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粉墨春秋里的评腔雅韵:一段跨越百年的民间声腔记忆

    光绪年间的冀东平原上,秋庄稼刚收完,村口老槐树下就搭起了简易戏台。十六岁的李桂珍攥着母亲给的两个铜板,挤在人群最前面,看台上穿蓝布衫的艺人开口唱 “小白菜泪汪汪”,那婉转的腔调像带了钩子,把她的魂儿都勾到了戏里。这是她第一次听见 “蹦蹦戏”—— 后来人们叫它评剧,而这一遇,竟让她往后六十年的人生都浸在了这声腔里。 李桂珍家是佃农,平日里连顿饱饭都难吃上,可只…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巷尾旧书店里的时光碎片

    周末下午总爱绕远路,不是为了避开人潮,而是特意去踩踩巷子里那块总也修不好的石板路。每次鞋底磕在松动的石板上发出 “咯噔” 声,就知道再拐两个弯,那间没挂招牌的旧书店该到了。老板是个留着花白胡子的老爷子,永远坐在门口藤椅上翻一本线装书,看见我来也不抬头,只伸手把旁边的竹帘往旁边拨了拨,留出刚好能侧身进去的缝。 书店里的味道特别有意思,混合着旧纸张的霉味、墙角盆…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墨痕里的魂灵:文学形象的永恒微光

    当指尖拂过泛黄的书页,那些跃然纸上的身影便会悄然苏醒。他们或许身着长衫立于江南烟雨中,或许披着铠甲站在古战场的残阳下,又或许只是寻常巷陌里提着菜篮的妇人。这些被文字赋予生命的存在,便是文学世界里最动人的风景 —— 文学形象。它们不是冰冷的字符堆砌,而是作者用心血浇灌出的魂灵,带着时代的温度与人性的深度,在岁月长河中始终散发着不灭的微光。 每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墨染山河处,自有豪情生

    风掠过峭壁时总会携着金石之音,仿佛千年前侠客腰间的佩剑在月光下轻鸣。这般声响不必刻意追寻,它藏在奔涌的江涛里,躲在舒展的云絮间,更镌刻在那些敢于挣脱俗常束缚的灵魂深处。豪放从不是刻意堆砌的辞藻,也非故作旷达的姿态,它是天地万物最本真的模样 —— 是大漠孤烟直上九霄时的坦荡,是长河落日熔金万里时的壮阔,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的孤绝,亦是我辈对生命最热烈的礼赞…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心魂低语:在文字褶皱里打捞隐秘的自我

    当月光漫过书页,那些静默的文字忽然有了呼吸。它们像沉睡的蝴蝶,翅膀上沾满未被言说的情绪,而心理分析批评便是唤醒这些蝴蝶的风。它不满足于解读情节的藤蔓,更渴望顺着文字的脉络,潜入创作者与角色的心灵深海,去触摸那些被压抑在意识冰层下的欲望、恐惧与执念。这不是冰冷的解剖,而是带着温度的对话,是用心灵的眼睛去凝视另一个心灵在文字中留下的隐秘足迹。 每一部作品都是创作…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公安派:明代文坛的清新之风

    明代中后期,文坛长期被复古思潮笼罩,前后七子倡导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的文风与形式,使得文学创作逐渐陷入僵化的困境。就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一股强调个性解放、反对模拟的新思潮悄然兴起,这便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公安派。公安派以其鲜明的文学主张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打破了复古派垄断文坛的局面,为明代文学注入了一股清新活力,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爱恨情仇连环记:我和我的 “怨种” 亲友团

    王小花第一次对闺蜜李红梅产生 “杀意”,是在她三十岁生日派对上。当时李红梅举着话筒站在 KTV 包厢中央,声情并茂地念出她初中时写的暗恋日记,里面那句 “他的睫毛比我的刘海还长,我愿意为他抄一辈子数学作业” 让全场笑到拍桌子,连蛋糕上的蜡烛都震灭了两根。王小花攥着叉子的手青筋暴起,心里把李红梅从幼儿园抢她橡皮到现在揭她老底的事全翻了一遍,最后却在对方递来的草…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谜语里的旧时光,藏着我们最柔软的回忆

    小时候总盼着夏夜,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听奶奶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说:“一物生得怪,肚下长口袋,宝宝袋中睡,跳起来真快。你猜猜是什么呀?” 我歪着脑袋想半天,从 “兔子” 说到 “松鼠”,直到奶奶笑着点我鼻尖,说出 “袋鼠” 两个字时,才拍着大腿懊恼自己怎么没想到。那些藏在谜语里的夜晚,风是凉的,月光是软的,连奶奶眼角的皱纹里都裹着温柔。 后来上学,谜语成了课间…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褪色围巾里的暖冬

    衣柜最深处压着条米白色围巾,毛线表面起了球,边角还沾着洗不净的浅褐色污渍。我指尖摩挲过那些毛糙的纹理时,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樟脑丸混合着阳光的味道,像极了多年前那个雪夜里,外婆身上的气息。 上周整理旧物时,这条围巾从堆叠的毛衣中滑落,掉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我弯腰去捡的瞬间,窗外恰好飘起今年第一场雪,细碎的雪花粘在玻璃上,很快融化成水痕,模糊了窗外的街景。那…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 雪落的声音里,藏着俄罗斯文学的灵魂

    西伯利亚的寒风掠过伏尔加河的冰面时,总会携来细碎的雪粒,那些雪粒落在托尔斯泰庄园的白桦树上,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走过的彼得堡街头,也落在每一本摊开的俄罗斯文学典籍里。仿佛从文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冰雪就成了它永恒的底色,不是冰冷的荒芜,而是裹着滚烫灵魂的温床,让每一个字符都在严寒中长出温暖的根系,扎进读者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当我们翻开《战争与和平》,最先触摸到的不…

    杂谈 2025年10月19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