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德意志的文字星河:在墨色里打捞灵魂的微光
当莱茵河的晨雾漫过古堡的尖顶,当巴伐利亚的森林在暮色中舒展枝丫,总有一些文字如同暗夜里的星辰,在德意志的土地上静静闪烁。它们或许诞生于咖啡馆里氤氲的蒸汽中,或许酝酿于书房台灯下漫长的冬夜,却都承载着一个民族对灵魂、对世界、对时光最深刻的叩问。德国文学从不是单一的旋律,它像一部多声部的交响乐,既有狂飙突进时期的激昂,也有浪漫主义时代的缱绻;既有存在主义的冷峻思…
-
苏州园林记:一步一景见匠心
江南水乡多雅韵,苏州园林尤负盛名。早闻其以 “咫尺山林,多方胜景” 的造园理念闻名于世,此次专程前往,只为亲身体验那份藏于闹市中的清幽与雅致。初到苏州,便觉空气中都带着几分温润的水汽,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两侧白墙黛瓦的建筑错落有致,偶有藤蔓从墙头垂下,为古朴的街巷添了几分生机,这般景致,已让人对即将探访的园林多了几分期待。 拙政园是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作为苏州园…
-
梧桐影里的旧时光
巷口那棵老梧桐又落了一地叶子,风卷着碎金似的碎片掠过青石板,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极了外婆从前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的节奏。我蹲下身去捡一片完整的叶子,指腹触到叶脉间粗糙的纹路,忽然就想起小时候总爱趴在她膝头,数着她手背上凸起的青筋,问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是不是藏着星星。那时外婆总会笑着揉乱我的头发,说等我长大就知道,有些线条里藏的不是星星,是走不完的路,是说不尽的话…
-
笔尖的星光:冰心文学奖里的温暖与力量
林晓棠至今记得,十年前那个飘着细雨的午后,她在旧书市场的角落里翻到一本泛黄的《冰心文集》。扉页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 “爱在左,同情在右”,那行字像一粒种子,悄悄落在了她心底。那时的她还是个在小镇中学教语文的老师,课余时间总爱趴在书桌前写些关于孩子、关于故乡的短文,那些文字零散地发表在地方刊物上,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与 “冰心文学奖” 这样的荣誉产生交集。 2023…
-
墨痕里的终章:当文字终于停在那一页
指尖在键盘上悬了许久,最后一次按下保存键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书桌一角,将屏幕上 “定稿” 两个字染成温暖的橘色。这两个字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无数个深夜的草稿纸上,盖在那些被划掉又重写的段落里,也盖在心里某个悬着许久的角落。忽然想起最初动笔的那个午后,阳光穿过窗帘缝隙,在空白文档上投下细长的光斑,那时握着鼠标的手还带着几分犹豫,不知道笔下的故事该往哪个方向生…
-
老院子的葡萄藤还记得
推开那扇掉漆的木门时,总能听见门轴 “吱呀” 一声响,像老太太慢悠悠的叹息。那时候我总爱趁大人不注意,偷偷踩着门坎晃来晃去,看阳光透过门帘的缝隙,在青石板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院子中央的葡萄架是爷爷亲手搭的,每年夏天刚到,翠绿的藤叶就会爬满整个架子,把半个院子都罩在阴凉里。我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下面,仰头看一串串青绿色的葡萄慢慢变紫,口水能咽下去好几回。奶奶坐在…
-
墨香流转间的文学出版:匠心与温度的交织
文学出版是一场将文字从作者笔尖送往读者手中的漫长旅程,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从业者的用心,也承载着文化传递的重要使命。当一位作家完成手稿,那些跳跃的文字还只是散落在纸页上的灵感碎片,而文学出版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专业的梳理、打磨与呈现,让这些碎片凝结成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最终与期待它们的读者相遇。这个过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无数细微之处的坚守,从编辑与作者…
-
那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 “生活骗局”
生活就像一个装满各种 “惊喜” 的盲盒,只不过有些惊喜拆开后,更像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恶作剧。我们每天在各种看似合理的规则和潮流里打转,却常常在某个瞬间突然醒悟:原来自己早就掉进了一些哭笑不得的 “圈套” 里,还傻乎乎地帮着数钱。就拿现在年轻人追捧的 “精致生活” 来说,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苦情戏,演到最后连自己都快信以为真。 打开社交平台,满屏都是光鲜…
-
老相机里的时光涟漪
小雅在收拾阁楼时,指尖触到一个蒙着灰尘的硬纸盒。盒子边角有些磨损,贴着一张泛黄的标签,上面是外婆娟秀的字迹 ——“阿明的宝贝”。她蹲下身,轻轻吹去灰尘,打开盒子的瞬间,一股混合着皮革与旧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躺着一台黑色的胶片相机,金属机身被磨得有些发亮,镜头却依旧清澈。 这台相机是外公年轻时的物件。小雅小时候常听外婆讲,外公曾是镇上小有名气的摄影师,谁家…
-
文学分期:给作家们的 “时光标签” 有多好玩?
要是把文学史比作一条热闹的步行街,那文学分期就像是街道上挂着的彩色路牌,一会儿指向 “唐朝诗歌甜品店”,一会儿又通往 “宋朝词牌奶茶铺”。别看这些标签听起来挺严肃,实际上满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插曲 —— 毕竟给几百年前的作家们 “分帮派”,就像给幼儿园小朋友分玩具,总有几个调皮鬼不愿意乖乖待在自己的格子里。比如苏轼,既写得出 “大江东去” 的豪迈宋词,又能随手…