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萨的故事-《地藏经》全文 白话文
地藏王菩萨,亦称地藏尊者。“地”者,喻菩萨处事坚毅不拔的态度,好比大地;“藏”者,喻菩萨具有如来三德秘藏,无量妙法,能救脱无数众生,咸登觉岸。
《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 ”,故名“ 地藏 ”。
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 —— “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故被尊称为“ 大愿地藏王菩萨 ”,与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起,合称佛教四大菩萨,深受世人敬仰。
庄 严 法 相
一般菩萨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
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
据《地藏菩萨仪轨》、《地藏菩萨十轮经》等记,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 五浊恶世 ”中济渡众生,为了让众生能深信因果,归依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人相。

菩 萨 坐 骑
地藏菩萨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 谛听 ”。
乃九华山镇山之宝,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它的独角其一是象征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为“ 天线 ”之用,其二能起到护身保险之用;
它的犬耳是听宇宙之音频、传递给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龙身示为吉祥如意;它的虎头表示智勇,有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让;
它的狮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办任何事坚持就是胜利;它的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善为宝。

菩 萨 道 场
唐朝开元年间,古代新罗宗室公子金乔觉,生而相貌奇特,顶骨耸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敌十人。
为人心地慈善,颖悟异常,时年二十四岁,出家剃发为僧,在九华山苦修,渴饮涧水,饥食白土,常被毒虫伤螫,亦端坐无念,置之泰然。
至德年初。地方绅士诸葛节率村人登山,见深无人迹处,有一和尚,坐禅于洞穴内。
洞旁有一破锅,存在残粒和著白土,生活异常清苦,大为惊异。询知远来求法。诸葛节等人,深愧未尽地主之谊,遂发心倡议为地藏比丘建造禅宇。
时九华山地为闵让和所有,建寺须请其施舍山地。闵公坚信佛教,素怀慈念,乐善好施。每斋僧百名,必虚一位,请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数。
闻知诸葛节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欢喜,乐意捐助山地。闵公对地藏说:“ 九子山头的土地,尽为我有,任意所需。” 地藏答曰:“ 一袈裟地足矣。” 闵公许之。
地藏遂将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闵公见状甚喜,尽将所荫之地施与地藏建大道场。并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亦舍俗离尘,礼其子道明为师。
地藏比丘被人们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九华山与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齐名,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全国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因 地 行 愿
地藏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为孝女,名曰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鱼子,犯杀生罪极重。
光目女知母死后必堕恶道,请阿罗汉入定观察,果意其母在地狱中,受大苦难。光目女一心念佛,恭敬供养,以诚孝的力量,拔救母亲离地狱苦。
在过去久远不可说劫前,地藏菩萨曾为大长者子。彼时有佛名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长者子见佛相好庄严。心生敬慕。
问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为当久度一切苦恼众生。长者子遂发愿,我今尽未来劫,为一切苦恼众生,悉令解脱,我方成佛。
过去无量劫前,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一王发愿:早成佛道,普度群生,此即一切智成就如来。
一王发愿:若不先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恼,令其实乐,得至菩提,绝不成佛。此即地藏菩萨是也。

肩 负 重 任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
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在恶趣受大苦的众生,要特别关心,令其改邪归正,离苦得乐。
至弥勒佛出世时,使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皆得解脱。

悲 愿 功 德
《楞伽经》注:“ 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 ”,菩萨以大悲愿力,发愿度一切众生,虽然功德智慧与佛齐等,而不现佛身,始终现菩萨身,于十方世界,度脱众生。
地藏菩萨每日是怎样的工作呢?
在《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每日清晨,入恒河沙定。从定起已,遍于十方诸佛国土,成就一切所化有情,随其所应,利益安乐。
地藏菩萨每日清晨还以定力,除刀兵劫,令诸有情,互相慈悲,除疫病劫,除饥馑劫,利益安乐,诸有情事。
以上就是关于《地藏王菩萨的故事-《地藏经》全文 白话文》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76675.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