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则」揭竿而起:秦末起义蜂拥而起,秦国为什么会如此脆弱-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败而不屈的是谁

2023-09-22 13:59:38

 

揭竿而起

【出处】《过秦论》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汉代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大泽乡起义

这个故事不仅历史教科书讲,而且语文课本也讲,只要上过学,没有人对这个故事不熟悉的。如今我们讨论起秦国为什么灭亡,都要说秦国残暴,荼毒百姓,人民不堪忍受压迫所以才揭竿而起,灭亡了秦国。

但这种理由太牵强了,经不起推敲。翻开史书看,秦末并没有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的问题。所有起义军除了复国报仇的六国残余势力外,就是因为类似于陈胜吴广这样没有按时赶到渔阳戍边,担心被杀头才起义的。包括刘邦起义也是,他在沛县做亭长的时候,为县里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但走的人多了,也晚点了,所以没办法才落草为寇的。

刘邦斩白蛇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后,农民军长驱直入,瞬间攻破了函谷关,打到了咸阳,这也太让人费解了。要知道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100多年,从来没有一只军队能破函谷关。而且此时秦国刚刚一统全国,正是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时期,怎么可能让农民军这样欺负。

所以要深入分析这样的问题,就要说道秦国一统全国后,秦始皇所采取的治国政策了。

法家

首先,秦国法制问题。商鞅变法后,秦国以法治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施行了100多年,一点问题没有。所以秦始皇一统全国后,当然认为这是最好的制度了,于是全国落实。但所有制度都是有缺陷的,需要与时俱进才行,而秦国法律在治理一个小国时确实非常好,但此时秦国一统天下,如果依然采用这种法律,必然会出问题的。秦国法律规定,去边境戍边是有时间期限的,秦国当时地方小,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肯定没问题。但全国统一后,就比较麻烦了,比如陈胜吴广是要从今天的安徽一带赶到北京去戍边,这距离就远的去了,所以也就间接导致了这次起义爆发。

其次,秦始皇一统全国后,其它国家兵力都被收编了,那么北方对抗匈奴,南方控制百越的任务就落到秦国头上。于是,蒙恬率军三十万军北击匈奴,接着就征发几十万民众修筑长城。对于南边百越,秦始皇两次派兵进行征伐,共投入五十多万军队。北边的这支军队直到章邯击败陈胜起义军时才被调回来,而且只回来了一部分,而南面这只军队,实在太远了,秦国灭亡后,都没有回来,最终大将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王。

蒙恬

所以陈胜吴广起义后,农民军之所以能长驱直入,攻入函谷关,就是中原大地内已经空虚了,基本没有军队和人口了,最终打败起义军的章邯,也是带领的修建骊山的刑徒作战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帝国的灭亡是因为自身太大了,它还没有做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准备,就被这个极其广大的国家生生拖死。


以上就是关于《「成语一则」揭竿而起:秦末起义蜂拥而起,秦国为什么会如此脆弱-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败而不屈的是谁》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7792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