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曰:‘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_君子哉蘧伯玉

2023-04-03 05:22:28

 

1.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太宗初当皇帝,有人就给太宗上了一道奏本:“请求皇帝废除身边的奸邪大臣。

2.孔子和蘧伯玉

”不过,谁是奸邪大臣呢?这倒给太宗出了一道难题!太宗于是召见此人:“朕的大臣,都是贤人,那么,谁是奸邪的人呢?”那人想出了一个妙计:“臣在民间,不能确切知道奸邪的人是谁不过,可以请陛下假装发怒去试验群臣,如果能不畏惧陛下盛怒,直言进谏的,就是正直的臣子;如果会顺着陛下喜怒,迎合您心意的,就是奸邪的臣子。

3.蘧柏玉使人于孔子

”没想到,太宗却断然拒绝:“流水的清与浊,决定于他的水源,国君好比源头,臣民就如水流如果国君自己以谎言欺世,却想要臣下正直真诚,就好比水源混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你说得办法不错,但朕要臣民真诚纯正,若还以此不真诚的方式试探,又怎能作为施行教化的办法呢?”。

4.论语蘧伯玉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5.蘧伯玉与子贡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

6.君子哉蘧伯玉

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李世民虽然不能完全达到颜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的境地,但颜回“不贰过”的修身要求唐太宗还是基本能做到的,也正是源于唐太宗是一个修身功夫下的深,知错认错,知错能改,有着一个高度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才有了大唐的璀璨万丈。

7.蘧伯玉卷而怀之

《旧唐书》中说唐太宗“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诚哉如是!蘧伯玉约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是位年逾百岁的寿星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虔诚坦荡。

8.蘧伯玉故事

蘧伯玉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无咎,谥号为庄,也是卫国名大夫当时,蘧姓在卫国已是名门望族,可谓俊贤荟萃,其中杰出的女性就有子贡的母亲蘧伯玉于卫献公初即已入仕,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蘧伯玉一生,侍奉卫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

9.蘧伯玉年五十

他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他体恤民生,实施弗治之治卫国几经战乱、内讧,还能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正是源于蘧伯玉等几个大臣的努力卫国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致使孔子周游列国进入卫国时,竟然发出“庶已乎”的惊叹。

10.蘧伯玉与孔子的关系

有其主,必有其使,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看到蘧伯玉的使者修养不凡,料想其主人蘧伯玉即使不在位赋闲在家也能如履薄冰,勤谨修身,因此孔子通过称赞使者,从侧面去称赞蘧伯玉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

孔子让使者坐下来,跟他交谈道:“先生近来在做什么呢?”使者回答道:“先生常反观自照,三省吾身,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完全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原作者:忘言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dc9424460102yo3i.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子曰:‘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_君子哉蘧伯玉》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1105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