可完成整个掘进过程的远程操控。该系统不仅将井下作业人员数量减少了 60%,还将月掘进进尺从原来的 300 米提升至 800 米,同时通过高效的除尘系统,将井下粉尘浓度控制在国家标准的 1/3 以下,极大地改善了作业环境。
然而,掘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始终是制约掘进效率与安全的关键因素。在穿越断层破碎带、溶洞发育区等复杂地层时,即使是最先进的掘进设备也可能面临刀盘卡死、盾体被困、涌水涌砂等风险。某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盾构机在穿越一条活动性断层时,遭遇了大规模的涌水与流沙,导致盾构机盾体被埋,后续通过注浆加固、降水、清理掌子面等措施,花费了 3 个月时间才恢复施工,不仅延误了工期,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掘进设备的大型化、重型化也给设备的运输、组装与维护带来了难题。一台大型盾构机的重量可达数千吨,需要将其拆解成数十个部件进行运输,在狭窄的施工场地内完成组装,对运输路线规划、吊装设备选型、组装精度控制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掘进技术的应用价值,还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明挖法需要大规模开挖地面,破坏道路、绿化植被,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与交通出行。而盾构法等暗挖掘进技术则通过地下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地面环境的扰动。某城市在修建地下综合管廊时,采用盾构法施工,全程无需开挖地面,仅在两端设置施工竖井,有效保护了城市道路的完整性与周边的生态环境,施工期间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未受到明显影响。在山岭隧道施工中,TBM 技术的应用也减少了对山体植被的破坏,避免了大规模爆破作业引发的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从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到能源资源的开发,从水利工程的建设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掘进技术始终扮演着 “地下开拓者” 的角色。它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的过程中,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便捷、安全、可持续的生存空间。每一次掘进设备的升级,每一项施工工艺的创新,都凝聚着工程技术人员的智慧与汗水,也见证着人类探索地下世界的坚定步伐。那么,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掘进技术对极端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如何通过更高效的智能化手段降低施工成本与安全风险?这些问题,仍需要行业从业者不断探索与实践。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